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6年新课标I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盜悉 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盜公亮报吾境不藏盜殆从之者廈耳 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 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盜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 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 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 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 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 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丛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 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盜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 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 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 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査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盜贼, 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 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 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
2016 年语文高考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6 年新课标Ⅰ卷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 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 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 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 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 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 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 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 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 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 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 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 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 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 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
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廈、索”等 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 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 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 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 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 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 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 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可采 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 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盜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 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 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 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 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 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 止息了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 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 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 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 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 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 端。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 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 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 项“有司” 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可采 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 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 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 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 项 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 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 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 “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 止息了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 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 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 译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 译文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 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 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 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 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 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 词与虚词:(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 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 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 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 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 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 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 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 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冮,老百 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 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 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査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 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査,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 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 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 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 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 分) 译 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 分) 译 文: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 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 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 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 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 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 词与虚词:(1) “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 “而”作转折连词,“却”, “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的事能心 安吗”, “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 ) “责”,此处应 是“责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 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 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 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 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 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 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 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 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 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 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 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
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盜。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 从百姓家中盜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 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 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仼。”皇上 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 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 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煕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 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 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 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 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 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 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 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 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 幸 2016年新课标Ⅱ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 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 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 宪怀祸藏奷,窥觊贰,且广结术十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 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 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 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 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 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 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 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 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 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 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 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 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遺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 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 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 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 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 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 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 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 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 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 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 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 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 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 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 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 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 幸。 2016 年新课标Ⅱ卷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 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 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 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 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 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 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 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 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 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 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 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 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 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 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 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 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奷/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奷/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 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 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 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 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 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 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 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C 5.D 7.(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单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 送至朝廷。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 意,“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 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这句话的大意是:郑承宪包藏祸心, 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 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 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 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承宪”“术士之 流”“陛下”“科场”“承宪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 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 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 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 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 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 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 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 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 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C 5.D 6.D 7.(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单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 送至朝廷。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 意,“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 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这句话的大意是:郑承宪包藏祸心, 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 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 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 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承宪”“术士之 流”“陛下”“科场”“承宪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