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白马篇》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其作品俊逸刚健的“建安风骨”精神 2、了解诗人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 3、熟读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本诗人物是否作者自我写照?对此,首先应理解诗人的人生道路。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操第四子,封陈思王。因其极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 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年)改他封鄄城王。曹 丕称帝后,曹植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 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仅四十岁。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 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 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 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 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作为三国魏的杰出诗人,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 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 《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 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 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由此看来,曹植前期生活总体上呈现出朝气蓬勃之势,充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理想。《白马篇》 写于诗人不满20岁的少年时期,正是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之际,诗人此时的个性也较为张扬豪放;而 且这一时期也是曹操金戈铁马平定北方之际,因此本诗借写少年英雄的勇敢机灵和爱国豪情,来抒发自 己的理想抱负,将少年英雄作为自我写照,这完全是可能的。正因为如此,后人多把《白马篇》作为其 前期代表作。 (2)为什么诗人要花费大量笔墨极力渲染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要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外 在形象是必要的,但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是否有必要?联系到诗歌的发展过程,联系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主
36 曹丕《白马篇》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其作品俊逸刚健的“建安风骨”精神; 2、了解诗人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 3、熟读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本诗人物是否作者自我写照?对此,首先应理解诗人的人生道路。曹植(192-232)字子建, 曹操第四子,封陈思王。因其极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 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 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 年)改他封鄄城王。曹 丕称帝后,曹植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 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仅四十岁。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 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 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 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 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作为三国魏的杰出诗人,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 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 《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 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 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由此看来,曹植前期生活总体上呈现出朝气蓬勃之势,充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理想。《白马篇》 写于诗人不满 20 岁的少年时期,正是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之际,诗人此时的个性也较为张扬豪放;而 且这一时期也是曹操金戈铁马平定北方之际,因此本诗借写少年英雄的勇敢机灵和爱国豪情,来抒发自 己的理想抱负,将少年英雄作为自我写照,这完全是可能的。正因为如此,后人多把《白马篇》作为其 前期代表作。 (2)为什么诗人要花费大量笔墨极力渲染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要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外 在形象是必要的,但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是否有必要?联系到诗歌的发展过程,联系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主
题思想,这样的渲染铺叙应该说是必要的。首先,从屈原以来,铺叙夸饰已经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浪漫主 义表现手法之一,而且一直到唐代,这种手法都居于十分耀眼的主流地位。这种铺叙夸饰意在突出主题 思想,意在强调诗人的思想感情。其次,诗人在此极力铺叙夸饰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是要突出他武艺 高强、忠勇爱国的形象特征,是要映衬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刻画一个边塞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和描写他为国戍边、奋勇杀 敌、扬威边疆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及雄心壮志 2、思路探究 《白马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前三句,总写少年游侠的出身及勃勃英姿:第二层为中间 四句,分写少年游侠骑术精湛、武艺高强的外在形象特征,突出其勇猛及豪放:第三层为以后各句(共 七句),分写少年游侠奋勇杀敌、忠心报国的内在形象特征,突出其赤胆忠心及理想抱负,并最终完成 了白马少年的总体形象塑造 诗人刻画人物、表达主题很讲究艺术构思。其构思犹如流动的影视语言:广阔疆场,白马驰骋:镜 头推进,一个少年勃勃英姿。由景及物,由物及人,层次极为分明。而且这样的背景映衬烘托,具有很 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诗人才依次交代其人物出身,刻画其精湛武艺和忠勇报国的人物形象,并由此映 照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3、特点指要 (1)铺叙夸饰,诗风俊逸刚健, 诗人为了刻画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连用四句40个字描写其精湛的骑术和武艺高强的外在形象特 征,这几乎花费了全诗三分之一的笔墨:诗人刻画少年游侠忠勇报国,又连用六句60个字,这又几乎 花费了全诗二分之一的笔墨。这样的铺叙夸饰,很好地展示了白马少年的总体形象特征,并在描写铺叙 中凸显了主题思想。而且,这样的铺叙夸饰,也很好地体现出其诗风格俊逸刚健的特点。 (2)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感人。 诗人在描写刻画中,既写出了少年游侠骑术精湛、武艺高强的外在形象特征,又写出了少年游侠奋 勇杀敌、忠心报国的内在形象特征。而在具体描写中,令人印象深刻且受鼓舞的是一些细节描写:广阔 疆场任意驰骋,写其豪放:箭箭中靶心,写其技艺精湛娴熟:“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其机灵勇 猛:“厉马登高”、“长驱蹈敌”写其大无畏杀敌精神:“弃身锋刃端”和舍家为国、视死如归,则是写起 爱国理想与赤胆忠心。正是这些细节描写,才使白马少年形象丰满,感同身受 (3)锤炼字词,意象活泼 铺叙夸饰,最讲究字词的变化,这就需要作者精心锤炼字句。本诗两大段的铺叙夸饰,以动词为例 就用的十分精当。前一段有“控”与“发”,“破”与“摧”;“仰”与“俯”,“接”与“散”等,对得十
37 题思想,这样的渲染铺叙应该说是必要的。首先,从屈原以来,铺叙夸饰已经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浪漫主 义表现手法之一,而且一直到唐代,这种手法都居于十分耀眼的主流地位。这种铺叙夸饰意在突出主题 思想,意在强调诗人的思想感情。其次,诗人在此极力铺叙夸饰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是要突出他武艺 高强、忠勇爱国的形象特征,是要映衬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因此,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刻画一个边塞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和描写他为国戍边、奋勇杀 敌、扬威边疆的英雄事迹,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及雄心壮志。 2、思路探究 《白马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前三句,总写少年游侠的出身及勃勃英姿;第二层为中间 四句,分写少年游侠骑术精湛、武艺高强的外在形象特征,突出其勇猛及豪放;第三层为以后各句(共 七句),分写少年游侠奋勇杀敌、忠心报国的内在形象特征,突出其赤胆忠心及理想抱负,并最终完成 了白马少年的总体形象塑造。 诗人刻画人物、表达主题很讲究艺术构思。其构思犹如流动的影视语言:广阔疆场,白马驰骋;镜 头推进,一个少年勃勃英姿。由景及物,由物及人,层次极为分明。而且这样的背景映衬烘托,具有很 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诗人才依次交代其人物出身,刻画其精湛武艺和忠勇报国的人物形象,并由此映 照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3、特点指要 (1)铺叙夸饰,诗风俊逸刚健。 诗人为了刻画少年游侠的勃勃英姿,连用四句 40 个字描写其精湛的骑术和武艺高强的外在形象特 征,这几乎花费了全诗三分之一的笔墨;诗人刻画少年游侠忠勇报国,又连用六句 60 个字,这又几乎 花费了全诗二分之一的笔墨。这样的铺叙夸饰,很好地展示了白马少年的总体形象特征,并在描写铺叙 中凸显了主题思想。而且,这样的铺叙夸饰,也很好地体现出其诗风格俊逸刚健的特点。 (2)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感人。 诗人在描写刻画中,既写出了少年游侠骑术精湛、武艺高强的外在形象特征,又写出了少年游侠奋 勇杀敌、忠心报国的内在形象特征。而在具体描写中,令人印象深刻且受鼓舞的是一些细节描写:广阔 疆场任意驰骋,写其豪放;箭箭中靶心,写其技艺精湛娴熟;“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其机灵勇 猛;“厉马登高”、“长驱蹈敌”写其大无畏杀敌精神;“弃身锋刃端”和舍家为国、视死如归,则是写起 爱国理想与赤胆忠心。正是这些细节描写,才使白马少年形象丰满,感同身受。 (3)锤炼字词,意象活泼。 铺叙夸饰,最讲究字词的变化,这就需要作者精心锤炼字句。本诗两大段的铺叙夸饰,以动词为例, 就用的十分精当。前一段有“控”与“发”,“破”与“摧”;“仰”与“俯”,“接”与“散”等,对得十
分整齐。后一段有“登”与“蹈”,“凌”与“弃”等,这些动词的运用,都收到了刻画人物形象鲜明、 意象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由于曹植诗歌才大思丽,文辞富艳,后人对他有“绣虎”之称,从本诗中也 能体会出一定的意义。 三、教学提示 教学方法建议 (1)以曹植故事导入新课:少年故事、文学故事等。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3)熟读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本诗与《木兰辞》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曹植诗歌成就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负盛名的作家,他最讲究艺术表现力。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 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诗歌的成就,并努力从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汉乐府出来并逐渐文人 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面目了,例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 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 常以全篇为比;其诗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表现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而且有些诗句已暗合后来律 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这些都使曹植诗增强了诗歌艺术性,但 也开了雕琢词藻之风气。 (2)关于对曹植诗歌的主要评价。 《诗品》称曹植“建安之杰”;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雪白宝马配饰着黄金鞍羁,西北大道上连翩飞驰。请问这是谁家英俊子弟,原来是幽州并州一带的 游侠少年。他少小时离开家乡,从军边陲扬声威于大漠。常常手持良好硬弓,身负长短楛木箭。拉弓向 左破箭靶,控弦向右摧靶的。射艺高超能信手射中飞逝的猿猱,骑术精良能瞬间摧毁敌方目标。身轻如 雁赛过敏捷的猿猴,剽勇过人好似凶猛灵巧的豹螭。塞外边关警示多又急,胡虏入侵频又繁。讨伐文书 自北来,少年策马登高堤。挥鞭长驱气踏匈奴,回顾四野势压鲜卑。刀枪交错舍生忘死,保家卫国怎惜 己生命?忠于国家父母尚且难兼顾,又怎顾得孩子与家妻?身在军营名在名册,容不得内心顾念小家 存私心。立志捐躯奔赴国难,忠君爱国视死如归
38 分整齐。后一段有“登”与“蹈”,“凌”与“弃”等,这些动词的运用,都收到了刻画人物形象鲜明、 意象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由于曹植诗歌才大思丽,文辞富艳,后人对他有“绣虎”之称,从本诗中也 能体会出一定的意义。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以曹植故事导入新课:少年故事、文学故事等。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3)熟读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本诗与《木兰辞》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曹植诗歌成就。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负盛名的作家,他最讲究艺术表现力。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 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诗歌的成就,并努力从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汉乐府出来并逐渐文人 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面目了,例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 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 常以全篇为比;其诗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表现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而且有些诗句已暗合后来律 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这些都使曹植诗增强了诗歌艺术性,但 也开了雕琢词藻之风气。 (2)关于对曹植诗歌的主要评价。 《诗品》称曹植“建安之杰”;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雪白宝马配饰着黄金鞍羁,西北大道上连翩飞驰。请问这是谁家英俊子弟,原来是幽州并州一带的 游侠少年。他少小时离开家乡,从军边陲扬声威于大漠。常常手持良好硬弓,身负长短楛木箭。拉弓向 左破箭靶,控弦向右摧靶的。射艺高超能信手射中飞逝的猿猱,骑术精良能瞬间摧毁敌方目标。身轻如 雁赛过敏捷的猿猴,剽勇过人好似凶猛灵巧的豹螭。塞外边关警示多又急,胡虏入侵频又繁。讨伐文书 自北来,少年策马登高堤。挥鞭长驱气踏匈奴,回顾四野势压鲜卑。刀枪交错舍生忘死,保家卫国怎惜 一己生命?忠于国家父母尚且难兼顾,又怎顾得孩子与家妻?身在军营名在名册,容不得内心顾念小家 存私心。立志捐躯奔赴国难,忠君爱国视死如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 2、了解陶渊明超俗、淡泊的生活志趣,体会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背诵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归隐? 要正确理解课文主题,首先应理解作者的人生道路,了解作者归隐的根本原因。就当时社会背景而 言,要有所作为,只有出仕一条路,可是那时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贫寒或无过硬的靠 山的人,即使本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出仕做官。因此其曾祖父陶侃有了机遇出仕,但只到其本人为止, 作为曾孙的陶渊明也只能止步在县令任上,这就给自小就具有远大理想的陶渊明以极大刺激,既然他无 意也不屑伪善逢迎,再加上当时官场的黑暗倾轧,因此于41岁时终于因痛感理想的失落而解印归田 这也能解释诗人为什么“性本爱丘山”却又“误落尘网中”的原因。 (2)怎样理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就词义而言,是说自己回乡以后,因为没有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时间就显得多了。其实,其中 另有深藏之意。本诗一开始就把俗世称作尘网,就很鲜明地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弃,而今回归园田,也就 是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天性。因此,尘杂喻世俗往来,虚室也可以喻恬淡的心境,由此抒发诗人终于摆 脱世俗束缚、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所以人们认为这两句诗另有蕴藉实在是有道理的 (3)应当怎样理解作者流露出的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首先应明确积极与消极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对应关系。积极与消极是人们对自己在一定时期立场的选 择,是一种态度的选择。无疑,积极是进取的,也是人们一般提倡的,但是有些时候不合时宜的积极会 走向反面,叫做“过犹不及”,有时侯“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可见,必要 的消极态度无可厚非。既然陶渊明独自无力与黑暗社会抗衡,既然那丑恶在当时是合理的社会存在,则 陶渊明归隐的消极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今天我们也可以旁观性地用“历史局限性”或该历史人物 的“思想局限性”来评析 综上所述,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对农村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生活的描绘,表达对世俗社会的鄙 视和厌弃,抒发自己辞官归隐、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39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 2、了解陶渊明超俗、淡泊的生活志趣,体会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背诵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归隐? 要正确理解课文主题,首先应理解作者的人生道路,了解作者归隐的根本原因。就当时社会背景而 言,要有所作为,只有出仕一条路,可是那时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贫寒或无过硬的靠 山的人,即使本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出仕做官。因此其曾祖父陶侃有了机遇出仕,但只到其本人为止, 作为曾孙的陶渊明也只能止步在县令任上,这就给自小就具有远大理想的陶渊明以极大刺激,既然他无 意也不屑伪善逢迎,再加上当时官场的黑暗倾轧,因此于 41 岁时终于因痛感理想的失落而解印归田。 这也能解释诗人为什么“性本爱丘山”却又“误落尘网中”的原因。 (2)怎样理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就词义而言,是说自己回乡以后,因为没有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时间就显得多了。其实,其中 另有深藏之意。本诗一开始就把俗世称作尘网,就很鲜明地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弃,而今回归园田,也就 是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天性。因此,尘杂喻世俗往来,虚室也可以喻恬淡的心境,由此抒发诗人终于摆 脱世俗束缚、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所以人们认为这两句诗另有蕴藉实在是有道理的。 (3)应当怎样理解作者流露出的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首先应明确积极与消极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对应关系。积极与消极是人们对自己在一定时期立场的选 择,是一种态度的选择。无疑,积极是进取的,也是人们一般提倡的,但是有些时候不合时宜的积极会 走向反面,叫做“过犹不及”,有时侯“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可见,必要 的消极态度无可厚非。既然陶渊明独自无力与黑暗社会抗衡,既然那丑恶在当时是合理的社会存在,则 陶渊明归隐的消极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今天我们也可以旁观性地用“历史局限性”或该历史人物 的“思想局限性”来评析。 综上所述,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对农村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生活的描绘,表达对世俗社会的鄙 视和厌弃,抒发自己辞官归隐、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2、思路探究(包括篇章结构) 这首《归园田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四句,叙述自己喜爱自然的天性和历经人生路途之曲 折,毅然回归园田:第二层四句,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优美的农村生活,着意描绘自己热爱和追求的理 想世界:第三层两句,写自己恬淡的心境以及终于回归自然、找回天性的喜悦。 在构思上,诗人由“性本爱丘山”而不幸“误落尘网”,由“一去三十年”(做官13年)而厌弃世 俗、思恋故园(找回自我):由回归自然而细细品味其中乐趣,恍然间内心一片恬淡,油然而生脱离“樊 笼”、“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行文曲折但流畅,喜悦之情不可压抑却又是淡淡写来。因此整首诗表 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3、特点指要 (1)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将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使读者通过想象而如同身临其境。《归园田居》中,描写有农村中最常见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 深巷、桑树炊烟以及狗吠鸡鸣,但是经过对此情有独钟的诗人精心剪裁,这些画面就成为诗人思想感情 自然流露的载体,就构成里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 活情趣。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所谓意境是指,主观的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他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言志,言之由衷,因此这首诗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境界。 (2)浓情寄于淡语,风格恬淡自然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朴素无华 诗中景为常景,诗歌语言为常语,行文曲折但流畅,喜悦之情不可压抑却又是淡淡写来。诗人能将朴实 的田园一景一物及生活情趣写得这样有滋有味,除了诗人具有返朴归真的艺术表现功力之外,没有其“性 本爱丘山”的思想基础,没有“误落尘网中”的比照,诗人就不可能有这样感悟,也不可能如此恬淡地 写来。前人评陶诗说:“平谈有思致”,“文浅意深”,“和平冲淡”等,都是说他的诗平淡之中有丰采, 朴素之中有情味。 (3)锤炼字句虚实结合、举重若轻 锤炼字句,似点睛而带活全诗,在常人甚至是一些名家也需刻意追求,例如古代的“推敲故事”和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等,都是出自名家。但是陶渊明的无意一“误”,有意一“归”,全诗恬然磊 落的思想境界全出。诗中许多地方都能感悟作者锤炼字句虚实结合、举重若轻的写作特点。“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是总提纲领,实话实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承上启下,实事实写。而“暧
40 2、思路探究(包括篇章结构) 这首《归园田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四句,叙述自己喜爱自然的天性和历经人生路途之曲 折,毅然回归园田;第二层四句,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优美的农村生活,着意描绘自己热爱和追求的理 想世界;第三层两句,写自己恬淡的心境以及终于回归自然、找回天性的喜悦。 在构思上,诗人由“性本爱丘山”而不幸“误落尘网”,由“一去三十年”(做官 13 年)而厌弃世 俗、思恋故园(找回自我);由回归自然而细细品味其中乐趣,恍然间内心一片恬淡,油然而生脱离“樊 笼”、“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行文曲折但流畅,喜悦之情不可压抑却又是淡淡写来。因此整首诗表 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3、特点指要 (1)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 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将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使读者通过想象而如同身临其境。《归园田居》中,描写有农村中最常见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 深巷、桑树炊烟以及狗吠鸡鸣,但是经过对此情有独钟的诗人精心剪裁,这些画面就成为诗人思想感情 自然流露的载体,就构成里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 活情趣。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所谓意境是指,主观的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他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言志,言之由衷,因此这首诗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的境界。 (2)浓情寄于淡语,风格恬淡自然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朴素无华。 诗中景为常景,诗歌语言为常语,行文曲折但流畅,喜悦之情不可压抑却又是淡淡写来。诗人能将朴实 的田园一景一物及生活情趣写得这样有滋有味,除了诗人具有返朴归真的艺术表现功力之外,没有其“性 本爱丘山”的思想基础,没有“误落尘网中”的比照,诗人就不可能有这样感悟,也不可能如此恬淡地 写来。前人评陶诗说:“平谈有思致”,“文浅意深”,“和平冲淡”等,都是说他的诗平淡之中有丰采, 朴素之中有情味。 (3)锤炼字句虚实结合、举重若轻 锤炼字句,似点睛而带活全诗,在常人甚至是一些名家也需刻意追求,例如古代的“推敲故事”和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等,都是出自名家。但是陶渊明的无意一“误”,有意一“归”,全诗恬然磊 落的思想境界全出。诗中许多地方都能感悟作者锤炼字句虚实结合、举重若轻的写作特点。“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是总提纲领,实话实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承上启下,实事实写。而“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