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 (本卷共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7分) 泉州市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北宋初既有“宿雨一夜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的咏茶诗 茶叶主要种类是乌龙茶和绿茶,行销世界各地。乌龙茶的名貴品种极多,其中铁观音是茶中珍 品,有“绿叶红银边,七泡有余香”的誉称. 衙口花生是晋江县龙湖乡衙口特产,它选用良种花生“小琉球口“中琉球”种植在沙质地 上,果壳表层色泽洁白,壳内花纹自然清晰。选用饱满果英加调料蒸煮、晒干制成的衙口花生, 果仁又香又酥,又威又淡的味道相当适宜,可口的味道奷极了,百食不厌。产品大量外销,yin 誉海内外 1)根据语境,注音写字。(2分) 镶边 yin誉 (2)在第二段“口”处标上正确的标点。(1分) (3)找出并改正第“段中的错别字。(1分) _改为 (4)请将三处划线句改为三个主谓短语。(要求:原意不变 3分) 2.诗文默写。(13分) ①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 (李白《行路难》) ③子曰:“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论语》)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⑥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⑦ 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 ⑧H光下澈,影布石上, 似 与j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 《故乡》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 绝到这地步,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感觉到的“隔绝”之 处有: “我”和闰土只能聊无关紧要的话:等等。(写出个隔绝之 处即可) 4.综合性学习。(8分) 下面是有关“马”的话题,请按要求作答 (1)汉字书写有不同的体式。请判断下面四个“马”字的字体名称。(2分)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家。马。馬。。。 (2)“马上体”源自明消,明清瓷器上就常见“一只猴子骑在马上”的造型。请分析这一造 型的寓意。(2分) 、(3)下面是摘自《泉州晚报》的“马上体”标题。请根据标题内容,按要求作答。(4分) 万马奔腾”回家路 “女婿日”马上回娘家 马不停蹄会亲友 马上来运动过个健康年 马不停蹄送祝福 走马观花雨中行 天马行空过新年 春联追求“马上体”鞭炮有了“电子版” 以上标题反映了春节传统习俗,如 反映了 现代人过春节的形式变化,如: 、阅读(60分)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莪不技,査远益清,亮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可爱者甚蕃B.食之不能尽其材C徐公来,孰视之D.汝之不惠E子墨子九距之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②宜乎众矣宜 等不可得等: 7.下面加点词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鸣声上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8用自己的话描述甲文划线句的内容。(5分) 9乙文说,对待千里马要遵其道,尽其才,通其意。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对“莲”如何做到 这样?(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10-12题。(12分) 名·宇 ①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中国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它 们在人际交往中表明着身份地位,而不仅仅如一般词典所说的“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 人”.《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用来区别于他人,“字”用来象 征人的品德 ⑩按照汉民族人际交往的规范,一般不能自称“字”,而应自称“名”,因为“名者,幼少 卑贱之称”。.对他人,则应称“字”而不称“名”,例如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 子直呼其名:“由!诲汝知之乎?”为了表示谦虚,孔子在学生面前也常自称“丘”,而他的学 生却无论何时都绝对不能称他为“丘”, ◎一个人的“名”还有小名、大名之分∴小时候有小名(乳名),长大以后,还应有正式的 名”,即大名,这样可以与“字”相对,表明已经踏上社会,可以与人交往了,这个大名虽然 只能用来自称,但它有别于小名,仍然象征着人的身份.家庭内部,用小名称呼以示亲密.可 在正式场合,称呼他人的小名比称呼他人的大名更为失礼,甚至是一种侮辱。例如曹操,名操, 宇盂德,小名阿瞒。“操”是大名,“阿瞒”是小名。《三国演义》中,有人骂曹操时,就称他为 阿瞒”.辛弃疾在《永遇乐》词中,有“佛狸祠下”句,称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 以示轻蔑.《孙权劝学》中,“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
复吴下阿蒙,蒙曰: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吴下阿蒙”意为“吴国那个名叫阿蒙的 乳臭未干的小子”一鲁肃是用开玩笑的口吻来夸赞吕蒙在学识上的进步.而吕蒙的回答,则 明显地表现了自尊心的维护 ④由于尊者的“名”不能随便称呼或提及,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字景观 一避讳.比如,皇帝的“名”,一般人绝对不能提及,甚至连与同音的字也不能用,为了避讳 不仅更改日常使用的词语,甚至大量地更改前代书籍中的人名、地名、书名、职名有及文章中 词句如“秀才”一词,东汉时改为“茂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秀”只能刘秀独用 这就是“君讳”,也叫“国讳”“君讳”之外,还有“家讳”,又叫“私讳”,亦即家族内部尊长 的名讳。由于私讳的限制,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一生不能考进士,因为其父名叫李晋肃,“晋”与 进”同音,韩愈曾为他呜不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⑧除此之外,还有“圣人讳”,即为孔子避讳。孔子名丘,所以就把“丘”字读成“某”, 甚至把“丘”姓改为“邱”姓, [注释]①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②《论语·为政篇第二》 摘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10.中国古代,“名”和“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两者在称呼上有何不同?(4分) 11.为什么说,正式场合称呼他人的小名是一种失礼?请举例说明。(4分) 12.作为“独特的语言文字景观”,名的“避讳”有哪些具体表现?反映了什么?(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13-17题。(2分) 惟有少年心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仲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 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⑦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 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 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級,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齡孩 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仲到初中 ⑨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③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 授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 酲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 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 烙卬一一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
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囹吞枣.只是在用 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ˉ·⑦当众朗读,是那吋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 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贊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 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 群很“老成”的冋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 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 对红顔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 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 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 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恕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 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 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 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 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 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⑩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 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摘自《2012年10月南京大学校报》) 13.根据提示,了解“我”年少的生活和心思。(8分) 小学跳级到初中,我遗憾少了童年乐趣;儿时勤快作笔记 当众抑扬顿挫朗读, 小时候看红颜色的字 我感到了童年的快活和乐趣。 4.按要求作答。(4分) (1)作者为什么说,“九年,竟让…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2分) (2)作者又说,“自由是自由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什么?(2分) 15.结合描写知识或语法知识,品析第⑤段“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唤醒熟睡己 久的九年前的心。”·段话。(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