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翻译过程 所谓翻译过程,就是通过对原文语言现象的 了解来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看 懂原文意思、再现原文内容。因而翻译过程包括了 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所谓翻译过程,就是通过对原文语言现象的 了解来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看 懂原文意思、再现原文内容。因而翻译过程包括了 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 第四节 翻译过程
理解阶段 理解是指通过原文语言现象的分析来了解和把握原文思 想内容的思维活动 (一)、从词汇角度理解原文中每个词或短语的语言意 义由于有些词或短语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的可能,因而具有多 个不同含义的同样一个词往往需要几个译词才能表达清楚 比如: ①打鼓(“打”的语义为“撞击物体”)于d旱(彝语用♀翻 译) ②打官司(打的语义为“人交涉的行为”)=求(彝语用 翻译) ③打架(“打”的语义为“殴打”)=X(彝语用〉翻译) ④打墙(“打”语义为“修筑”)=¢的(彝语用出翻译) ⑤打刀子“打”的语义为“制造”)=H米(彝语用翻译 ⑥打包裹打”的语义为“捆”)坐米(彝语用刈翻译)
理解是指通过原文语言现象的分析来了解和把握原文思 想内容的思维活动。 ( 一)、从词汇角度理解原文中每个词或短语的语言意 义由于有些词或短语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的可能,因而具有多 个不同含义的同样一个词往往需要几个译词才能表达清楚。 比如: ①打鼓 ( “ 打 ”的语义为 “撞击物体 ” ) = (彝语用 翻 译 ) ②打官司 (打的语义为 “人交涉的行为 ” ) = (彝语用 翻译 ) ③打架 ( “ 打 ”的语义为 “殴打 ” ) = (彝语用 翻译 ) ④打墙 ( “ 打 ”语义为 “修筑 ” ) = (彝语用 翻译 ) ⑤打刀子 ( “ 打 ”的语义为 “制造 ” ) = (彝语用 翻译 ) ⑥打包裹 ( “ 打 ”的语义为 “ 捆 ” ) = Y (彝语用 翻译 ) 一、 理解阶段
⑦打开盖子(“打”的语义为“揭”)=为半军(彝语用军翻译) ⑧打雷(“打”的语义为“放射”)=求HUN(彝语用∪N翻译) ⑨打水(打“打的语义为“舀取”)=小小(彝语用翻译) ⑩打鱼(“打”的语义为“捉”)=果(彝语用果翻译) Q打柴“打”的语义为“收集”)=8(彝语用翻译) QD打秋千(“打”的语义为“玩”)=时时(彝语用翻译) 这样的词如果不从上下文中理解其含义就难以表达。所以, 要理解一个词或短语必须根据不同的语境去分析,因为一个词 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就弄不清它的各种意义
⑦打开盖子(“打”的语义为“揭”)=(彝语用翻译) ⑧打雷(“打”的语义为“放射”)=(彝语用翻译) ⑨打水(打“打”的语义为“舀取”)=(彝语用翻译) ⑩打鱼(“打”的语义为“捉”)=(彝语用翻译) ⑾打柴(“打”的语义为“收集”)=(彝语用翻译) ⑿打秋千(“打”的语义为“玩”)=ǚ(彝语用翻译) 这样的词如果不从上下文中理解其含义就难以表达。所以, 要理解一个词或短语必须根据不同的语境去分析,因为一个词 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就弄不清它的各种意义
(二)从语法角度理解 所谓人治语言,即反映在语言上或者语言所折射出的人文性( 指主体人的文化特性,即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思维模式等)色彩很浓 的语言。从而其语法手段多用意合法,因为其灵活性和模糊性极强。 这种特性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有些句子的语序比较灵活、比较任 意,所以,一个基础模式可以有相应的表示同一句义的几个使用模式 。例如: 他借走了我的词典。(基础模式)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使用模式) 他把我的词典借走了。 以上四例都表示同样的意思,后三句是按表达的需要在基础模 式上变换而来的。与此相反,有些句子的组块随着词序位置的变化其 词性也发生变化。例如:
(二)从语法角度理解 所谓人治语言,即反映在语言上或者语言所折射出的人文性( 指主体人的文化特性,即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思维模式等)色彩很浓 的语言。从而其语法手段多用意合法,因为其灵活性和模糊性极强。 这种特性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有些句子的语序比较灵活、比较任 意,所以,一个基础模式可以有相应的表示同一句义的几个使用模式 。例如: 他借走了我的词典。(基础模式)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使用模式) 他把我的词典借走了。 以上四例都表示同样的意思,后三句是按表达的需要在基础模 式上变换而来的。与此相反,有些句子的组块随着词序位置的变化其 词性也发生变化。例如:
我们正在改革经济体制。 我们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句中的“改革”一词在第一个句子里是动词,而在第二个句子里是名词。 这是一种词语的兼类现象。又如: 他代表人民讲话。 他是一位人民代表。 我们要坚定必胜的信心。 我们的信心很坚定 他们在学科学技术 他们的学习方法很科学。 其中的“代表”一词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坚定”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特 点,“科学”一词具有兼属两类以上语法特点的可能,这种可能往往需要在 不同的语境才看得出来。所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并从语法角度去理解, 否则没法表达。 翻译中的理解,除了从上述不同角度进行以外,还可以从修辞角度、逻 辑角度进行。其目的都是为了透彻理解原作,为表达作好充分的准备
我们正在改革经济体制。 我们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句中的“改革”一词在第一个句子里是动词,而在第二个句子里是名词。 这是一种词语的兼类现象。又如: 他代表人民讲话。 他是一位人民代表。 我们要坚定必胜的信心。 我们的信心很坚定。 他们在学科学技术。 他们的学习方法很科学。 其中的“代表”一词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坚定”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特 点,“科学”一词具有兼属两类以上语法特点的可能,这种可能往往需要在 不同的语境才看得出来。所以,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并从语法角度去理解, 否则没法表达。 翻译中的理解,除了从上述不同角度进行以外,还可以从修辞角度、逻 辑角度进行。其目的都是为了透彻理解原作,为表达作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