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 所笼罩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 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练习说明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 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 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 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 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 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 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 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 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 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 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 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 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 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 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雪》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 所笼罩。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 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练习说明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 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 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 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 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 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 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 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 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 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 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 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 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 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 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雪》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隐 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 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 得到升华 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 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 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 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 内核的精魂 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一、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隐 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 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 得到升华。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 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 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 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 内核的精魂。 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雷电颂》课后题及答案 作者:加入日期:12-03-01 1.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分别是什么?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 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 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 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 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 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 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 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 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 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 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 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 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 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 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一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 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2.《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怎样? 本课的教学应向学生们简要交代《屈原》第五幕的剧情,把《雷电颂》放到整幕剧情中去理 解。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 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 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 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 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 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 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3.《雷电颂》的结构层次怎样?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 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这篇长篇抒情独白实际上是一首激情澎 湃的诗,它气势雄伟,抒情意味浓厚,作者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教师 应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表达的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在结构上两个层次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
《雷电颂》课后题及答案 作者: 加入日期:12-03-01 1.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分别是什么? 《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 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 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 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 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 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 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 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 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 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 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 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 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 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 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 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2.《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怎样? 本课的教学应向学生们简要交代《屈原》第五幕的剧情,把《雷电颂》放到整幕剧情中去理 解。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 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 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 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 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 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 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3.《雷电颂》的结构层次怎样?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 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这篇长篇抒情独白实际上是一首激情澎 湃的诗,它气势雄伟,抒情意味浓厚,作者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教师 应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表达的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在结构上两个层次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
富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 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 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充满了强烈愤懑,不得不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 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 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 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心 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 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 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 毁!烧毁!烧毁!”这是因为它们身居高位,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了现实中种种黑暗势力。这 样,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 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4.《雷电颂》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 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 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 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 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 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 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 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 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 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 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 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 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
富。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 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 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充满了强烈愤懑,不得不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 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 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 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心 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 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 者。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 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 毁!烧毁!烧毁!”这是因为它们身居高位,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了现实中种种黑暗势力。这 样,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 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4.《雷电颂》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 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 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 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 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 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 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 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 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 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 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 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 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