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职语文漳州八校联考试卷 命题:角美中学林志德 2014.11.06 、默写(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2)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5) 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6)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7)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8)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池鱼思故渊。(陶潜《归园田居》) (10)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欤!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下圣人也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2015 届高职语文漳州八校联考试卷 命题:角美中学 林志德 2014.11.06 一、默写(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 ,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2)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5) ,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6)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7)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8)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 (9) ,池鱼思故渊。(陶潜《归园田居》) (10)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5 题(15 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欤! 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下圣人也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3.对这段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B.作者在运用对比时,不仅指出了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还指出了由这种态度产 生的结果。 C作者引用士大夫们的行为和他们的话,增加了行文的生动性。 D.“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是作者发的感慨,结构上照应了段首的 “呜呼”。 4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 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级对师 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 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法,说明 “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 写出了其荒谬。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6分)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本诗用词极富表现力。请以一、二句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7结合诗题及内容,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3.对这段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一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B.作者在运用对比时,不仅指出了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还指出了由这种态度产 生的结果。 C.作者引用士大夫们的行为和他们的话,增加了行文的生动性。 D.“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是作者发的感慨,结构上照应了段首的 “呜呼”。 4 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 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级对师 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 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法,说明 “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 写出了其荒谬。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 分)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 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 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6—7 题。(6 分)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本诗用词极富表现力。请以一、二句为例作简要分析。(3 分) 7.结合诗题及内容,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3 分)
四、文学名著: 下面有关情节的叙述,划线处各有三处错误,请写出错误的序号并改正。(任选 题)(6分) (1)淮南袁术派大将①张勋攻打屯军小沛的刘备,但又恐徐州的吕布帮助刘备, 就先送吕布②金银珠宝;刘备因兵薄力微,也写信求助于吕布。吕布看穿了③袁术 先取刘备、后攻自己的阴谋,于是④设宴调解。席间吕布将⑤宝剑插在在辕门外 百五十步,约定如射中则双方罢兵,如射不中则续之。结果吕布一百五十步外一 箭从戟杆与钺牙间穿过,双方罢兵。 (2)①贾政的寿辰宁府排家宴,②贾珍在园子里碰见熙凤就起色心。此后几次到 荣府都没找到煕凤。贾珍见到凤姐后,凤姐要他晩上在③西穿堂相见。贾珍按约定 晩上钻入穿堂,腊月天寒,白冻一晚而归。④祖父贾代僵惩罚贾珍跪在院内读文章 打了三四十大板,不许吃饭。第二次又在凤姐房后小过道里那座空房子,被贾蓉、 贾蔷捉弄,⑤浇了他—身—头的冷水。回去贾珍大病一场,却不听跛道人之言, 正照风月宝鉴,一命呜呼。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10分) 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一种量的特性,它是对教育状态的客 观描述,它只回答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但并不回答是“好”还是“坏”, 也不对“合理”还是“不合理”进行判断。教育公平是一种质的特待性,是对教育 状态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平等意味着“等量”“一样”,但等量、一样未必就 合理,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平。公平比平等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城乡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 和补偿原则相对应,城乡教育公平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
四、文学名著: 8.下面有关情节的叙述,划线处各有三处错误,请写出错误的序号并改正。(任选 一题)(6分) (1)淮南袁术派大将①张勋攻打屯军小沛的刘备,但又恐徐州的吕布帮助刘备, 就先送吕布②金银珠宝;刘备因兵薄力微,也写信求助于吕布。吕布看穿了③袁术 先取刘备、后攻自己的阴谋,于是④设宴调解。席间吕布将⑤宝剑插在在辕门外一 百五十步,约定如射中则双方罢兵,如射不中则续之。结果吕布一百五十步外一 箭从戟杆与钺牙间穿过,双方罢兵。 (2)①贾政的寿辰宁府排家宴,②贾珍在园子里碰见熙凤就起色心。此后几次到 荣府都没找到熙凤。贾珍见到凤姐后,凤姐要他晚上在③西穿堂相见。贾珍按约定 晚上钻入穿堂,腊月天寒,白冻一晚而归。④祖父贾代儒惩罚贾珍跪在院内读文章, 打了三四十大板,不许吃饭。第二次又在凤姐房后小过道里那座空房子,被贾蓉、 贾蔷捉弄,⑤浇了他一身一头的冷水。 回去贾珍大病一场,却不听跛道人之言, 正照风月宝鉴,一命呜呼。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9—11 题。(10 分) 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一种量的特性,它是对教育状态的客 观描述,它只回答是否有差别或者是否有差距,但并不回答是“好”还是“坏”, 也不对“合理”还是“不合理”进行判断。教育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是对教育 状态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平等意味着“等量”“一样”,但等量、一样未必就 合理,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公平。公平比平等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城乡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 和补偿原则相对应,城乡教育公平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
城乡教育公平的三重含义要求进一步明确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 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实质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于制度刚性的不同要求。 根据教育公平的三种含义,可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公平目标予以概括性的表 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起点一样)、教育条件一样、过程不同、结果都达到教育 质量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与此相应的各种教育制度在改革 方向和重点上也有差异。 城乡教育公平的不同含义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同刚性要求,对作为保障制度的 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也提出了相应要求。总体而言,要求办学制度和教 育管理制度改革要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类别的教育公平所要求的制度刚性 和弹性的落实。具体而言,要求办学制度改革鼓励吸纳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鼓励 城乡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以保障教育过程的差异性公平和学生培养制 度的弹性,并减轻政府教育投入的刚性压力;要求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加大政 府职能转变力度,简政放权,给学校下放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自主发展、 特色发展,鼓励学校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內容、教育方法、培养模式,以保障教育 过程的差异性公平和学生培养制度的弹性;同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督导评 价和问责,以保障教育条件、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公平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统一 性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制度、教育人事制度、入学招生制度的刚性。 9.下列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公平是对教育状态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它不同于教育平等。 B.城乡教育公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 性公平。 C.城乡教育公平的三重含义要求相应的各种教育制度在改革方向和重点上也有差 异
城乡教育公平的三重含义要求进一步明确教育条件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 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实质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于制度刚性的不同要求。 根据教育公平的三种含义,可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公平目标予以概括性的表 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起点一样)、教育条件一样、过程不同、结果都达到教育 质量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与此相应的各种教育制度在改革 方向和重点上也有差异。 城乡教育公平的不同含义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同刚性要求,对作为保障制度的 办学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也提出了相应要求。总体而言,要求办学制度和教 育管理制度改革要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类别的教育公平所要求的制度刚性 和弹性的落实。具体而言,要求办学制度改革鼓励吸纳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鼓励 城乡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以保障教育过程的差异性公平和学生培养制 度的弹性,并减轻政府教育投入的刚性压力;要求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加大政 府职能转变力度,简政放权,给学校下放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自主发展、 特色发展,鼓励学校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培养模式,以保障教育 过程的差异性公平和学生培养制度的弹性;同时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督导评 价和问责,以保障教育条件、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公平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的统一 性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制度、教育人事制度、入学招生制度的刚性。 9.下列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教育公平是对教育状态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它不同于教育平等。 B.城乡教育公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分为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和补偿 性公平。 C.城乡教育公平的三重含义要求相应的各种教育制度在改革方向和重点上也有差 异
D.城乡教育公平的不同含义,要求在办学制度改革中,简政放权,给学校下放更 多的办学自主权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平等是对教育状态的客观描述,是好讲好,是坏说坏:肯定合理的,指出 不合理的。 B.教育平等意味着“等量”“一样”,但未必合理、公平 C.城乡教育机会均等,条件一样,过程不同,质量达标,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个 性化发展,就可以说是达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公平目标。 D.城乡教育公平虽然有不同的含义,但教育制度是严肃的,改革要求是一致的。 11.为什么说教育公平比平等有更丰富的含义?(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3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 达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 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 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妺。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 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 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 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 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 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 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 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 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
D.城乡教育公平的不同含义,要求在办学制度改革中,简政放权,给学校下放更 多的办学自主权。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教育平等是对教育状态的客观描述,是好讲好,是坏说坏;肯定合理的,指出 不合理的。 B.教育平等意味着“等量”“一样”,但未必合理、公平。 C.城乡教育机会均等,条件一样,过程不同,质量达标,学生在此基础上实现个 性化发展,就可以说是达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公平目标。 D.城乡教育公平虽然有不同的含义,但教育制度是严肃的,改革要求是一致的。 11.为什么说教育公平比平等有更丰富的含义?(3 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13 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 11 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 达 1500 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 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 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 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 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 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 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 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 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 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 谓极矣”的感叹。1855 年,35 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 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