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 2、结合作者所用典故,把握诗歌的词句内涵,探求当时人们追求的时代精神; 3、背诵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主题探讨 (1)怎样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这两句诗意归结为剥削阶 级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写照。其实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还是应了解作者的人生理想,了解作者毕 业的作为。汉末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曹操在平乱的过程中逐渐积聚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于公元196年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时年42岁。由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 治者。他推行屯田,奖励农耕,抑制豪强,唯才是举,对国家统一和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尽管北方相对统一,他自己也逐渐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可岁月荏苒,国家并没有完全统 作为胸怀大志的曹操来说,内心也就充满着焦虑与惆怅。本诗说“人生几何”,正是作者感慨光阴 易逝,功业难成;正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的表现。至于“对酒当歌”之“当”,也 是后代人们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在诗中,这“当”不作“应当”解,而是作“面对”解:“对”、“当” 是互文的用法。 (2)本诗基调是惆怅还是昂扬?就诗句来看,忧人生短暂,忧才不我用,优功业难成,甚至还用 烈酒“杜康”解忧。说诗歌充满惆怅也不为过。但是就其内涵而言,其忧虑在于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 其中洋溢着一个人非常宝贵的积极进取精神,而且在诗歌末尾还直抒胸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所 以从全诗的基调看,其主导面还是昂扬奋发的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诗人于光阴易逝、功业难成的感慨中,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强 烈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渴望贤才来归、天下统一的人生理想抱负。 2、思路探究 《短歌行》全诗共分四层,每层四句。第一层直抒光阴易逝之苦恼:第二层点明苦恼之原因主要在 于人才短缺、功业难成;第三层强烈抒发对人才的渴望与追寻;第四层遐想人才来归、功业成就的美好 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由于自然知识的匮乏和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长期把人身寄附于鬼神天 命,有人更是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可是与此同时也有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力求自主人
31 曹操《短歌行》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 2、结合作者所用典故,把握诗歌的词句内涵,探求当时人们追求的时代精神; 3、背诵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怎样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这两句诗意归结为剥削阶 级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写照。其实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还是应了解作者的人生理想,了解作者毕 业的作为。汉末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曹操在平乱的过程中逐渐积聚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于公元 196 年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时年 42 岁。由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 治者。他推行屯田,奖励农耕,抑制豪强,唯才是举,对国家统一和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尽管北方相对统一,他自己也逐渐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可岁月荏苒,国家并没有完全统 一。作为胸怀大志的曹操来说,内心也就充满着焦虑与惆怅。本诗说“人生几何”,正是作者感慨光阴 易逝,功业难成;正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的表现。至于“对酒当歌”之“当”,也 是后代人们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在诗中,这“当”不作“应当”解,而是作“面对”解;“对”、“当” 是互文的用法。 (2)本诗基调是惆怅还是昂扬?就诗句来看,忧人生短暂,忧才不我用,忧功业难成,甚至还用 烈酒“杜康”解忧。说诗歌充满惆怅也不为过。但是就其内涵而言,其忧虑在于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 其中洋溢着一个人非常宝贵的积极进取精神,而且在诗歌末尾还直抒胸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所 以从全诗的基调看,其主导面还是昂扬奋发的。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诗人于光阴易逝、功业难成的感慨中,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强 烈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渴望贤才来归、天下统一的人生理想抱负。 2、思路探究 《短歌行》全诗共分四层,每层四句。第一层直抒光阴易逝之苦恼;第二层点明苦恼之原因主要在 于人才短缺、功业难成;第三层强烈抒发对人才的渴望与追寻;第四层遐想人才来归、功业成就的美好 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由于自然知识的匮乏和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长期把人身寄附于鬼神天 命,有人更是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可是与此同时也有许多有识之士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力求自主人
生。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祖先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好像神真在那里。)好像在也 可以理解作实际上并不在。如果说春秋秦汉时期人们还颇多顾忌、隐约其辞的话,魏晋时代人们就直截 了当的多。曹操从光阴易逝入手,看似消极悲叹,实际深藏的却是对生命强烈的留恋和对人生意义的积 极追求。因此诗歌第二层就直指愁闷悲叹的原因。人生短暂却不满足于酒与歌的及时行乐,于别人欢歌 酣酒之际,主人却壮怀激烈、心有旁鹜。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核心价值所在。于是诗歌以下两个层次也就 水到渠成了:既然渴求人才,故理当不辞辛苦地去追寻:既然如此诚挚地礼贤下士,想必人才会蜂拥来 归:既然人才云集来归,天下又何愁不归心!因此整个一首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虽感情起伏跌荡,而 思想脉络则自然流畅 3、特点指要 (1)韵律和谐,旧题新唱。两汉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大量文人的加入, 使诗歌从内容到形式,在文学意义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就在人们以为四言诗体生命式微之际,曹操 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四言诗体作出了崭新的注解,那就是:诗言志,诗歌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诗人的理 想抱负,在于诗人驾驭诗歌的文学能力。曹操以自身政治家、军事家的宏伟气魄加上其文学家的独特才 华,写下了许多这样的光辉诗篇。他往往取材于乐府旧题,又灌注进鲜明的时代精神,或反映动乱的社 会现实,或抒发其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形成了气魄雄伟、感情沉郁、诗风苍凉悲壮的诗歌 特点。 (2)比喻贴切,造境新奇。这首《短歌行》比喻很多,“朝露”喻光阴,“子”、“鹿”及“明月” “乌鹊”喻人才,而且这些人才的喻体遍及天上人间、五湖四海,想象丰富,意象典雅别致,境界十分 新奇。这些比喻很好地渲染烘托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用典贴切,蕴藉丰富。诗人在这首诗中多次借助于典故,有取之于《诗经》的“青青子衿”(《郑 风·子衿》)、“呦呦鹿鸣”(《小雅·鹿鸣》),有取之于历史传说的“周公吐哺”。而这些典故无一例外地 都是为渴求人才主题服务的。诗人用典,一是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二是避免了平铺直叙,三是拓宽了人 们的想象空间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讲三国故事导入新课:组织师生交流的氛围,注重曹操用人故事及文学故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比喻、用典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魏晋风骨
32 生。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祖先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好像神真在那里。) 好像在也 可以理解作实际上并不在。如果说春秋秦汉时期人们还颇多顾忌、隐约其辞的话,魏晋时代人们就直截 了当的多。曹操从光阴易逝入手,看似消极悲叹,实际深藏的却是对生命强烈的留恋和对人生意义的积 极追求。因此诗歌第二层就直指愁闷悲叹的原因。人生短暂却不满足于酒与歌的及时行乐,于别人欢歌 酣酒之际,主人却壮怀激烈、心有旁骛。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核心价值所在。于是诗歌以下两个层次也就 水到渠成了:既然渴求人才,故理当不辞辛苦地去追寻;既然如此诚挚地礼贤下士,想必人才会蜂拥来 归;既然人才云集来归,天下又何愁不归心!因此整个一首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虽感情起伏跌荡,而 思想脉络则自然流畅。 3、特点指要 (1)韵律和谐,旧题新唱。两汉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大量文人的加入, 使诗歌从内容到形式,在文学意义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就在人们以为四言诗体生命式微之际,曹操 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四言诗体作出了崭新的注解,那就是:诗言志,诗歌的生命价值首先在于诗人的理 想抱负,在于诗人驾驭诗歌的文学能力。曹操以自身政治家、军事家的宏伟气魄加上其文学家的独特才 华,写下了许多这样的光辉诗篇。他往往取材于乐府旧题,又灌注进鲜明的时代精神,或反映动乱的社 会现实,或抒发其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形成了气魄雄伟、感情沉郁、诗风苍凉悲壮的诗歌 特点。 (2)比喻贴切,造境新奇。这首《短歌行》比喻很多,“朝露”喻光阴,“子”、“鹿”及“明月”、 “乌鹊”喻人才,而且这些人才的喻体遍及天上人间、五湖四海,想象丰富,意象典雅别致,境界十分 新奇。这些比喻很好地渲染烘托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用典贴切,蕴藉丰富。诗人在这首诗中多次借助于典故,有取之于《诗经》的“青青子衿”(《郑 风·子衿》)、“呦呦鹿鸣”(《小雅·鹿鸣》),有取之于历史传说的“周公吐哺”。而这些典故无一例外地 都是为渴求人才主题服务的。诗人用典,一是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二是避免了平铺直叙,三是拓宽了人 们的想象空间。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讲三国故事导入新课:组织师生交流的氛围,注重曹操用人故事及文学故事。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比喻、用典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的核心是人的觉醒。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人们的思想创新,动荡不安的魏 晋社会没有了过多的专制束缚、没有了皇家钦定标准,当时文化思想领域相对地比较自由开放,议论争 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 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 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迅,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 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那末,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 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甚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奴隶社会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 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 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 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 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被钟嵘推为“文 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 常的慨叹!如果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 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 唱,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 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自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 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唏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 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 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 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 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 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一—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
33 魏晋风骨的核心是人的觉醒。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人们的思想创新,动荡不安的魏 晋社会没有了过多的专制束缚、没有了皇家钦定标准,当时文化思想领域相对地比较自由开放,议论争 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 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 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迅,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 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那末,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 ——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甚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奴隶社会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 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 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 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 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被钟嵘推为“文 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 常的慨叹!如果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 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 唱,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 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自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 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唏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 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 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 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 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 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
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 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正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 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 免。……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植曹丕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 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末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 出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出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 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 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 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随着不同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 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 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 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 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摘录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2)关于曹操求贤 曹操是文学家、军事家,又首先是政治家。他自20岁带兵、30岁起兵平乱,复与各地军阀逐鹿中 原,约53岁时才基本统一北方。曹操志向远大,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因而在54岁挺进江南遭赤壁之大 败而越发有英雄迟暮、时不我待之感。他多次下《求贤令》,以建安十五年之令言辞最说明其心情之迫 切:“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 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 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 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只要有奇才,人品有缺陷 也敢用急用,其依据是“今天下未定”,其指导思想是“唯才是举”,真正是求贤若渴了,这也是《短歌 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最好注释。荀彧做曹操的司马,先前叛袁绍来降,曹操就高兴地赞为“吾 之子房也。”待得大破袁绍,竟将军中一些文官武将先前与袁绍私痛的书信全部烧毁,为的是安抚众心 使人才倾心为曹所用。曹操常用“周公吐哺、礼贤下士”精神激励自己,因而手下都来自五湖四海,也 真成就了奇才如卷云,猛士如涌潮的气势。 (3)关于旧题乐府 汉以后,诗坛盛行五言、七言诗,但乐府诗并没有消亡,作为一种诗歌形式,歌行体又存在了很长
34 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 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正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 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 免。……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植曹丕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 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末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 出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出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 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 “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 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随着不同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 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 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 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 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摘录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2)关于曹操求贤 曹操是文学家、军事家,又首先是政治家。他自 20 岁带兵、30 岁起兵平乱,复与各地军阀逐鹿中 原,约 53 岁时才基本统一北方。曹操志向远大,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因而在 54 岁挺进江南遭赤壁之大 败而越发有英雄迟暮、时不我待之感。他多次下《求贤令》,以建安十五年之令言辞最说明其心情之迫 切:“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 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 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 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只要有奇才,人品有缺陷 也敢用急用,其依据是“今天下未定”,其指导思想是“唯才是举”,真正是求贤若渴了,这也是《短歌 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最好注释。荀彧做曹操的司马,先前叛袁绍来降,曹操就高兴地赞为“吾 之子房也。”待得大破袁绍,竟将军中一些文官武将先前与袁绍私痛的书信全部烧毁,为的是安抚众心, 使人才倾心为曹所用。曹操常用“周公吐哺、礼贤下士”精神激励自己,因而手下都来自五湖四海,也 真成就了奇才如卷云,猛士如涌潮的气势。 (3)关于旧题乐府 汉以后,诗坛盛行五言、七言诗,但乐府诗并没有消亡,作为一种诗歌形式,歌行体又存在了很长
段时期,就是唐朝还有许多擅长写乐府诗的高手。但是,任何诗歌都是与一定的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 ,因此借助以旧的诗歌形式表现新的时代内容,依然是许多诗人的选择。旧题乐府就是其中的一种。 之所以用旧题,是因为古代诗歌尚未完全与音乐分离:既然要配乐唱,则老歌新唱现象也大为流行起来。 赏析旧题乐府,尤其要关注其内容意义,要努力把握或发掘其内涵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歌舞升平酒宴欢,人生短暂叹蹉跎。 好比露水转瞬去,生命易逝愁苦多。 老骥伏枥慷慨志,无人体会忧思久。 寻找慰藉来排忧,唯有杜康烈性酒 翩翩青衫好儿郎,悠悠我心把他想 只因他有真才学,沉思吟味牵挂长。 呦呦鹿鸣真自在,天地往来意徜徉。 若肯成为我嘉宾,弹瑟吹笙迎进堂 贤才辉煌如明月,何时荟萃我门庭。 遐想不止忧思恸,心绪万千不安宁。 恍见贤才远道来,络绎造访问候勤。 宴饮谈心气氛欢,叙旧抒志心相映。 月儿明亮星儿稀,乌鹊安家往南飞。 绕着大树飞三圈,要找依托尚存疑 是山我心不厌高,是水我意不厌深 学习周公好榜样,一统天下民归心
35 一段时期,就是唐朝还有许多擅长写乐府诗的高手。但是,任何诗歌都是与一定的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 的,因此借助以旧的诗歌形式表现新的时代内容,依然是许多诗人的选择。旧题乐府就是其中的一种。 之所以用旧题,是因为古代诗歌尚未完全与音乐分离;既然要配乐唱,则老歌新唱现象也大为流行起来。 赏析旧题乐府,尤其要关注其内容意义,要努力把握或发掘其内涵。 四、“习题”参考答案 (略) 五、附录:诗歌翻译 歌舞升平酒宴欢,人生短暂叹蹉跎。 好比露水转瞬去,生命易逝愁苦多。 老骥伏枥慷慨志,无人体会忧思久。 寻找慰藉来排忧,唯有杜康烈性酒。 翩翩青衫好儿郎,悠悠我心把他想。 只因他有真才学,沉思吟味牵挂长。 呦呦鹿鸣真自在,天地往来意徜徉。 若肯成为我嘉宾,弹瑟吹笙迎进堂。 贤才辉煌如明月,何时荟萃我门庭。 遐想不止忧思恸,心绪万千不安宁。 恍见贤才远道来,络绎造访问候勤。 宴饮谈心气氛欢,叙旧抒志心相映。 月儿明亮星儿稀,乌鹊安家往南飞。 绕着大树飞三圈,要找依托尚存疑。 是山我心不厌高,是水我意不厌深。 学习周公好榜样,一统天下民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