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文 2014.5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8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从前的孩子认字,全凭记忆。如今的孩子读书,先学注音符号,这是一大改革。本来是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我们的文字不是拼音的,虽然其中一部分是形声字,究竟无法看字即 能读出声音,或是发音即能写出文字。注音符号(比反切高明多了)是帮助把语言文字合而为 的一种工具,对于儿童读书实在是无比的方便。我们中国的文字不是没有严密的体系,所 谓六书即是一套提纲挈领的理论,虽然号称“小学”,小学生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过这样一段话:北京语实在是一种最可怜的方言,总共只有四百二 十个音缀;普通的语词不下有四千个,这四千多个的语词,统须支配于四百二十个音缀当中 同音语词的增进,使听者受了极大的困难,于此也可以想见了 这是外国人对外国人所说的话,我们中国儿童国语娴熟,四声准确,并不觉得北京语“可 怜”。我们的困难不在语言,在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不易勾通。所以读书从注音符号开始,这 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取材于梁实秋《从开蒙说起》) 1.“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 切,所使用的两个汉字,前者取其声母,后者取其韵母,声母韵母相碰撞组合,产生出 被注音汉字的读音。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无分切 B.切,千结切C.只,诸氏切D.缀,尺过切 2.形声字是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是形声字 的一项是(2分) A.广袤振聋发聩 邂逅 缠绵悱恻 尘寰肝肠寸断发酵风声鹤唳 C.忖度 川流不息 福祉 比比皆是 D.癖好 刨根问底 步履 甘之如饴 3.根据语境,文中黑体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合而为一B.提纲挈领C.娴熟D.勾通 4.“所谓六书”中“六书”指的是(2分) A.风、雅、颂、赋、比、兴
1 北京市东城区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 语 文 2014.5.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从前的孩子认字,全凭记忆。如今的孩子读书,先学注音符号,这是一大改革。本来是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我们的文字不是拼音的,虽然其中一部分是形声字,究竟无法看字即 能读出声音,或是发音即能写出文字。注音符号(比反切.高明多了)是帮助把语言文字合而为 一的一种工具,对于儿童读书实在是无比的方便。我们中国的文字不是没有严密的体系,所 谓六书即是一套提纲挈领的理论,虽然号称“小学”,小学生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过这样一段话:北京语实在是一种最可怜的方言,总共只.有四百二 十个音缀.;普通的语词不下有四千个,这四千多个的语词,统须支配于四百二十个音缀当中。 同音语词的增进,使听者受了极大的困难,于此也可以想见了…… 这是外国人对外国人所说的话,我们中国儿童国语娴熟,四声准确,并不觉得北京语“可 怜”。我们的困难不在语言,在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不易勾通。所以读书从注音符号开始,这 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取材于梁实秋《从开蒙说起》) 1.“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 切,所使用的两个汉字,前者取其声母,后者取其韵母,声母韵母相碰撞组合,产生出 被注音汉字的读音。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文,无分切 B.切,千结切 C.只,诸氏切 D.缀,尺过切 2.形声字是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是形声字 的一项是(2 分) A.广袤. 振聋.发聩 邂逅. 缠绵悱.恻 B.尘.寰 肝肠寸.断 发酵. 风声鹤唳. C.忖.度 川.流不息 福祉. 比.比皆是 D.癖.好 刨.根问底 步.履 甘.之如饴 3.根据语境,文中黑体字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合而为一 B.提纲挈领 C.娴熟 D. 勾通 4.“所谓六书”中“六书”指的是(2 分) A.风、雅、颂、赋、比、兴
B.《诗》《书》《礼》《易》《乐》《春秋》 C.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篆书、隶书、魏书、草书、行书、楷书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之后的陈独秀又编了一部《小学识字读本》,是文字学方面一部杰出的大作,但是显 然不是适合小学识字的读本 ②近代章太炎编了一个《部首歌》,“一、上、三、示:王、玉、珏……”煞费苦心,谁 能背得上来? 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就会使得人晕头转向。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③①D.①③② 6.阅读下列对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书店 住宅 锦绣成文非我有 合家欢乐财源进 下联琳琅满架待人求 内外平安好运来 内外平安好运来 锦绣成文非我有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琳琅满架待人求 上联琳琅满架待人求 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锦绣成文非我有 合家欢乐财源进 上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琳琅满架待人求 下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锦绣成文非我有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画线语句改写后表明“阿夏”实现了“愿望”的一项是(3 分) …第一位女巫叫阿夏,她患了治疗师都无法治悆的疾病。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 病,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阿夏跳λ幸运泉,刹那间,阿夏竟然能够站起来了, 更神奇的是,她那可怕疾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A.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还要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B.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而且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C.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然后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D.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从而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8.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
2 B.《诗》《书》《礼》《易》《乐》《春秋》 C.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篆书、隶书、魏书、草书、行书、楷书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① 之后的陈独秀又编了一部《小学识字读本》,是文字学方面一部杰出的大作,但是显 然不是适合小学识字的读本。 ② 近代章太炎编了一个《部首歌》,“一、上、三、示;王、玉、珏……”煞费苦心,谁 能背得上来? ③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就会使得人晕头转向。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6.阅读下列对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书店 住宅 A 上联 锦绣成文非我有 合家欢乐财源进 下联 琳琅满架待人求 内外平安好运来 B 上联 内外平安好运来 锦绣成文非我有 下联 合家欢乐财源进 琳琅满架待人求 C 上联 琳琅满架待人求 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 锦绣成文非我有 合家欢乐财源进 D 上联 合家欢乐财源进 琳琅满架待人求 下联 内外平安好运来 锦绣成文非我有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画线语句改写后表明“阿夏”实现了“愿望”的一项是(3 分) ……第一位女巫叫阿夏,她患了治疗师都无法治愈的疾病。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 病,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阿夏跳入幸运泉,刹那间,阿夏竟然能够站起来了, 更神奇的是,她那可怕疾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A.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还要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B.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而且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C.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然后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D.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从而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8.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 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 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 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 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 可抵十分十二分矣。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 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 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 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 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想念,非 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 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是殆有媚人之癖乎 (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无论寒燠晦明 燠:暖,热 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 蹇:跛,瘸 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但:空,白白 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 凡:凡是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独行(于)古道之中 B.正宜悬挂(诸)中堂 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 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 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 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 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
3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1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 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 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 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 可抵十分十二分矣。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 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 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 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 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想念,非 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 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是殆有媚人之癖乎? (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则无论寒燠.晦明 燠:暖,热 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 蹇:跛,瘸 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 但:空,白白. 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 凡:凡是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独行(于)古道之中 B.正宜悬挂(诸)中堂 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 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 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 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 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 其囊 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①晡: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李密在《陈情表》中所陈之情,包括对祖母刘氏的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②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此地有崇山峻岭 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③《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 ”,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 宗 ④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定风波》开篇中用平静的 口气道:“ 营造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 境界。 ⑤关汉卿笔下含冤的窦娥在前往法场受刑时道:“地也, !天也 !”怒斥天地,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12分)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4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 150 字)(12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5 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书 生 以 囊 萤 闻 于 里 里 人 高 其 义 晨 诣 之 谢 他 往 里 人 曰 何 有 囊 萤 读 而 晨 他 往 者 谢 者 曰 无 他 以 捕 萤 往 晡① 且 归 矣 今 天 下 之 所 高 , 必其囊 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①晡: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8 分) ①李密在《陈情表》中所陈之情,包括对祖母刘氏的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 。” ②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此地有崇山峻岭, , , 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③《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 , ”,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 宗旨。 ④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定风波》开篇中用平静的 口气道:“ , ”,营造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 境界。 ⑤关汉卿笔下含冤的窦娥在前往法场受刑时道:“地也, !天也, !”怒斥天地,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12 分)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 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 使用的妙处。(5分)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回观世界艺术发展史,从起源上看,艺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凭借想象力独立创造 的,另一类是从对生活某些活动的模仿变异升华而成的。前者的创造或许受生活中零碎元素 的启发,但没有直接的模仿物:后者则有生活的原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作美学提升。第 类的典型代表可推建筑,第二类的典型代表可推舞蹈。书法跟舞蹈一样,属于第二类,是某 些生活活动的艺术化。从芑术形态的来源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原型,但一旦升华分离后,便 不再介入生活原型,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不干预生活。但是,书法却始终和生活 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不管实用还是审美)都可以用书法。 由于书法艺术与汉字书面语言书写体系同步诞生、同体演进,从艺术特质上,也就秉承 了“实用书写”的全部特性。 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看,无论在“艺术服务生活”的前期(所有书法作品都直接服务生 活,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法),还是宋元以后“艺术服务艺术”(无生活功能目的,书法 家为表现而创作),审美的书法成为书法艺术主流的时期,书法的“可辨读性”原则一直被 奉为一个艺术法则而得到普遍遵守。 实用书写受“记录”或“抄写”的效率原则约柬,书写时不能“颠倒”或“打乱”文 字顺序随意书写。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这使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同属“写意”一系, 但在创作演进的过程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画对一个画面内的不同描绘对象,有大体 的空间顺序要求,但这个要求是很宽松的,对画家不产生严格约束。书法家则不同。“一字 乃终篇之准”,书法家一笔下去,就必须顺着笔势往下写,一气呵成。书法家的多数作品 都是在“单向时空行进”状态下完成的,不像绘画艺术,勾、皴、点、染,都可以逆向“行 驶”,来回反复修改、涂改
5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4 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 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 使用的妙处。(5 分) 附: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6—18 题。 回观世界艺术发展史,从起源上看,艺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凭借想象力独立创造 的,另一类是从对生活某些活动的模仿变异升华而成的。前者的创造或许受生活中零碎元素 的启发,但没有直接的模仿物;后者则有生活的原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作美学提升。第一 类的典型代表可推建筑,第二类的典型代表可推舞蹈。书法跟舞蹈一样,属于第二类,是某 些生活活动的艺术化。从艺术形态的来源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原型,但一旦升华分离后,便 不再介入生活原型,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不干预生活。但是,书法却始终和生活 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不管实用还是审美)都可以用书法。 由于书法艺术与汉字书面语言书写体系同步诞生、同体演进,从艺术特质上,也就秉承 了“实用书写”的全部特性。 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看,无论在“艺术服务生活”的前期(所有书法作品都直接服务生 活,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法),还是宋元以后“艺术服务艺术” (无生活功能目的,书法 家为表现而创作),审美的书法成为书法艺术主流的时期,书法的“可辨读性”原则一直被 奉为一个艺术法则而得到普遍遵守。 实用书写受“记录”或“抄写”的效率原则约束,书写时不能“颠倒”或“打乱”文 字顺序随意书写。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这使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同属“写意”一系, 但在创作演进的过程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画对一个画面内的不同描绘对象,有大体 的空间顺序要求,但这个要求是很宽松的,对画家不产生严格约束。书法家则不同。“一字 乃终篇之准”,书法家一笔下去,就必须顺着笔势往下写,一气呵成。书法家的多数作品, 都是在“单向时空行进”状态下完成的,不像绘画艺术,勾、皴、点、染,都可以逆向“行 驶”,来回反复修改、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