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治疗的需要 剂型的选择要考虑临床治疗的需要。例如用于出血、休克、中毒等急 救治疗的药物,通常应选择注射剂型;心律失常抢救用药宜选择,静脉推 注的注射剂;控制哮喘急性发作,宜选择吸入剂。 (三)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临床用药的顺应性也是剂型选择的重要因素。开发缓释、控释制剂可 以减少给药次数,减小波动系数,平稳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患 者的顺应性。对于老年、儿童及吞咽困难的患者,选择口服溶液、泡腾片、 分散片等剂型有一定优点。 另外,剂型选择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及生产成本。一些 抗菌药物在剂型选择时应考虑到尽量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延长药物临床应 用周期。 四、处方研究 处方研究包括对原料药和辅料的考察、处方设计、处方筛选和优化等 工作。处方研究与制剂质量研究、稳定性实验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密切 相关。处方研究结果为制剂质量标准的设定和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也 为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参数的设定提供了参考。处方研究中需要注意实验数 据的积累和分析。 (一)原料药 原料药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相容性等研究结果,可以为处方设计 提供依据
(二)临床治疗的需要 剂型的选择要考虑临床治疗的需要。例如用于出血、休克、中毒等急 救治疗的药物,通常应选择注射剂型;心律失常抢救用药宜选择,静脉推 注的注射剂;控制哮喘急性发作,宜选择吸入剂。 (三)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临床用药的顺应性也是剂型选择的重要因素。开发缓释、控释制剂可 以减少给药次数,减小波动系数,平稳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患 者的顺应性。对于老年、儿童及吞咽困难的患者,选择口服溶液、泡腾片、 分散片等剂型有一定优点。 另外,剂型选择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及生产成本 。一些 抗菌药物在剂型选择时应考虑到尽量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延长药物临床应 用周期。 四、处方研究 处方研究包括对原料药和辅料的考察、处方设计、处方筛选和优化等 工作。处方研究与制剂质量研究、稳定性实验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密切 相关。处方研究结果为制剂质量标准的设定和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也 为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参数的设定提供了参考。处方研究中需要注意实验数 据的积累和分析。 (一)原料药 原料药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相容性等研究结果,可以为处方设计 提供依据。 4
1、理化性质 原料药某些理化性质可能对制剂质量及制剂生产造成影响,包括原料 药的色泽、嗅味、pH值、pka、粒度、晶型、比旋度、光学异构体、熔点、 水分、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溶剂化/或水合状态等,以及原料药在固 态和/或溶液状态下在光、热、湿、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因此,建议 根据剂型的特点及药品给药途径,对原料药有关关键理化性质进行了解, 并通过试验考察其对制剂的影响。譬如,药物的溶解性可能对制剂性能及 分析方法产生影响,是进行处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理化常数之一。原 料药粒度可能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液体中的混悬性、制剂的含量 均匀性,有时还会对生物利用度及临床疗效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存在上述 情况,则需要考察原料药粒度对制剂相关性质的影响。 如果研究结果证明某些参数变异大,而这些参数对保证制剂质量非常 重要,这时,需要注意对原料药质控标准进行完善,增加这些参数的检查 并规定限度。对于影响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参数(如粒度、晶型等), 其限度的制订尚需要依据临床研究的结果。 2、生物学性质 原料药生物学性质包括对生物膜的通透性,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 原料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药代动力学性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 治疗窗等。原料药生物学性质对制剂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口服吸收 较差的药物,通过选择适当的制剂技术和处方,可能改善药物的吸收。如 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提示药物口服吸收极差,可考虑选择注射剂等剂型。 缓释、控释制剂对药物的半衰期、治疗指数、吸收部位等均有一定要求
1、理化性质 原料药某些理化性质可能对制剂质量及制剂生产造成影响,包括原料 药的色泽、嗅味、pH值、pka、粒度、晶型、比旋度、光学异构体、熔点、 水分、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溶剂化/或水合状态等,以及原料药在固 态和/或溶液状态下在光、热、湿、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因此,建议 根据剂型的特点及药品给药途径,对原料药有关关键理化性质进行了解, 并通过试验考察其对制剂的影响。譬如,药物的溶解性可能对制剂性能及 分析方法产生影响,是进行处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理化常数之一。原 料药粒度可能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液体中的混悬性、制剂的含量 均匀性,有时还会对生物利用度及临床疗效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存在上述 情况,则需要考察原料药粒度对制剂相关性质的影响。 如果研究结果证明某些参数变异大,而这些参数对保证制剂质量非常 重要,这时,需要注意对原料药质控标准进行完善,增加这些参数的检查 并规定限度。对于影响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参数(如粒度、晶型等), 其限度的制订尚需要依据临床研究的结果。 2、生物学性质 原料药生物学性质包括对生物膜的通透性,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 原料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药代动力学性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 治疗窗等。原料药生物学性质对制剂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口服吸收 较差的药物,通过选择适当的制剂技术和处方,可能改善药物的吸收。如 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提示药物口服吸收极差,可考虑选择注射剂等剂型。 缓释、控释制剂对药物的半衰期、治疗指数、吸收部位等均有一定要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