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教案 第一模块: 课程实施计划 课程褫遗 新闻传播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专科层次)的
1 新闻传播学教案 第一模块: 课程实施计划 一、 课程概述 新闻传播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专科层次)的
基础理论课,属于必修课。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 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新闻传播学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在 中央电大更属新学科 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 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 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 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 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 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 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 传播活动的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 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 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本课程在普专、远程、业余教学计划中,基本上安排在第3学期 开设,占3学分 、教符 本课程多媒体教材包括两本文字教材与一套录象教材。主教材为 《新闻传播学原理》,由童兵、展江、郭青春联合编写,中央广播电 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童兵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教授
2 基础理论课,属于必修课。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 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新闻传播学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在 中央电大更属新学科。 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 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 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 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 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 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 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 传播活动的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 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 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本课程在普专、远程、业余教学计划中,基本上安排在第 3 学期 开设,占 3 学分 二、 教材 本课程多媒体教材包括两本文字教材与一套录象教材。主教材为 《新闻传播学原理》,由童兵、展江、郭青春联合编写,中央广播电 视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童兵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教授
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权威,展江为中央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郭青春 为中央电大新闻传播学主持教师。辅助性教材,《新闻传播学原理学 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音像教材包括8 节课的电视辅导课。 教材以大众传播学为分析框架,以新闻传播为具体对象,运用马 克思主义传播学、新闻学观点,分析了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要求、 基本特征和规范,对媒介和受众作了深入剖析阐述。知识体系新、学 术术语多,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 等众多学科,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可资参考的教材有:李良荣著《新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版;刘建明著《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三、数学方法 l、新闻传播学原理,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 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 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 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 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2、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 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
3 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权威,展江为中央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郭青春 为中央电大新闻传播学主持教师。辅助性教材,《新闻传播学原理学 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音像教材包括 8 节课的电视辅导课。 教材以大众传播学为分析框架,以新闻传播为具体对象,运用马 克思主义传播学、新闻学观点,分析了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要求、 基本特征和规范,对媒介和受众作了深入剖析阐述。知识体系新、学 术术语多,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 等众多学科,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可资参考的教材有:李良荣著《新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版;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6 月 版;刘建明著《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4 月版。 三、 教学方法 1、新闻传播学原理,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 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 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 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 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2、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 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
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榫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 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4、本课程应该针对电大学生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 实施教学过程。对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宜采用教师讲解、点拨、答疑, 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进行理论学习;对非全日制业余、远程教学 学生,宜鼓励学生自学文字教材、收看主讲教师电视授课和辅导教师 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文字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阐述,是教学的基础;电视授课 讲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思路和方法等;面授辅导主要是帮 助学生领会教材、解疑答难、做好作业等。 四、作业安排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与要求也视学生类别不同而 具体对待。 首先,对所有学生,本学期通过网上布置四次作业。学生应按规 定完成这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此一作业为远程教学形成性考核 的主要内容,是远程教学类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其次,对电大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增加小论文作业一篇,从而为 下学期毕业作业环节做好准备。 五、各章教学重点 新闻传授编 第一章绪论 新闻传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
4 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榫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 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4、本课程应该针对电大学生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 实施教学过程。对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宜采用教师讲解、点拨、答疑, 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进行理论学习;对非全日制业余、远程教学 学生,宜鼓励学生自学文字教材、收看主讲教师电视授课和辅导教师 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文字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阐述,是教学的基础;电视授课 讲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思路和方法等;面授辅导主要是帮 助学生领会教材、解疑答难、做好作业等。 四、 作业安排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与要求也视学生类别不同而 具体对待。 首先,对所有学生,本学期通过网上布置四次作业。学生应按规 定完成这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此一作业为远程教学形成性考核 的主要内容,是远程教学类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其次,对电大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增加小论文作业一篇,从而为 下学期毕业作业环节做好准备。 五、 各章教学重点 新闻传授编 第一章 绪论 1、新闻传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
、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起源 1、新闻本源与新闻起源 2、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三章新闻传播的过程 1、新闻传播静态与动态分析。 2、新闻与宣传联系与区别。 3、新闻价值及其构成七要素,新闻传播的价值观。 第四章新闻传播的要求 1、新闻传播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要求的科学含义。 2、新闻失实的成因与防治 第五章新闻传受的心理机制 本章为整个课程的难点,其科学性较强,因而需认真学习与消化 1、求新、求异、求美等新闻传受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新闻实践 体现。 2、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与途径,从而深入把握传受双方心理调 谐的必要性 第六章新闻传播的选择 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作用。 新闻选择的科学依据与方法 新闻媒介编 第七章新闻传播的演进与新闻事业的产生
5 2、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1、新闻本源与新闻起源。 2、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三章 新闻传播的过程 1、新闻传播静态与动态分析。 2、新闻与宣传联系与区别。 3、新闻价值及其构成七要素,新闻传播的价值观。。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要求 1、新闻传播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要求的科学含义。 2、新闻失实的成因与防治。 第五章 新闻传受的心理机制 本章为整个课程的难点,其科学性较强,因而需认真学习与消化。 1、求新、求异、求美等新闻传受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新闻实践 体现。 2、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与途径,从而深入把握传受双方心理调 谐的必要性。 第六章 新闻传播的选择 1、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作用。 2、新闻选择的科学依据与方法。 新闻媒介编 第七章 新闻传播的演进与新闻事业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