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7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丨卷(选择题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沉淀),茶文化博大精深。喝茶人口跨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 有人细品佳茗,有人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为居家必备,又在宋代文人“四 雅”中占一息之地,与焚香、插花、挂画等列。在大俗与大雅的抻拉中,茶如《周易》所讲 的“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则阐发以教化万邦 至于日本的所谓的“茶道”,按照中国标准,恰恰是“术”,不是“道”。(庄重/庄严) 的仪式感,铺陈出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命美学,迥异于中国茶所注重的生命本身。 相比于东方,西洋茶要直白、轻松得多:玩茶更像玩葪萄酒,玩滋味,玩配方,调味如 调色,如同油画画布上(斑驳/斑斓)的颜料,撞色、顺色, 茶则如同中国画,墨分五色,看上去只有一种色调,细品才知, 他们张扬,我们内敛,这不仅是茶的区别,更是文化性格的差别。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牛饮(yin) 博大精深 B.抻(shen)拉孤芳自赏
2017 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6 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沉淀),茶文化博大精深 ....。喝茶人口跨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 有人细品佳茗,有人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为居家必备,又在宋代文人“四 雅”中占一息之地 ....,与焚香、插花、挂画等列。在大俗与大雅的抻.拉中,茶如《周易》所讲 的“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则阐发以教化万邦。 至于日本的所谓的“茶道”,按照中国标准,恰恰是“术”,不是“道”。(庄重/庄严) 的仪式感,铺陈出一种孤芳自赏 ....的生命美学,迥异于中国茶所注重的生命本身。 相比于东方,西洋茶要直白、轻松得多:玩茶更像玩葡萄酒,玩滋味,玩配方,调味如 调色,如同油画画布上(斑驳/斑斓)的颜料,撞.色、顺色, 。中国 茶则如同中国画,墨分五色 ....,看上去只有一种色调,细品才知, 。 他们张扬,我们内敛.,这不仅是茶的区别,更是文化性格的差别。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牛饮.(yìn) 博大精深 B.抻.(shēn)拉 孤芳自赏 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C.撞( zhuang)色一息之地 D.内敛(1ian)墨分五色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淀庄重斑驳 B.积淀庄严斑斓 C.沉淀庄重斑斓 D.沉淀庄严斑驳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洋溢着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 无限乾坤蕴含在其中 B.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四溢 无限乾坤蕴含在其中 洋溢着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 内中蕴含无限乾坤 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四溢 内中蕴含无限乾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环保部出台了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的实施方案,一场制度变革已经开始,积重难返的 排污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殚精竭虑地遏制中 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C.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 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D.3月5日,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学雷锋热潮: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 动体现,是这个时代的大音希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药价始终居高不 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B.人类首次对恒星上的生命关键要素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发现,测量的元素包括我们 人体质量97%的成分所组成 C.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强势攻擂成功,加冕 《中国诗词大会》 D.黄晓明主演的古装大戏《大唐玄奘》,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 片,消息一出,立即引来网友提出质疑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 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C.撞.(zhuàng)色 一息之地 D.内敛.(liǎn) 墨分五色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淀 庄重 斑驳 B.积淀 庄严 斑斓 C.沉淀 庄重 斑斓 D.沉淀 庄严 斑驳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洋溢着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 无限乾坤蕴含在其中 B.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四溢 无限乾坤蕴含在其中 C.洋溢着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 内中蕴含无限乾坤 D.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四溢 内中蕴含无限乾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环保部出台了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的实施方案,一场制度变革已经开始,积重难返 ....的 排污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B.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殚精竭虑 ....地遏制中 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C.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 ....,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 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D.3 月 5 日,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学雷锋热潮;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 动体现,是这个时代的大音希声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药价始终居高不 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B.人类首次对恒星上的生命关键要素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发现,测量的元素包括我们 人体质量 97%的成分所组成。 C.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强势攻擂成功,加冕 《中国诗词大会》。 D.黄晓明主演的古装大戏《大唐玄奘》,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 89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 片,消息一出,立即引来网友提出质疑。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 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杺情境,传统智 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 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 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 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 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 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 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 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 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 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 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 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 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 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 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 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芑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嚥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 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 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 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 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 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 情”的象征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 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 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 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 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 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 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 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 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 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 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 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 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 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 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 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 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 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 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 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 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 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 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6.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 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 得的审美趣味 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 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 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 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 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 且的精品意识 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 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 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 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C.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 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 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6.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 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 得的审美趣味。 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 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 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 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 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 且的精品意识。 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 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 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 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C.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 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 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 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 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成陈说治乱深会 帝道高祖嗟纳之促廣秘景不觉集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 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 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巳,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 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 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 ,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 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 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 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 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 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 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 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自谓《礼》《易》为长长:专长 或屏左右相对谈说屏:回 避 C.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数:规律 D.禧兄弟并敬而昵之昵:亲 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 也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 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 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 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 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 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 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 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 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 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 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 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 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 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 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 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 (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自谓《礼》《易》为长. 长:专长 B.或屏.左右相对谈说 屏:回 避 C.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 数:规律 D.禧兄弟并敬而昵.之 昵:亲 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