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 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共谋经济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的依靠力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决 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 革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个时期农民都是最基本的依 靠力量。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决 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农民。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减轻农民 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设的 新型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农民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农村经济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把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提到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加以认识,指出:“中国人口 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 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 贫困的基础之上。”他高度评价了农民在改革中迸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 多次指出,联产承包、乡镇企业都是农民的创造。他还说,农民没有积极性,国 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村不稳定,整 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关系国家发展大局。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不 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农民问题,强调农民问题 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 的一贯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第一,农业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 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这一基础地位在我国显得尤为
各级政府要切实 解决职工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 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共谋经济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的依靠力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决 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 革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个时期农民都是最基本的依 靠力量。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决 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农民。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减轻农民 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设的 新型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农民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农村经济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把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提到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加以认识,指出:“中国人口 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 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 贫困的基础之上。”他高度评价了农民在改革中迸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 多次指出,联产承包、乡镇企业都是农民的创造。他还说,农民没有积极性,国 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村不稳定,整 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关系国家发展大局。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不 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农民问题,强调农民问题 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 的一贯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第一,农业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 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这一基础地位在我国显得尤为
突出,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极大。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要用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困难可想而见。 第二,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没 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 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人 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怎样依靠农民? 一是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 三是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 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问讲到农民,很自然地会使人们想到农民工问题,下面简单讲讲这个大家都 很关心的题 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 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 期性“春运”。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这一景象 被称为“民工潮”。 可当人们司空见惯了十几年的“潮”起“潮”落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民 工荒”现象:2005年、2006年春节之后,“缺工”成为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面对的 现实问题。“民工潮”中又出现了“民工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深层
突出,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极大。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要用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困难可想而见。 第二,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没 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 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人 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怎样依靠农民? 一是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 三是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 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问讲到农民,很自然地会使人们想到农民工问题,下面简单讲讲这个大家都 很关心的题 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 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 期性“春运”。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这一景象 被称为“民工潮”。 可当人们司空见惯了十几年的“潮”起“潮”落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民 工荒”现象:2005 年、2006 年春节之后,“缺工”成为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面对的 现实问题。“民工潮”中又出现了“民工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深层
次问题。 第一,农民工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同时,随着 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 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主要是指户 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具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达1.2亿左右。一方面,必须看到,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 的贡献。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篇,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 但另一方面,也无须回避,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 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解 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 的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从就业权看,农民就业受到歧视,北京规定农民工不能从事文秘,上海四星 级以上宾馆不用农民工。从安居权看,石棉瓦平房、地下室、工地工棚就是进城 打工农民的安身之所。北京市调查,农民工住石棉瓦棚的占77.7%,住地下室的 3.8%,住工棚的占10%。不少人一张木板,一叠床被,酷暑寒冬,风吹日晒,拥 挤脏乱,蚊叮虫咬,甚至达不到有关法律规定的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安 居工程普惠的只是市民。从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失业保险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 期间有失业补助,但农民工却没有,一旦失业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他们中就 有人被逼以犯罪作为对社会不公的“终极反抗”。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城农民工 子女教育处于财政投入的真空状态,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都不愿意出钱,农民工 子女上学门槛太高,大多流入办学条件较差的私立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失学。民工
次问题。 第一,农民工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同时,随着 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 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主要是指户 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具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 2 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达 1.2 亿左右。一方面,必须看到,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 的贡献。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 但另一方面,也无须回避,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 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解 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 的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从就业权看,农民就业受到歧视,北京规定农民工不能从事文秘,上海四星 级以上宾馆不用农民工。从安居权看,石棉瓦平房、地下室、工地工棚就是进城 打工农民的安身之所。北京市调查,农民工住石棉瓦棚的占 77.7%,住地下室的 3.8%,住工棚的占 10%。不少人一张木板,一叠床被,酷暑寒冬,风吹日晒,拥 挤脏乱,蚊叮虫咬,甚至达不到有关法律规定的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安 居工程普惠的只是市民。从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失业保险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 期间有失业补助,但农民工却没有,一旦失业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他们中就 有人被逼以犯罪作为对社会不公的“终极反抗”。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城农民工 子女教育处于财政投入的真空状态,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都不愿意出钱,农民工 子女上学门槛太高,大多流入办学条件较差的私立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失学。民工
生存状况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我国长期 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仅仅靠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措施去解决问题似乎 并不现实,应该以系统工程的理念,从立法和法律保护、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 奥论宣传和导向等方面入手,逐步为农民工营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理性的、 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可能的领域尽快让农民工享有市民待遇,努力消除“城 市里的村庄”和“工人中的农民”这一新的二元结构。 第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据业中占到近80%,在 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 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实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做好农 民工工作,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其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必然要求解 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 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 环境。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 社会局面。 再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因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富
生存状况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我国长期 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仅仅靠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措施去解决问题似乎 并不现实,应该以系统工程的理念,从立法和法律保护、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 舆论宣传和导向等方面入手,逐步为农民工营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理性的、 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可能的领域尽快让农民工享有市民待遇,努力消除“城 市里的村庄”和“工人中的农民”这一新的二元结构。 第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 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 80%,在 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 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 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实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做好农 民工工作,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其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必然要求解 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 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 环境。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 社会局面。 再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民 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我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 径。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顺应工业 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三,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 “农”还是姓“工”呢?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 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2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 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 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 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 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03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己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 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04年 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一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 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出这样的论断,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 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 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 基础,提高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问题的最 终解决,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 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必须认真落实《意见》精神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民 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我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 径。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顺应工业 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三,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 “农”还是姓“工”呢?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 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20 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 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 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 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 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 企业员工总数的近 60%。 2003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 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04 年 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 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出这样的论断,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 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 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 基础,提高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问题的最 终解决,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06 年新春伊始,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 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必须认真落实《意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