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探讨 (1)关于对“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理解:通常人们认为,“行行重行行”是强调游子在外 不停地行走飘泊,因而思妇有“与君生别离”之叹。也有人认为这起首一句其实还含有更多的意思,“重 行行”,行而不止,有越行越远之意,因而思妇不仅有“与君生别离”之叹,更有“悲莫悲”(即没有比 这更悲)之苦。对这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咏唱,有言外之音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就是不着一字而“有遗 音”,即能给人回味余地的写法,后人更将之提升叫做“不着一字,尽见风流”。 (2)关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理解:这两句的理解分歧主要在“弃捐”一词上。一种 说法是指思妇自怨被抛弃;一种说法是指抛开种种思绪。前一种意思是借助于“不恨己之弃捐,惟愿彼 之强饭”,将对游子的牵挂、关爱表达地更为强烈。后一种说法是努力对自己加以宽慰,即还是抛开这 种种杂念吧,我要努力加饭保重身体,也许今后还有相见的一天。而今,有专家学者(如余冠英等)根 据陆机《拟行行重行行》“去去遗情累,安处抚清琴”、曹植《赠白马王彪》“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和刘琨《扶风行》“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等差不多时代的类似诗句意思,综合了以上侧重点不同 的两说,解释为“最后什么都撇开不谈,只希望在外的人自家保重” 因此,《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思妇之词,它真切缠绵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方游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2、思路探究 《行行重行行》的构思,其起承转合颇为精致周到。首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总写思妇思 念远方游子“生离”犹“死别”之悲苦 两句直抒相去万里、天各一方,音讯杳无、相聚无期之凄楚,其意顺首句悲苦而承接,又下启 无限缠绵悱恻之相思。 四五六三句承上转而抒发相思之情,又一句侧重一个角度,其一为托物寓意:兽鸟尚且眷恋故土 何况是有感情的人呢:其二为以形写神,人之憔悴衬托出人之相思多情多悲苦:其三为设喻遐想,丈夫 为什么至今不归呢?是奸侒作梗,还是丈夫已另有新欢,而这种种遐想正是思妇刻骨铭心思念以至于迷 离怅惘的表现。 最后两句是作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收束思绪,“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欲罢不 能,重将相思关切之情推向最高潮。这正合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之意境,也反映了该女子 与其苦苦相思,不如向丈夫致以良好祝愿的宽广胸襟。因此,这就在意境上超越了一般的思妇词,其新 意就在于在表现刻骨铭心相思之苦的同时,又表达了与丈夫彼此心心相映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注:梁启超将本诗定为每两句一解,但并未展开。如果层意归纳合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 3、特点指要 (1)附物切情,善用比兴
26 1、主题探讨 (1)关于对“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理解:通常人们认为,“行行重行行”是强调游子在外 不停地行走飘泊,因而思妇有“与君生别离”之叹。也有人认为这起首一句其实还含有更多的意思,“重 行行”,行而不止,有越行越远之意,因而思妇不仅有“与君生别离”之叹,更有“悲莫悲”(即没有比 这更悲)之苦。对这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咏唱,有言外之音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就是不着一字而“有遗 音”,即能给人回味余地的写法,后人更将之提升叫做“不着一字,尽见风流”。 (2)关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理解:这两句的理解分歧主要在“弃捐”一词上。一种 说法是指思妇自怨被抛弃;一种说法是指抛开种种思绪。前一种意思是借助于“不恨己之弃捐,惟愿彼 之强饭”,将对游子的牵挂、关爱表达地更为强烈。后一种说法是努力对自己加以宽慰,即还是抛开这 种种杂念吧,我要努力加饭保重身体,也许今后还有相见的一天。而今,有专家学者(如余冠英等)根 据陆机《拟行行重行行》“去去遗情累,安处抚清琴”、曹植《赠白马王彪》“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和刘琨《扶风行》“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等差不多时代的类似诗句意思,综合了以上侧重点不同 的两说,解释为“最后什么都撇开不谈,只希望在外的人自家保重”。 因此,《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思妇之词,它真切缠绵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方游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2、思路探究 《行行重行行》的构思,其起承转合颇为精致周到。首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总写思妇思 念远方游子“生离”犹“死别”之悲苦。 二三两句直抒相去万里、天各一方,音讯杳无、相聚无期之凄楚,其意顺首句悲苦而承接,又下启 无限缠绵悱恻之相思。 四五六三句承上转而抒发相思之情,又一句侧重一个角度,其一为托物寓意:兽鸟尚且眷恋故土, 何况是有感情的人呢;其二为以形写神,人之憔悴衬托出人之相思多情多悲苦;其三为设喻遐想,丈夫 为什么至今不归呢?是奸侫作梗,还是丈夫已另有新欢,而这种种遐想正是思妇刻骨铭心思念以至于迷 离怅惘的表现。 最后两句是作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收束思绪,“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欲罢不 能,重将相思关切之情推向最高潮。这正合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之意境,也反映了该女子 与其苦苦相思,不如向丈夫致以良好祝愿的宽广胸襟。因此,这就在意境上超越了一般的思妇词,其新 意就在于在表现刻骨铭心相思之苦的同时,又表达了与丈夫彼此心心相映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注:梁启超将本诗定为每两句一解,但并未展开。如果层意归纳合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 3、特点指要 (1)附物切情,善用比兴
比兴本为《诗经》六义之二,《国风》中该手法比比皆是,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传统,每每 附物切情。本诗中的胡马越鸟就是典型的例子。“胡马”指北方所产的马;“越鸟”指汉代南方(“百越”) 之鸟。胡马越鸟有典故。《韩诗外传》:“诗云,代(地名)马依北风,越鸟翔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盐铁论·末通篇》:“故‘代马依北风,越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 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意也。”古人这些诗句都是以马鸟比喻眷恋故乡的意思。但是《行行重行 行》诗句中意思更为深切:“兽鸟尚且依恋故乡,何况是人呢?”又如“浮云”一句,“日月欲明,浮云 蔽之”,用浮云比喻丈夫有家难回之险阻。“浮云蔽日”意隐境宽,为后人广为引用。这种附物切情,善 用比兴的艺术特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古诗佳丽……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构思新颖,意悲而远 本诗抒发相思之情,从追叙早先生离死别之悲苦开始,继而或托物寓意,或以形写神,或设喻遐想, 累叠呼应,缠绵悱惻,抒发无限相思之情,最后又强作解慰,将无限情致寄托于对亲人的牵挂与关爱上 这不仅强烈地表现出思妇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很好地刻画出善良多情、体贴入微的思妇形象。钟嵘《诗 品上》曾说:“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 字千金。”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3)字词经典,文化传承 在本诗中,其一些诗句脱之于《诗经》《楚辞》,例如“生别离”取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悲 莫悲兮生别离”;“道路阻且长”取自《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但 是又多了“从之不得”的意思。又如“思君令人老”化自《诗经·小雅·小弁》“维忧用老”。而本诗 中许多句子则又被化为成语或为后人广为引用。例如“天一涯”后化为“天各一方”成语:“衣带渐已 缓”被化作“衣带渐宽终不悔”诗句;“浮云蔽白日”更是被用于各种场合意境。这种承前启后的文化 传承,除了构思上字词经典的因素外,更与中国社会风貌与人们思想感情的文化传统因素息息相关。正 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说:“(古诗)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三、教学提示 教学方法建议 (1)讲解五言诗歌的意义及节奏特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五言韵律节 奏特点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名句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古诗十九首
27 比兴本为《诗经》六义之二,《国风》中该手法比比皆是,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传统,每每 附物切情。本诗中的胡马越鸟就是典型的例子。“胡马”指北方所产的马;“越鸟”指汉代南方(“百越”) 之鸟。胡马越鸟有典故。《韩诗外传》:“诗云,代(地名)马依北风,越鸟翔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盐铁论·末通篇》:“故‘代马依北风,越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 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意也。”古人这些诗句都是以马鸟比喻眷恋故乡的意思。但是《行行重行 行》诗句中意思更为深切:“兽鸟尚且依恋故乡,何况是人呢?”又如“浮云”一句,“日月欲明,浮云 蔽之”,用浮云比喻丈夫有家难回之险阻。“浮云蔽日”意隐境宽,为后人广为引用。这种附物切情,善 用比兴的艺术特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古诗佳丽……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构思新颖,意悲而远 本诗抒发相思之情,从追叙早先生离死别之悲苦开始,继而或托物寓意,或以形写神,或设喻遐想, 累叠呼应,缠绵悱惻,抒发无限相思之情,最后又强作解慰,将无限情致寄托于对亲人的牵挂与关爱上。 这不仅强烈地表现出思妇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很好地刻画出善良多情、体贴入微的思妇形象。钟嵘《诗 品上》曾说:“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 字千金。”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3)字词经典,文化传承。 在本诗中,其一些诗句脱之于《诗经》《楚辞》,例如“生别离”取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悲 莫悲兮生别离”;“道路阻且长”取自《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迴从之,道阻且长”,但 是又多了“从之不得”的意思。又如“思君令人老” 化自《诗经·小雅·小弁》“维忧用老”。而本诗 中许多句子则又被化为成语或为后人广为引用。例如“天一涯”后化为“天各一方”成语;“衣带渐已 缓”被化作“衣带渐宽终不悔”诗句;“浮云蔽白日”更是被用于各种场合意境。这种承前启后的文化 传承,除了构思上字词经典的因素外,更与中国社会风貌与人们思想感情的文化传统因素息息相关。正 如王世贞《艺苑巵言》所说:“(古诗)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讲解五言诗歌的意义及节奏特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品味诗意及五言韵律节 奏特点。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名句含义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古诗十九首
汉代有无名氏“古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其作者既无姓名又非一人,故确切年代也不能 确定,现在一般将其成诗年代大致划在东汉末的数十年间(约公元140-190)。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选著),其《卷二十九》将散佚的古诗十 九首合为一节,篇目分别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 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 《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东寒气至》《客从 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关于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古诗佳丽……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上》:“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几乎一字千金。” 王世贞《艺苑卮言》:“钟嵘言《行行重行行》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 千金。……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走啊走啊不停留,与君作别痛分离。彼此相距万千里,天各一方长凄迷。道路险阻又遥远,相见之 日怎预知?南来胡马恋北风,北去越鸟栖南枝。生离死别日久远,人形憔悴衣带宽。浮云蔽日遇谗害, 夫君顾忌不回返。思念令人容颜老,岁月流逝韶华晩。抛开烦恼不再想,努力用餐祝康健
28 汉代有无名氏“古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其作者既无姓名又非一人,故确切年代也不能 确定,现在一般将其成诗年代大致划在东汉末的数十年间(约公元 140—190)。 《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选著),其《卷二十九》将散佚的古诗十 九首合为一节,篇目分别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 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 《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东寒气至》、《客从 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关于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古诗佳丽……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实五言之冠冕也。” 钟嵘《诗品上》:“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 几乎一字千金。” 王世贞《艺苑巵言》:“钟嵘言《行行重行行》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 千金。……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走啊走啊不停留,与君作别痛分离。彼此相距万千里,天各一方长凄迷。道路险阻又遥远,相见之 日怎预知?南来胡马恋北风,北去越鸟栖南枝。生离死别日久远,人形憔悴衣带宽。浮云蔽日遇谗害, 夫君顾忌不回返。思念令人容颜老,岁月流逝韶华晚。抛开烦恼不再想,努力用餐祝康健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诗歌 单元教学推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人文主题,由此把握当时的时代精神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诗人及其特色,由此掌握他们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3、根据课文练习的要求,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名句。 单元知识概述 1、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概要 魏晋南北朝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先,是当人们普遍认为诗歌的四言形式不适 应社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内容的表达需要而日趋衰微,而且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五言诗歌之际,曹操 的四言诗大放光彩,它十分雄辩地证明了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作家的胸襟、学识以及对 内容的把握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第二,随着社会生活的大大丰富,诗歌的发展也必须跟上形势需要,那就是出现了七言诗歌,现存 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从形式上看,它较之五言诗只是多了两个字,但是它增加了 诗歌的顿挫节奏,增加了诗歌的意象内涵,丰富了词句的组合形式,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而且,人 们开始关注诗歌的韵律,研究诗歌音节之间的音乐关系,例如华美的词藻、格律的严整、对仗的工巧等。 第三,社会的进步与动荡不安,对人们的世界观影响很大,既有“静晤于一室”的清谈高士,又有 “放浪于形骸之外”的狂士或隐士,更有积极探索“人的觉醒”主题的志士仁人。相应的,诗歌的题材 也得以大大拖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就是田园诗和山水诗 第四,魏晋南北朝诗歌可以说是继我国《诗经》、《楚辞》之后古代诗歌的第三次发展高峰,这是因 为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北方民族的生活内容与粗旷的诗歌风格给中国诗歌带 来新鲜的空气与养分,南北朝民歌开辟出一条抒情小诗的道路(五、七言绝句体)。 第五,南北朝谢灵运崇尚声色的山水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 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篇》),一改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诗风,为齐梁以后的新体 诗打下基础。而谢朓力求平仄调协、音韵铿镪、词采华丽、对仗工整的新体诗已然成为唐诗的先声 以上所述当是各种各样的生活题材、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与多样的诗歌流派为以后唐代诗歌的空前 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2、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要点 魏晋时,出于对名士文人的拢络以及为巩固统治集团利益而实施九品中正制度,文士地位有所提高
29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诗歌 单元教学指要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人文主题,由此把握当时的时代精神;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诗人及其特色,由此掌握他们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3、根据课文练习的要求,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名句。 二、单元知识概述 1、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概要 魏晋南北朝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先,是当人们普遍认为诗歌的四言形式不适 应社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内容的表达需要而日趋衰微,而且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五言诗歌之际,曹操 的四言诗大放光彩,它十分雄辩地证明了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作家的胸襟、学识以及对 内容的把握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第二,随着社会生活的大大丰富,诗歌的发展也必须跟上形势需要,那就是出现了七言诗歌,现存 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从形式上看,它较之五言诗只是多了两个字,但是它增加了 诗歌的顿挫节奏,增加了诗歌的意象内涵,丰富了词句的组合形式,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而且,人 们开始关注诗歌的韵律,研究诗歌音节之间的音乐关系,例如华美的词藻、格律的严整、对仗的工巧等。 第三,社会的进步与动荡不安,对人们的世界观影响很大,既有“静晤于一室”的清谈高士,又有 “放浪于形骸之外”的狂士或隐士,更有积极探索“人的觉醒”主题的志士仁人。相应的,诗歌的题材 也得以大大拖展,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就是田园诗和山水诗。 第四,魏晋南北朝诗歌可以说是继我国《诗经》、《楚辞》之后古代诗歌的第三次发展高峰,这是因 为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北方民族的生活内容与粗旷的诗歌风格给中国诗歌带 来新鲜的空气与养分,南北朝民歌开辟出一条抒情小诗的道路(五、七言绝句体)。 第五,南北朝谢灵运崇尚声色的山水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 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篇》),一改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诗风,为齐梁以后的新体 诗打下基础。而谢朓力求平仄调协、音韵铿镪、词采华丽、对仗工整的新体诗已然成为唐诗的先声。 以上所述当是各种各样的生活题材、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与多样的诗歌流派为以后唐代诗歌的空前 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2、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要点 魏晋时,出于对名士文人的拢络以及为巩固统治集团利益而实施九品中正制度,文士地位有所提高
士族阶层逐步形成并壮大,因此随着文人文学的增多而诗歌日趋繁荣。但是总的来说,又由于社会的动 荡不安而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一方面,文人创作经历了由现实主义向形式 主义、唯美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另一方面,民间文学仍然较多地保持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民歌 固有的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 此外,赏析魏晋南北朝诗歌,不能忽略它与乐府诗歌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曹操虽然写的是四言诗, 但是基本都取题乐府(即“旧题乐府”);曹丕虽尝试逐句押韵,但仍走的是乐府道路;至于陶渊明,不 耐束缚而崇尚平淡自然,也保持了乐府古诗清新自然的特色。 最后,赏析魏晋南北朝诗歌,要了解当时的作家群和主要的大诗人,以便比较、综合,加深对诗歌 主题及其特色的理解。例如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的建安文人群体,其中“建安七子”(孔 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也是杰岀的代表:陶渊明堪称魏晋大诗人,现存其诗10 余首,而且志存高远,题材新颖,意境别致,后来的谢朓、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大诗人都深受其影响,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一起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源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平均一诗一课时,另用一至两课时串讲 2、教学方法建议:以讲授为引导,以朗读品味为主,兼用讨论形式,倡导课外自行收集资料予以 评析的主动性学习方式。 3、教学参考书目:《文心雕龙》(刘勰)、《沧浪诗话》(严羽)、《诗品》(钟嵘)、《中国文学史》(游 国恩) (本单元由乔刚编撰)
30 士族阶层逐步形成并壮大,因此随着文人文学的增多而诗歌日趋繁荣。但是总的来说,又由于社会的动 荡不安而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一方面,文人创作经历了由现实主义向形式 主义、唯美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另一方面,民间文学仍然较多地保持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民歌 固有的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 此外,赏析魏晋南北朝诗歌,不能忽略它与乐府诗歌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曹操虽然写的是四言诗, 但是基本都取题乐府(即“旧题乐府”);曹丕虽尝试逐句押韵,但仍走的是乐府道路;至于陶渊明,不 耐束缚而崇尚平淡自然,也保持了乐府古诗清新自然的特色。 最后,赏析魏晋南北朝诗歌,要了解当时的作家群和主要的大诗人,以便比较、综合,加深对诗歌 主题及其特色的理解。例如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的建安文人群体,其中“建安七子”(孔 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也是杰出的代表;陶渊明堪称魏晋大诗人,现存其诗 120 余首,而且志存高远,题材新颖,意境别致,后来的谢朓、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大诗人都深受其影响,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一起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源 泉。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平均一诗一课时,另用一至两课时串讲。 2、教学方法建议:以讲授为引导,以朗读品味为主,兼用讨论形式,倡导课外自行收集资料予以 评析的主动性学习方式。 3、教学参考书目:《文心雕龙》(刘勰)、《沧浪诗话》(严羽)、《诗品》(钟嵘)、《中国文学史》(游 国恩) (本单元由乔刚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