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共77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陶渊明一一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 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 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 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 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 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 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 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 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 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 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 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
1 山东省日照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阅读题,共 77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 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 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 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 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 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 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 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 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 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 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 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 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 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
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 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 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 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 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 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 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 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 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 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 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 扭曲 B.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 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 度外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 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 2
2 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 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 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 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 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 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 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 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 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 学思考。 C. 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 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 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 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 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 扭曲。 B. 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 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 度外。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 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 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 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 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 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 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 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 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 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 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 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 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 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 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 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
3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 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 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 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 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 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 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 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 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 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 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 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 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 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 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 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
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 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 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 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 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 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 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 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 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 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 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 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 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 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4 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 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 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 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 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 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 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 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 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 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 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 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 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 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 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 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 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 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 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 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B.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 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 的道理 C.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 恨 D.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 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5、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7、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 生活道理?(6分) 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
5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 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 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 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 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 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B.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 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 的道理。 C.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 恨。 D.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 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5、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 分) 7、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 生活道理?(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1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 辄能语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