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6年新课标I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 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 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 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 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贏得“小柳青”的名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 离出来。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 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 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炮先生。蓝炮 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 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 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 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 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 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上确 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 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 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 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 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 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 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 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 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语文高考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6 年新课标Ⅰ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 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 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 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 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 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 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 离出来。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 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 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 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炮先生。蓝炮 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 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 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 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 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 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 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上确 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 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 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 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 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 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 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 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 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 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 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 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 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 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 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 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 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 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 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DA(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 容的吻合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 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 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 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査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 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 【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 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 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 表述 【解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 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 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 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 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 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 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 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 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 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 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 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D A (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 容的吻合度。C 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 项“陈忠实的整个 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 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 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 出版” 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 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 【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 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 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 表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 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 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 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 个人风格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 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 要求整合信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 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的经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考査重要语句的合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 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合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 合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 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 说明。(8分) 答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 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 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己有的文学成就 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 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 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 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 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 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有观点,更要有分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 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 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 1985 年 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 个人风格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 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 要求整合信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答: 【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 审美境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的经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考查重要语句的合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 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合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 合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 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 说明。(8 分) 答: 【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 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 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 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 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 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 会蜕变,才想要“剥离”。 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 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 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有观点,更要有分 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一一引据一一论述一一小结 2016年新课标Ⅱ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 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 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 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 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 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 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 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 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 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硏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 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 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 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 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硏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 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 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 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 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 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 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 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 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 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 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 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 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 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 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 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 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 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2016 年新课标Ⅱ卷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 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 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 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 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 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 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 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 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 到 1946 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 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 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 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 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 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 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 的,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 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 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 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 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 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 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 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 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 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 效地训练数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他 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 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 他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 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 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 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 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 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 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 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 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 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 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 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 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 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 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 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 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 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 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答案】 (1)答案:C项3分,B项2分,A项1分,DE不给分 (2)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 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 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 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 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 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
吴文俊 37 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 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 文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 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 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工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 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办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 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 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 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 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试想了高效的几何 定理自动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 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 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个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 婷、邱德胜《数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 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 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 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 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 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 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任何与评价。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 分) 【答案】 (1)答案:C 项 3 分,B 项 2 分,A 项 1 分,DE 不给分。 (2)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 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叙述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3)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 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数 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4)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科学与 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 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