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高考考试手册(语文 一、考试性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科(上海卷)测试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 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具有高信度, 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 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 考试对象是符合2016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 【此部分内容与2015年相比无变化】 二、考试目标 试卷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 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考生进行测试。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 文》教材,确定以下具体检测目标。 I.识记与理解 I.1识记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I.2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L.3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I.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I.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I.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II.分析与综合 II.8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II.9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II.10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II.11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II.12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II.1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III鉴赏与评价 II.14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IIL.15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III.16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Ⅳ.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Ⅳ.17思想内容 Ⅳ.17.1准确把握题意。 Ⅳ.17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Ⅳ.17.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Ⅳ.17.4力求有新意。 Ⅳ.18结构布局 Ⅳ.18.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Ⅳ.18.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Ⅳ.19语言表达
2016 年上海高考考试手册(语文) 一、考试性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科(上海卷)测试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 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具有高信度, 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 格的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 考试对象是符合 2016 年上海市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 【此部分内容与 2015 年相比无变化】 二、考试目标 试卷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 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考生进行测试。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 文》教材,确定以下具体检测目标。 I.识记与理解 I.l 识记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I.2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I.3 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I.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I.5 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I.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I.7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II.分析与综合 II.8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II.9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II.10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II.11 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II.12 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II .13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III.鉴赏与评价 III.14 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III.15 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III .16 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Ⅳ.表达应用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Ⅳ.17 思想内容 Ⅳ.17.1 准确把握题意。 Ⅳ.17 2 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Ⅳ.17.3 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Ⅳ.17.4 力求有新意。 Ⅳ.18 结构布局 Ⅳ.18.1 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Ⅳ.18.2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Ⅳ.19 语言表达
Ⅳ.19.1语言通顺、准确、得体 Ⅳ.19.2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Ⅳ.19.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 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表达应用约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80分,写作70分,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1:2: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6.题型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四、题型示例 题型示例仅用于说明题型和测量目标,不代表正式考试的结构和内容。 阅读 【例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 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联 两联 c三联 D.四联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知识内容】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 【例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 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 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 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 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Ⅳ.19.1 语言通顺、准确、得体。 Ⅳ.19.2 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Ⅳ.l9.3 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三、试卷结构及相关说明 1.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 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比例 识记与理解约 16%,分析与综合约 28%,鉴赏与评价约 10%,表达应用约 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 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 80 分,写作 70 分,试卷总分为 150 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 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 1 :2:7。 5.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6.题型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四、题型示例 题型示例仅用于说明题型和测量目标,不代表正式考试的结构和内容。 阅 读 【例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 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四联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知识内容】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 【例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 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 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 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 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 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 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 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 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 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 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 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 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 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 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 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 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一一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 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 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 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 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 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 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 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髙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 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 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 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 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 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 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 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 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 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 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 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 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 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 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 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 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 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 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 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 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 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 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 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 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 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 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 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 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 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 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 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 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 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 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 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 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 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 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 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 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 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 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 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 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 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 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 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 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 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 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通常 大多 都 B.大多 通常 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都大 多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2.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认真阅读 【测量目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 3.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 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测量目标】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内在联系 4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参考答案】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 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测量目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知识内容】准确概括文章所表现的事物特征 【例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 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 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 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 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 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敛合 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 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 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 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 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 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 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 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 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 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 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 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
A.通常 大多 都 B.大多 通常 都 C.都 通常 大多 D.通常 都 大 多 【正确选项】C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2.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认真阅读 【测量目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 3.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 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测量目标】分析段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内在联系 4.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参考答案】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 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测量目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知识内容】准确概括文章所表现的事物特征 【例 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 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 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 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 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 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敛合 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 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 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 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 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 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 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 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 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 的一个基本动作。 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 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⑤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 制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暗示着古代士大夫
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 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 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 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 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 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 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⑥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 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 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 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 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 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对静态空间占有的 内容,引出下文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测量目标】分析句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内在联系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卷轴的形制使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知识内容】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在这样的意义上 ②收藏的行为是使所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③“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④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 ⑤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 A.②,④,①,③,⑤. B.⑧,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②,①,⑤,③,④ 【正确选项】B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4.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 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新颖。文章从一般的卷轴 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类卷轴作品的分析,并对观看过程作具体介绍, 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以孙少述的诗句作类比、引用布迪厄的 话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作者的看法。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知识内容】能正确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例4】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墙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 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 到竹子清幽绝俗的文化品性极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 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 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 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 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⑥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 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 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 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 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 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对静态空间占有的 内容,引出下文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测量目标】分析句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内容】理解词句内在联系 2.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卷轴的形制使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 【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知识内容】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在这样的意义上 ②收藏的行为是使所藏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 ③“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④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 ⑤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 A.②,④,①,③,⑤. B.⑧,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 D.②,①,⑤,③,④。 【正确选项】B 【测量目标】理解语法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知识内容】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 4.本文研究的视角新颖,阐述的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 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的研究不同,研究的视角新颖。文章从一般的卷轴 作品谈起,转入对长幅横式这一类卷轴作品的分析,并对观看过程作具体介绍, 还通过比较卷轴与西方油画的装饰方式、以孙少述的诗句作类比、引用布迪厄的 话等多种方法来阐述作者的看法。 【测量目标】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知识内容】能正确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例 4】阅读下文,完成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