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讲课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属于文科基础理论课程,讲述晢学学科的基本性质、问题领域及硏究 旨趣,阐明哲学与其他学问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学 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与作为人类 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晢学问题的根源、性质与领域;了 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 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西方晢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 系,为在其他哲学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与学理基础。 本课程的总学时:2×18=36(学时) [教材与参考用书] 本课程已由课程负责人王德峰编撰教材-——《哲学导论》,于2000年6月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以下列书籍作为课外参考书 《智慧之光一一世界十大思想家》(王德峰、吴晓明)(上海古籍出版社) 《思想家》([英]麦基)(三联书店) 《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理想的冲突》([美]宾克莱)(商务印书馆)
1 1 《哲学导论》讲课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属于文科基础理论课程,讲述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问题领域及研究 旨趣,阐明哲学与其他学问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学 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与作为人类 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性质与领域;了 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 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 系,为在其他哲学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与学理基础。 本课程的总学时:218=36(学时) [教材与参考用书] 本课程已由课程负责人王德峰编撰教材----《哲学导论》,于 2000 年 6 月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以下列书籍作为课外参考书: 《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王德峰、吴晓明)(上海古籍出版社) 《思想家》([英] 麦基)(三联书店) 《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理想的冲突》([美]宾克莱)(商务印书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程讲授纲要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 晢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神话 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 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 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古希腊第一位晢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 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 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 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 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 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 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 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 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 思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 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
2 2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程讲授纲要] 第一讲 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 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 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 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 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 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 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 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 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 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 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 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 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 思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 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
对 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 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 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 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己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 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 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对于生活 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 的改变。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 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 的“哲学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 的书斋里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 粗浅的反应。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明的假定。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 们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 这些信念在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 判性研究。 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科学概括,而后又 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世界观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 性的理解和态度,它无法为任何一条具体的经验事实所确证或否证。这种无法为 经验所证实的理解和态度就是信念。 在人们所持有的种种不可称作知识的信念中都隐藏着某种基本的思想,常人 对于这种基本思想往往并不自觉地意识到。从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学的 旨趣所在。因此,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哲学将世界观所隐涵的基本思想予 以揭示并对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后探讨其根源和广泛的后果。哲学在这样做了之
3 3 对 philosophy 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 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 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 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 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 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 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对于生活 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 的改变。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 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 的“哲学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 的书斋里。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 粗浅的反应。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明的假定。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 们普遍加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 这些信念在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 判性研究。 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科学概括,而后又 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世界观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 性的理解和态度,它无法为任何一条具体的经验事实所确证或否证。这种无法为 经验所证实的理解和态度就是信念。 在人们所持有的种种不可称作知识的信念中都隐藏着某种基本的思想,常人 对于这种基本思想往往并不自觉地意识到。从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学的 旨趣所在。因此,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哲学将世界观所隐涵的基本思想予 以揭示并对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后探讨其根源和广泛的后果。哲学在这样做了之
后,往往也就形成了成为学说体系的世界观,诉诸人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第三节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 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凭藉对历史的理性考察来推进人的自我认识。历史上的和 不同民族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以人的特定的自我形象作为其核心。这种人的自我 形象构成了该文明规定其自身价值的基本的精神尺度。 文明不是自然界演进的自然产物,而是人通过劳动而实现自我教化的结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劳动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基础。人是在劳动中自我诞生 的。这个诞生过程是劳动把人教化为一种精神存在的过程。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教 化才使劳动成为社会的生存方式,从中生发出人的自我形象,以构成特定的文明 类型的精神尺度。 文明的精神尺度是哲学的考察对象,不管这种尺度采取何种表现形态,是原 始巫术的形态,还是宗教的形态,或是艺术的形态。 文明的精神尺度总是特定的、历史的和包含内在矛盾与冲突的,这反映了人 的生成的自我命运。所以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哲学在历史的维 度上考察人的自我形象改变的过程,从而力图揭示人按其本性必将走向何方。人 由于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必然将未来包括在他 的视野之内,也就是说,他对自身的既有的文明形式必然采取一种从理想的层面 而来的批评态度。哲学的根本任务即在于将人们得自于生活意识的自发的、尚属 模糊的理想通过分析使之明晰,通过批判使之符合于人性本来的发展趋向。一句 话,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通过这种证明,哲学力图指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 的基本的原动力(哲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一本体论研究一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 由于哲学从事对文明的精神尺度的考察,哲学包含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进行 文化批判。无需哲学的教导,人们也能知道通货膨胀的危险或天黑遭人抢劫的危 险,但是由这些问题所组成、所表征的整个文明的根本病症需要来自哲学的诊断。 在这种诊断中哲学家并不杜撰新原则或新观念,而是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暗含 的“文化基因”突现出来,使这些“基因”所包含的毛病昭然于天下,从而有利 于人们去形成正确的基本思想。唯有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我们才能获得对
4 4 后,往往也就形成了成为学说体系的世界观,诉诸人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第三节 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 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凭藉对历史的理性考察来推进人的自我认识。历史上的和 不同民族的每一种文明类型都以人的特定的自我形象作为其核心。这种人的自我 形象构成了该文明规定其自身价值的基本的精神尺度。 文明不是自然界演进的自然产物,而是人通过劳动而实现自我教化的结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劳动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基础。人是在劳动中自我诞生 的。这个诞生过程是劳动把人教化为一种精神存在的过程。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教 化才使劳动成为社会的生存方式,从中生发出人的自我形象,以构成特定的文明 类型的精神尺度。 文明的精神尺度是哲学的考察对象,不管这种尺度采取何种表现形态,是原 始巫术的形态,还是宗教的形态,或是艺术的形态。 文明的精神尺度总是特定的、历史的和包含内在矛盾与冲突的,这反映了人 的生成的自我命运。所以整个历史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哲学在历史的维 度上考察人的自我形象改变的过程,从而力图揭示人按其本性必将走向何方。人 由于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所以他必然将未来包括在他 的视野之内,也就是说,他对自身的既有的文明形式必然采取一种从理想的层面 而来的批评态度。哲学的根本任务即在于将人们得自于生活意识的自发的、尚属 模糊的理想通过分析使之明晰,通过批判使之符合于人性本来的发展趋向。一句 话,哲学是对人的理想的证明。通过这种证明,哲学力图指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 的基本的原动力(哲学研究的基础部分—本体论研究—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 由于哲学从事对文明的精神尺度的考察,哲学包含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进行 文化批判。无需哲学的教导,人们也能知道通货膨胀的危险或天黑遭人抢劫的危 险,但是由这些问题所组成、所表征的整个文明的根本病症需要来自哲学的诊断。 在这种诊断中哲学家并不杜撰新原则或新观念,而是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暗含 的“文化基因”突现出来,使这些“基因”所包含的毛病昭然于天下,从而有利 于人们去形成正确的基本思想。唯有我们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我们才能获得对
于特殊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四节哲学问题的特征和研究的方法 每一门学科就其根本而言都生存于它所专有的问题域中,哲学也复如此。哲 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问题域不能为其他学科的问题域所还原、所替代。日常生 活中的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处理的问题无非有两大类:经验问题和逻辑问题。对付 这两类问题的方法也无非是经验观察或实验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或逻辑的推论方 法。但是另有一类问题是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必然提出的问题(如“磁性和磁力究 竟是什么,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某种实体吗?”再如,“数真实存在吗?数是物质 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或是物质实体的属性、样式,抑或仅是人心中的观念?”)。 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既无法通过经验观察来求解,也无法通过单纯的逻辑推断来 求解。这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影响人们对实 际问题的处理,但是,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实隐藏着对哲学问题的特 定的回答。这种不自觉的回答支配了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哲学固然不能烤 面包,但是没有一块面包不是在人们回答了人生意义问题的前提下被烤出来的 在科学发生危机的时刻,科学一向所采取的对哲学问题的不自觉的回答便突现出 来。 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它的超验性。哲学问题并不直接针对经验事实本身, 因此无法直接由某项或某类经验事实来解答。它也不指向人们认识、表述、整理 经验事实的逻辑形式,它不是逻辑学问题。它的超验性在于它关涉经验的总体性 质与根据。这里所谓的“超验”并非指完全脱离经验而去玄想 事物的超验本质,而是试图发现使经验事实得以可能的根本原理。这种原理不是 来自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共相概括,而是来自对人们如何获得一定领域中的经验的 基本方法的考察。我们可以把这种考察一般地称之为“思辨”。思辨是哲学的“正 宗”(但并非“思辨哲学”是哲学的唯一形式,因为思辨哲学只是一种特定的称 呼,用来指专以对概念和范畴的思辨来超越地获取事物的本质的那一类晢学), 不管思辨是指向感觉质料、或指向语言、或指向概念、范畴、或指向人的非理性 的存在状况:思辨取向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哲学路向
5 5 于特殊问题的正确答案。 第四节 哲学问题的特征和研究的方法 每一门学科就其根本而言都生存于它所专有的问题域中,哲学也复如此。哲 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问题域不能为其他学科的问题域所还原、所替代。日常生 活中的以及科学研究中所处理的问题无非有两大类:经验问题和逻辑问题。对付 这两类问题的方法也无非是经验观察或实验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或逻辑的推论方 法。但是另有一类问题是追根究底的思考所必然提出的问题(如“磁性和磁力究 竟是什么,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某种实体吗?”再如,“数真实存在吗?数是物质 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或是物质实体的属性、样式,抑或仅是人心中的观念?”)。 对于这类问题,人们既无法通过经验观察来求解,也无法通过单纯的逻辑推断来 求解。这类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哲学问题虽然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影响人们对实 际问题的处理,但是,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其实隐藏着对哲学问题的特 定的回答。这种不自觉的回答支配了对实际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哲学固然不能烤 面包,但是没有一块面包不是在人们回答了人生意义问题的前提下被烤出来的。 在科学发生危机的时刻,科学一向所采取的对哲学问题的不自觉的回答便突现出 来。 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是它的超验性。哲学问题并不直接针对经验事实本身, 因此无法直接由某项或某类经验事实来解答。它也不指向人们认识、表述、整理 经验事实的逻辑形式,它不是逻辑学问题。它的超验性在于它关涉经验的总体性 质与根据。这里所谓的“超验”并非指完全脱离经验而去玄想 事物的超验本质,而是试图发现使经验事实得以可能的根本原理。这种原理不是 来自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共相概括,而是来自对人们如何获得一定领域中的经验的 基本方法的考察。我们可以把这种考察一般地称之为“思辨”。思辨是哲学的“正 宗”(但并非“思辨哲学”是哲学的唯一形式,因为思辨哲学只是一种特定的称 呼,用来指专以对概念和范畴的思辨来超越地获取事物的本质的那一类哲学), 不管思辨是指向感觉质料、或指向语言、或指向概念、范畴、或指向人的非理性 的存在状况;思辨取向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哲学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