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结”“惩”“扬言”“恐吓”“簧鼓”。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 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 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 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 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 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 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 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 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 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 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 (:),“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 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 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 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承宪”“术士之流”“陛下”“科场”“承宪 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觊”“结”“惩”“扬言”“恐 吓”“簧鼓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 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 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 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 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 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 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 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 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 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 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 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 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 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 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 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 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
觊”“结”“惩”“扬言”“恐吓”“簧鼓”。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 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 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 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 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 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 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 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 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 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 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 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 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 (:),“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 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 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 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承宪”“术士之流”“陛下”“科场”“承宪 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觊”“结”“惩”“扬言”“恐 吓”“簧鼓”。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 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 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 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 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 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 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 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 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 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 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 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 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 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 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 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 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
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 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 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 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 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 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 项表述的正误。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 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赍是拿东西给人 帑币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 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査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 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7.【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 中,“胜”,禁受得住;“龃龉”,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 二句中,“啖”吃;“囊”,动词,装进去;“示”,给……看。同时要注意句 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中”“登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刚直之 人”“副使崔应麟”“泽中”“登云”。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 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 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 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 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 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 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 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 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 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 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 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
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 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 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 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 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 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 项表述的正误。D 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 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赍是拿东西给人。 帑币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 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 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7.【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 中,“胜”,禁受得住;“龃龉”,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 二句中,“啖”吃;“囊”,动词,装进去;“示”, 给……看。同时要注意句 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中”“登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刚直之 人”“副使崔应麟”“泽中”“ 登云”。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 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 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 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 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 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 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 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 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 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 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 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
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 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 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 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 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 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 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 “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 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 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 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 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 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2016年新课标Ⅲ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 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 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 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十历吏部左右 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 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 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 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 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 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 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 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遺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 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 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 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 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 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 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 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廳其子中书 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 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 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 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 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 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 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 ‘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 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 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 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 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 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2016 年新课标Ⅲ卷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 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 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 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 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 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 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 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 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 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 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 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 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 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 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 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 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 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 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 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 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 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 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 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 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 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B 5.A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 他。(译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 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再根 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即可。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 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 右侍郎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 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 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 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 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 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 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 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 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B 5.A 6.C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 他。(译出大意给 3 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 有回复(译出大意给 3 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再根 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即可。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 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 右侍郎。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 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 持离职”有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16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 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 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 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 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 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 楚之福也,天目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 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 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 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 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 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 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 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 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 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 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 归齐矣。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 持离职”有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016 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 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 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 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 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 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 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 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 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 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 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 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 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 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 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 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 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 归齐矣。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藏谷十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