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病理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的依据:必要时可在手术进行中作冷冻 片快速诊断,可在20分钟内确定病变性质,从而协助临床医师及时选择手术治 方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活检可连续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 因此活检是目前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 cytology)一指涂片染色法,我们可通过针吸病变组织或采集病变处脱落细胞涂 片染色来进行病理学检查。此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易于接受,常 用于普查。但确定恶性后须进一步作活检证实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优点在于我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动物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和研 究。例如可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活检,以了解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 展的过程: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或影响等,并可和人体疾病进行对照研究 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人体观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间毕竟存在种 种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于人体,这是必须注意的。 组织和细胞培养:我们可将某种组织或单人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 以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和组织病变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例如在病毒感染和其 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如何发生恶性转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方便地 在体外观察研究各种疾病或病变过程,研究加以影响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见效快 可以节省研究时间,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点是孤立的体外环境毕竟与各部 你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体内的整体环境不同,故不能将研究结果与体内过程等 同看待
6 作出病理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的依据;必要时可在手术进行中作冷冻 切片快速诊断,可在 20 分钟内确定病变性质,从而协助临床医师及时选择手术治 疗方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活检可连续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 因此活检是目前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C(cytology)—指涂片染色法,我们可通过针吸病变组织或采集病变处脱落细胞涂 片染色来进行病理学检查。此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易于接受,常 用于普查。但确定恶性后须进一步作活检证实。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优点在于我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动物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和研 究。例如可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活检,以了解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 展的过程;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或影响等,并可和人体疾病进行对照研究。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人体观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间毕竟存在种 种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于人体,这是必须注意的。 2、组织和细胞培养:我们可将某种组织或单人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 以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和组织病变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例如在病毒感染和其 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如何发生恶性转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方便地 在体外观察研究各种疾病或病变过程,研究加以影响的方法,而且周期短、见效快, 可以节省研究时间,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之一。但缺点是孤立的体外环境毕竟与各部 分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体内的整体环境不同,故不能将研究结果与体内过程等 同看待
(三)观察方法 、大体观察:主要运用肉眼或配合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 病变性状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要求了解标本的形状、大小、重量、色泽、质 地、表面及切面形态、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及包膜紧张度等 组织学观察:将肉眼确定的病变组织取材后,先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然后用 石蜡包埋制成切片,或将脱落细胞制成涂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 视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病理诊断。组织切片最常用苏木素伊红 染色()。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进行病理诊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组织和细胞化学:俗称特殊染色,通过某些组织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显色试剂, 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和代谢改变的认识,弄 清形态改变与代谢改变的关系。例如用苏丹Ⅲ染色法可将细胞内的脂肪成分反映出 来,从而鉴别细胞到底发生的是脂肪变性还是水样变性 超微结构观察:在电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的亚细胞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核 糖体等)。这是迄今最细致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还常能将形 结构的改变与机能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大大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运用具有某种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 化学特性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类、 酸、糖原等化学成分的状况,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 何以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往往 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随着免疫学技 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
7 (三)观察方法 1、大体观察:主要运用肉眼或配合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 病变性状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要求了解标本的形状、大小、重量、色泽、质 地、表面及切面形态、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及包膜紧张度等。 2、组织学观察:将肉眼确定的病变组织取材后,先以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然后用 石蜡包埋制成切片,或将脱落细胞制成涂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 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病理诊断。组织切片最常用苏木素-伊红 染色(HE)。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进行病理诊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3、组织和细胞化学:俗称特殊染色,通过某些组织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显色试剂, 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和代谢改变的认识,弄 清形态改变与代谢改变的关系。例如用苏丹Ⅲ染色法可将细胞内的脂肪成分反映出 来,从而鉴别细胞到底发生的是脂肪变性还是水样变性。 4、超微结构观察:在电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的亚细胞结构(如线粒体、内质网、核 糖体等)。这是迄今最细致的形态学观察方法。在超微结构水平上,还常能将形 态结构的改变与机能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大大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 5、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运用具有某种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 分化学特性的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类、 核酸、糖原等等化学成分的状况,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 可以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往往 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此外,随着免疫学技 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
学性状,对于病理学研究和诊断都有很大帮助。 、学习方法 调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和掌握病理专业名词、术语是学好病理学的基础 2学习病理学要重视4个联系:①重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变化的联系。②重 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③加强病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④重视病理与临床 的联系。要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疾病现象,联系有关防治的问题,培养防治疾 的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学会观察病理变化 六、发展简史 公元前460~370年,希波克拉底,首创体液病理学 l8世纪中叶,意大利莫尔加尼,器官病理学,病理形态学标志 9世纪中叶,德国魏尔啸,首创细胞病理学,划时代贡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现代,超微病理学,促使病理学已不仅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从分子 水平、从人类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去认识有关疾病,研究疾病的起因和 发病机制 国,南宋宋慈《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一部法医学著作。另我国秦汉时期的 《黄帝内经》、隋唐时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亦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 的贡献
8 学性状,对于病理学研究和诊断都有很大帮助。 五、学习方法 强调以下几点: ⑴正确理解和掌握病理专业名词、术语是学好病理学的基础; ⑵学习病理学要重视 4 个联系:①重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变化的联系。②重 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③加强病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④重视病理与临床 的联系。要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疾病现象,联系有关防治的问题,培养防治疾 病的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⑶学会观察病理变化。 六、发展简史 公元前 460~370 年,希波克拉底,首创体液病理学 18 世纪中叶,意大利莫尔加尼,器官病理学,病理形态学标志 19 世纪中叶,德国魏尔啸,首创细胞病理学,划时代贡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现代,超微病理学,促使病理学已不仅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从分子 水平、从人类遗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去认识有关疾病,研究疾病的起因和 发病机制。 我国,南宋宋慈《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一部法医学著作。另我国秦汉时期的 《黄帝内经》、隋唐时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亦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 的贡献
上篇病理解剖学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生命活动是在体内、外环境的动 平衡中进行的。正常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以至机体,能对不断变化 的体内、外环境作出及时的反应,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细胞遇到轻度持续的 理性刺激时(刺激轻、持续时间长),组织、细胞能作出及时的调整,并在代 谢、功能或形态结构上发生必要的改变,以保证其本身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这 细胞发生了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当内外因素的刺 激作用超过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刺激重、细胞不能耐受),就会发生损伤 若损伤轻,消除刺激因子后,受损细胞可恢复常态,则称为变性(或称亚致死性 胞损伤),该病变可逆。但如果引起损伤的刺激很强或持续存在,则可导致不可 逆的细胞损伤,最终引起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两种类型。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不断地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因子的影响。这些刺激因子有 的很强烈(如地震、车祸),有的很细微(如单个基因的突变),均可不同程度地 造成机体的损伤。常见的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因子可归纳为缺氧、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失调等几个方面 缺氧 缺氧是许多致病因素引起细胞损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环节。也是导致细胞 和组织损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缺氧可使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阻,ATP产生减少甚至停止,最后引起细胞损伤
9 上篇 病理解剖学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机体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生命活动是在体内、外环境的动 态平衡中进行的。正常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以至机体,能对不断变化 的体内、外环境作出及时的反应,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细胞遇到轻度持续的 病理性刺激时(刺激轻、持续时间长),组织、细胞能作出及时的调整,并在代 谢、功能或形态结构上发生必要的改变,以保证其本身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这 时细胞发生了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当内外因素的刺 激作用超过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刺激重、细胞不能耐受),就会发生损伤。 若损伤轻,消除刺激因子后,受损细胞可恢复常态,则称为变性(或称亚致死性 细胞损伤),该病变可逆。但如果引起损伤的刺激很强或持续存在,则可导致不可 逆的细胞损伤,最终引起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两种类型。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不断地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因子的影响。这些刺激因子有 的很强烈(如地震、车祸),有的很细微(如单个基因的突变),均可不同程度地 造成机体的损伤。常见的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因子可归纳为缺氧、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失调等几个方面: 一、缺氧 缺氧是许多致病因素引起细胞损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环节。也是导致细胞 和组织损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缺氧可使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受阻,ATP 产生减少甚至停止,最后引起细胞损伤
缺氧引起损伤的病变取决于缺氧的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受累细胞对缺氧的耐 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如肝、肾、肺,常温下脑缺氧后尚能复苏的时限为 Fmin1oin(所以应该争取在呼吸和心跳停止5分钟内开始心肺脑复肺,而肝脏 内30min~35min,肾脏为6omin180min,肺脏为60min 缺氧可为全身性亦可为局部性,前者乃因空气稀薄(如高山缺氧)或呼吸功能 瘴碍(如呼吸道和肺疾患),或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如一氧化碳或氰化物中毒、 重贫血)所致。局部缺氧的原因则往往是缺血,常由局部循环障碍引起。 物理因素 包括机械性、高温、低温、电流、射线等刺激因子。机械性损伤能使细胞、 织破裂;高温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包括酶)变性,低温可使血管收缩、受损、引 起组织缺血、细胞损害;电流通过组织时引起高温,同时也可直接刺激组织、特别 神经组织,引起功能障碍;电离射线能直接或间接造成生物大分子损伤,引起细 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化学因子 许多物质能与细胞或组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或破坏,这 物质称为毒物。其毒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毒物的可吸收性(经皮、经口或经呼吸 道),其损害作用则决定于其浓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毒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抑制醇的活性而发挥 其毒性作用。也可通过抑制神经体液传导过程而发挥作用 常见毒物包括四氯化碳、农用杀虫剂、砷化物、汞化物、氰化物等。 四、生物因子
10 缺氧引起损伤的病变取决于缺氧的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受累细胞对缺氧的耐 受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如肝、肾、肺,常温下脑缺氧后尚能复苏的时限为 5min~10min(所以应该争取在呼吸和心跳停止 5 分钟内开始心肺脑复肺),而肝脏 为 30min~35min,肾脏为 60min~180min,肺脏为 60min。 缺氧可为全身性亦可为局部性,前者乃因空气稀薄(如高山缺氧)或呼吸功能 障碍(如呼吸道和肺疾患),或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如一氧化碳或氰化物中毒、 严重贫血)所致。局部缺氧的原因则往往是缺血,常由局部循环障碍引起。 二、物理因素 包括机械性、高温、低温、电流、射线等刺激因子。机械性损伤能使细胞、 组织破裂;高温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包括酶)变性,低温可使血管收缩、受损、引 起组织缺血、细胞损害;电流通过组织时引起高温,同时也可直接刺激组织、特别 是神经组织,引起功能障碍;电离射线能直接或间接造成生物大分子损伤,引起细 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三、化学因子 许多物质能与细胞或组织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或破坏,这 些物质称为毒物。其毒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毒物的可吸收性(经皮、经口或经呼吸 道),其损害作用则决定于其浓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毒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抑制酶的活性而发挥 其毒性作用。也可通过抑制神经体液传导过程而发挥作用。 常见毒物包括四氯化碳、农用杀虫剂、砷化物、汞化物、氰化物等。 四、生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