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续2) 奥斯汀( John Austin,1911960)是著名的牛 津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 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哲学论文集》 (1961)、《如何以言行事》(1961)、《感觉与可感觉》(1962)等。 与赖尔相比,奥斯丁更强调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哲学研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他坚信,传统晢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是因为晢学家们忽略了日常语言在意 义和用法上的某些细微差别,只要哲学家们专心于弄清那些与哲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仔细地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规则,就可以澄清晢学上的混乱,并使哲学研究真正取得 有益成果。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论述了句子 通常可以完成的三种言语行为:语意行为、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他认为只有语效行 为才真正完成了言语行为 奥斯丁强调对句子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表明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说话就是做 事”,说话就是人们在具体场合下完成的一种类似身体活动的行为,即“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我们在从事言语行为时并没有对错或真假之分, 只有恰当或得体与否之别 奥斯丁直接把言语行为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这与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游戏看做 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奥斯汀更注重对语言用法更加 细致的、近似语言学的分析。在60—70年代,奥斯丁的理论被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等 人继承和发展,成为目前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引起了近20年来英美 分析哲学家对语用学的研究
第二节(续2) • 三、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John Austin,1911-1960)是著名的牛 津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 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哲学论文集》 (1961)、《如何以言行事》(1961)、《感觉与可感觉》(1962)等。 • 与赖尔相比,奥斯丁更强调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哲学研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 他坚信,传统哲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是因为哲学家们忽略了日常语言在意 义和用法上的某些细微差别,只要哲学家们专心于弄清那些与哲学有关的基本概念, 仔细地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规则,就可以澄清哲学上的混乱,并使哲学研究真正取得 有益成果。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论述了句子 通常可以完成的三种言语行为:语意行为、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他认为只有语效行 为才真正完成了言语行为。 • 奥斯丁强调对句子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表明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说话就是做 事”,说话就是人们在具体场合下完成的一种类似身体活动的行为,即“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我们在从事言语行为时并没有对错或真假之分, 只有恰当或得体与否之别。 • 奥斯丁直接把言语行为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这与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游戏看做 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奥斯汀更注重对语言用法更加 细致的、近似语言学的分析。在60-70年代,奥斯丁的理论被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等 人继承和发展,成为目前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引起了近20年来英美 分析哲学家对语用学的研究
第二节(续3) 斯特劳森( Peter Strawson,1919-)是继奥斯丁之后最著名的牛津学派 分析晢学家,是日常语言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主要代表。他与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上的争论,被看做是日常语言哲学 和理想语言哲学之间的直接交锋,而他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则被看做是分析哲学复兴形而上学的前兆。他 1968年继赖尔后担任牛津形而上学教授,直到197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论指称》(1950)、《逻辑理论导论》 (1952)、《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1959)、《感觉的界限》(1966)、《自由和愤慨》(1974)、《怀疑 论和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 斯特劳森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混淆了指称某个实体和断定某个实体的存在。他认为我们在指称某个实体时 只假定了它的存在,但并没有断定它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关于这个实体的论述中推断出它的存在。他还进一步指 出,罗素的混淆产生于把句子本身与句子的使用混为一谈。为此,他要求严格区分句子本身、句子的使用以及句子 的被说出。句子本身无所谓真假对错,只有当句子被使用于特定的语境时才会变成真的获假的。一个命题可能非真 非假但却有意义,同样,我们不能根据命题有无意义而严格地断定它的真假。 值得一提的是,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哲学家中惟一对数理逻辑倍加推崇并把它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牛津哲学家。 与其他日常语言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不同,是他在分析哲学中恢复了形而上学的地位,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 理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哲学价值。这表现在,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用自己的哲学术语,而这些 术语中却包含着前人的思想和自己时代的思想特征。惟有形而上学用这些非永恒的术语描述出永恒的关系。只有描 述的形而上学才能够为我们揭示思想结构的这种一般特征 他希望通过对殊相的思考,展现我们概念框架的某些一般的特征。他认为物质客体和人这两类最基本的殊相是 我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概念框架的基础。在传统哲学中,殊相只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而共相在命题中既 可以作主词也可以作谓词。他认为,谓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命题中的逻辑关系确定的。在真正的命题主谓关系中,共 相就只能作为谓词而不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 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改变了以往分析哲学家过分注重分析语言细节的形象, 使分析哲学从狭隘的视角中解脱出来,为分析哲学开辟了系统研究的先河;其次,它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在概念分 析中的地位,眀确地把晢学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对概念框架和思想结构的硏究。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硏究,是对本 体论问题的重新肯定。他的这个理论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态度的根本改变,并并被看做是 在分析哲学中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
第二节(续3) 四、斯特劳森论描述的形而上学 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1919-)是继奥斯丁之后最著名的牛津学派 分析哲学家,是日常语言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主要代表。他与罗素在摹状词理论上的争论,被看做是日常语言哲学 和理想语言哲学之间的直接交锋,而他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则被看做是分析哲学复兴形而上学的前兆。他 1968年继赖尔后担任牛津形而上学教授,直到197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论指称》(1950)、《逻辑理论导论》 (1952)、《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1959)、《感觉的界限》(1966)、《自由和愤慨》(1974)、《怀疑 论和自然主义》(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1992)等。 斯特劳森指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混淆了指称某个实体和断定某个实体的存在。他认为我们在指称某个实体时 只假定了它的存在,但并没有断定它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关于这个实体的论述中推断出它的存在。他还进一步指 出,罗素的混淆产生于把句子本身与句子的使用混为一谈。为此,他要求严格区分句子本身、句子的使用以及句子 的被说出。句子本身无所谓真假对错,只有当句子被使用于特定的语境时才会变成真的获假的。一个命题可能非真 非假但却有意义,同样,我们不能根据命题有无意义而严格地断定它的真假。 值得一提的是,斯特劳森是日常语言哲学家中惟一对数理逻辑倍加推崇并把它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牛津哲学家。 与其他日常语言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不同,是他在分析哲学中恢复了形而上学的地位,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 理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哲学价值。这表现在,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用自己的哲学术语,而这些 术语中却包含着前人的思想和自己时代的思想特征。惟有形而上学用这些非永恒的术语描述出永恒的关系。只有描 述的形而上学才能够为我们揭示思想结构的这种一般特征。 他希望通过对殊相的思考,展现我们概念框架的某些一般的特征。他认为物质客体和人这两类最基本的殊相是 我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概念框架的基础。在传统哲学中,殊相只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而共相在命题中既 可以作主词也可以作谓词。他认为,谓词的意义是由它在命题中的逻辑关系确定的。在真正的命题主谓关系中,共 相就只能作为谓词而不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 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改变了以往分析哲学家过分注重分析语言细节的形象, 使分析哲学从狭隘的视角中解脱出来,为分析哲学开辟了系统研究的先河;其次,它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在概念分 析中的地位,明确地把哲学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对概念框架和思想结构的研究。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是对本 体论问题的重新肯定。他的这个理论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态度的根本改变,并并被看做是 在分析哲学中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