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试卷 类型:A 江西省南昌市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36分) (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刀俎(z) 打烊(yng) 渣滓(zi) 戛然而 止(ga) B.澄清(deng) 惩戒( cheng)逡巡(qn)轻手蹑脚(nie) C.迥乎(ji6ng)鳏夫(guan) 訾詈(ci) 半身不遂(su D.畏蒽(xi) 框架( kuang) 偏袒(tan) 锲而不舍 (qie)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星晨发轫惺忪引吭高歌 B.嗔怪称颂斑斓气凌霄汗 C.促狭简捷攀缘逆情背理 D.萌蘖锻练葳蕤不知所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个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受歧视、受奴役的骇人 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B.山区农村建造房屋应尽可能避开山脚,因为一旦突发泥石流灾害,山脚下 的房屋将首当其冲。 C.比赛前,他踌躇满志地对队友说:“虽然面对的是个强大的对手,但我们 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他们。 D.因为冯小刚和前期如火如荼的宣传,《一九四二》毫无争议地成为2012 贺岁档最不能忽视的华语电影。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 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B.亡国之君李煜的一句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人 能够领会到作者繁华失落之后的哀伤。 C.她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 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一一原来,在 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 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B.北京、上海等人口输入地区比其他省市享受了更高的髙考录取率,所以异 地高考放开后,如何防止“高考移民”和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成了相关部 门亟待改善的问题
机密★启用前 试卷 类型:A 江西省南昌市 2012-2013 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 36 分) 一、(共 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刀俎(zǔ) 打烊(yàng) 渣滓(zǐ) 戛然而 止(gá) B.澄清(dèng) 惩戒(chéng) 逡巡(qūn) 轻手蹑脚(niè) C.迥乎(jiǒng) 鳏夫(guān) 訾詈(cǐ) 半身不遂(suí) D.畏葸(xǐ) 框架(kuāng) 偏袒(tǎn) 锲而不舍 (q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星晨 发轫 惺忪 引吭高歌 B.嗔怪 称颂 斑斓 气凌霄汗 C.促狭 简捷 攀缘 逆情背理 D.萌蘖 锻练 葳蕤 不知所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个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受歧视、受奴役的骇人 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B.山区农村建造房屋应尽可能避开山脚,因为一旦突发泥石流灾害,山脚下 的房屋将首当其冲。 C.比赛前,他踌躇满志地对队友说:“虽然面对的是个强大的对手,但我们 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他们。” D.因为冯小刚和前期如火如荼的宣传,《一九四二》毫无争议地成为 2012 贺岁档最不能忽视的华语电影。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 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B.亡国之君李煜的一句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人 能够领会到作者繁华失落之后的哀伤。 C.她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 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 女牢房,他看到了—些盒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 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B.北京、上海等人口输入地区比其他省市享受了更高的高考录取率,所以异 地高考放开后,如何防止“高考移民”和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成了相关部 门亟待改善的问题
C.日前,记者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从11月下旬开始, 面积最大的我国淡水湖鄱阳湖迎来越冬候鸟聚集的高峰期,预计本月底到下月 初,候鸟迁徙将达到最高峰 D.发展水上观光旅游,必须以水上交通为前提,对此有关部门已有考量:发 展“水上的士”。这不仅可为水上交通创造条件,减轻道路交通压力,还可带动 “环城水上游”。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对此不屑,并将樊迟看作小人。孔子认为, 从政者重视了礼、义和信,百姓就会尊敬、服从他,无须自己去种庄稼。由此可 见,孔子虽然是为了强调儒家的思想,但也表现了他思想上落后的一面。(《论 语》) B.复活节后的一个礼拜天的早晨,克洛德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极其丑陋的 畸形儿,这个畸形儿被人遗弃在巴黎圣母院前廊左侧一个专门放置弃儿的木榻 上。克洛德为这捡来的孩子受了洗,并给他取名为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C.赤壁大战后,孔明抢先夺去荆州,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然后周瑜想 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接着周瑜想借机逼诸葛亮交出荆州 不料孔明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他只有仰天长叹,连叫数 声而死。(《三国演义》) D.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 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家里,与他的女儿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律师雇用的 个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菲尔》)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戏之祖”的称号象征着昆曲在拥有三百来个剧种的中华戏曲版图内 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其“盟主”之位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独特的文化身 份:昆曲几乎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很受文人士大夫们的肯 定和推崇。但这背后有一个看上去很怪异的现象: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与伶人们 并没有改善千百年来形成的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作为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他 们虽然并没有在现实舞台上消失,但却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了。昆曲演员也和 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其文化体系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 统中最弱势最低级的一端。演出文化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如演员、剧场、观众」 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不过大量的史料又向我们证明:历代统 治者对于戏曲演出文化真实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一一他们既打压又拉拢,既觉得 卑俗低下又觉得兴味盎然。尤其到了明清时代,这种矛盾因为戏曲演出文化的髙 度发展而显得格外突出。 其实从元杂剧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着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参与 戏曲文化的方式。文人解决这个文化史上的矛盾,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从戏曲整体 之中单独提升了“曲(包括词和乐)”的价值,并将其拔高,高于整体中其他 切元素之上。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曲的独立化”。到了明清,戏曲整体中两个最 大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体制完全不对等的待遇,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待 遇:一方面“曲”在被不断地雅化、美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剧”的内容在进 一步丑化、俗化、受打击。打击与丑化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国家威权的大规模 删戏、禁戏;二是对艺人活动进行限制管制。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反过 来也让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昆曲中以演出为主体的“剧”,越禁越发展
C.日前,记者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从 11 月下旬开始, 面积最大的我国淡水湖鄱阳湖迎来越冬候鸟聚集的高峰期,预计本月底到下月 初,候鸟迁徙将达到最高峰。 D.发展水上观光旅游,必须以水上交通为前提,对此有关部门已有考量:发 展“水上的士”。这不仅可为水上交通创造条件,减轻道路交通压力,还可带动 “环城水上游”。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对此不屑,并将樊迟看作小人。孔子认为, 从政者重视了礼、义和信,百姓就会尊敬、服从他,无须自己去种庄稼。由此可 见,孔子虽然是为了强调儒家的思想,但也表现了他思想上落后的一面。(《论 语》) B.复活节后的一个礼拜天的早晨,克洛德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极其丑陋的 畸形儿,这个畸形儿被人遗弃在巴黎圣母院前廊左侧一个专门放置弃儿的木榻 上。克洛德为这捡来的孩子受了洗,并给他取名为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C.赤壁大战后,孔明抢先夺去荆州,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然后周瑜想 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接着周瑜想借机逼诸葛亮交出荆州, 不料孔明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他只有仰天长叹,连叫数 声而死。(《三国演义》) D.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 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家里,与他的女儿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律师雇用的一 个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菲尔》)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百戏之祖”的称号象征着昆曲在拥有三百来个剧种的中华戏曲版图内 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其“盟主”之位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独特的文化身 份:昆曲几乎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很受文人士大夫们的肯 定和推崇。但这背后有一个看上去很怪异的现象: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与伶人们, 并没有改善千百年来形成的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作为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他 们虽然并没有在现实舞台上消失,但却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了。昆曲演员也和 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其文化体系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 统中最弱势最低级的一端。演出文化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如演员、剧场、观众、 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不过大量的史料又向我们证明:历代统 治者对于戏曲演出文化真实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他们既打压又拉拢,既觉得 卑俗低下又觉得兴味盎然。尤其到了明清时代,这种矛盾因为戏曲演出文化的高 度发展而显得格外突出。 其实从元杂剧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着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参与 戏曲文化的方式。文人解决这个文化史上的矛盾,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从戏曲整体 之中单独提升了“曲(包括词和乐)”的价值,并将其拔高,高于整体中其他一 切元素之上。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曲的独立化”。到了明清,戏曲整体中两个最 大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体制完全不对等的待遇,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待 遇:一方面“曲”在被不断地雅化、美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剧”的内容在进 一步丑化、俗化、受打击。打击与丑化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国家威权的大规模 删戏、禁戏;二是对艺人活动进行限制管制。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反过 来也让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昆曲中以演出为主体的“剧”,越禁越发展
甚至出现了一个“普及性”的现象,伴随着十八世纪昆曲普及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现象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曲”与“剧”,它们本是 同宗同源,却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一切肇始即是十八世纪昆曲内部的历史性分离。 虽然从大的范畴看,它们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但各自的趋向造成了它们“平 行发展”的命运。在各自发展成就的掩盖下,造成了昆曲事业整体的下行。进入 新世纪,中国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否意味着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的回归己经开 (节选自《昆曲文化的结与解》,有删改) 7.下列对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 是 A.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低级的一端。 B.统治者对戏曲演出文化往往取“恩威并施”的矛盾态度。 C.演员、观众、剧场、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 D.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和伶人们往往是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 8.下列关于“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曲”“剧”之间保持一种“间离”。从元代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一种 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方式。 B.文人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的价值,将“曲”“独立化”, 说明“曲”比“剧”更受欢迎。 C.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威权之下采取的措施及对艺人活动的管制显示出 曲”“剧”完全不同的命运 十八世纪昆曲内部开始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曲”“剧”还处于 个文化系统内,却各自“平行发展”,不能同呼吸共命运。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正因为昆曲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所以昆曲被称为中 华戏曲的“盟主” B.十八世纪昆曲发展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伴随昆曲的普及化进程 曲”“剧”各自发展而昆曲事业整体下行。 C.虽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但昆剧却越禁越发展,甚至出 现了“普及性”的现象。 D.中国昆曲被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说明昆曲作为一种完 整的戏剧形式已经开始回归。 、(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2题。 张思明,字士瞻。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至元十九年,由侍仪 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书省掾。左丞相阿合马既死,世祖追咎其奷欺,命尚 书簿问遗孽。一日,召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尽输其赃以入,思明抱牍从,日 已昏,命读之,自昏达曙,帝听忘疲,曰:“读人吐音,大似侍仪舍人。”右丞 对曰:“正由舍人选为掾。”帝奇之,曰:“斯人可用。”明日,擢为大都路治 中。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乃改湖广行省都事。元贞元年,召为中书省检校, 六曹无滞案,迁户部主事。延祐元年,进参议中书省事;三年,拜中书参知政事。 仁宗即位,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帝大怒, 召见切责之,对曰:“选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沓。故宁违旨获戾
甚至出现了一个“普及性”的现象,伴随着十八世纪昆曲普及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现象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曲”与“剧”,它们本是 同宗同源,却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一切肇始即是十八世纪昆曲内部的历史性分离。 虽然从大的范畴看,它们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但各自的趋向造成了它们“平 行发展”的命运。在各自发展成就的掩盖下,造成了昆曲事业整体的下行。进入 新世纪,中国昆曲在 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否意味着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的回归已经开 始? (节选自《昆曲文化的结与解》,有删改) 7.下列对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 是 A.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低级的一端。 B.统治者对戏曲演出文化往往取“恩威并施”的矛盾态度。 C.演员、观众、剧场、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 D.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和伶人们往往是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 8.下列关于“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曲”“剧”之间保持一种“间离”。从元代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一种 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方式。 B.文人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的价值,将“曲”“独立化”, 说明“曲”比“剧”更受欢迎。 C.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威权之下采取的措施及对艺人活动的管制显示出 “曲”“剧”完全不同的命运。 D.十八世纪昆曲内部开始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曲”“剧”还处于一 个文化系统内,却各自“平行发展”,不能同呼吸共命运。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正因为昆曲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所以昆曲被称为中 华戏曲的“盟主”。 B.十八世纪昆曲发展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伴随昆曲的普及化进程, “曲”“剧”各自发展而昆曲事业整体下行。 C.虽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但昆剧却越禁越发展,甚至出 现了“普及性”的现象。 D.中国昆曲被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说明昆曲作为一种完 整的戏剧形式已经开始回归。 三、(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张思明,字士瞻。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至元十九年,由侍仪 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书省掾。左丞相阿合马既死,世祖追咎其奸欺,命尚 书簿问遗孽。一日,召右丞何荣祖、左丞马绍,尽输其赃以入,思明抱牍从,日 已昏,命读之,自昏达曙,帝听忘疲,曰:“读人吐音,大似侍仪舍人。”右丞 对曰:“正由舍人选为掾。”帝奇之,曰:“斯人可用。”明日,擢为大都路治 中。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乃改湖广行省都事。元贞元年,召为中书省检校, 六曹无滞案,迁户部主事。延祐元年,进参议中书省事;三年,拜中书参知政事。 仁宗即位,浮屠妙总统有宠,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帝大怒, 召见切责之,对曰:“选法,天下公器。径路一开,来者杂沓。故宁违旨获戾
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曰:“卿 可姑与之,后勿为例。”乃为万亿库提举,不与散官。久之,近臣疾其挂法峭直, 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帝问左右曰:“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对曰 “勤政如初。”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多 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 帝劳以端砚上尊。 会左丞相哈散辞职,帝不允,其请益坚,帝诘之曰:“何为而辞?”对 曰:“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若必欲任臣,愿荐一人为助。”帝问:“为 谁?朕能从汝。”哈散再拜谢曰:“巨愿得张思明。”即日拜思明中书参知政事。 比召至,车驾幸上都,见于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负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 复起汝。”未几,升左丞。 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三万七千余卷:尤明于律,与谢仲和、 曹鼎新同称“三绝”,重纪至元三年卒,年七十八。 (选自《元史·张思明》,有删改)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 辟:征召 B.帝大怒,召见切责之 切:急切。 C.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 怏怏:不高兴 D.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 揆:揣度,估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径路一开,来者杂沓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C.帝劳以端砚上尊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尤明于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张思明“勤政”和“不阿”的一组是 ①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 ②思明抱牍从,日已昏,命读之, 自昏达曙 ③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 ④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 无滞案,迁户部主事 ⑤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 ⑥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 三万七千余卷 A.① B.②③ C.④⑤ ④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4分 (2)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4分) (3)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鹧鸪天 韩滤 兰溪舟中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曰:“卿 可姑与之,后勿为例。”乃为万亿库提举,不与散官。久之,近臣疾其挂法峭直, 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帝问左右曰:“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对曰: “勤政如初。”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多 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因疏和林运粮不便事十一条, 帝劳以端砚上尊。 会左丞相哈散辞职,帝不允,其请益坚,帝诘之曰:“何为而辞?”对 曰:“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若必欲任臣,愿荐一人为助。”帝问:“为 谁?朕能从汝。”哈散再拜谢曰:“巨愿得张思明。”即日拜思明中书参知政事。 比召至,车驾幸上都,见于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负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 复起汝。”未几,升左丞。 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三万七千余卷;尤明于律,与谢仲和、 曹鼎新同称“三绝”,重纪至元三年卒,年七十八。 (选自《元史·张思明》,有删改)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侍仪司舍人辟御史台掾 辟:征召。 B.帝大怒,召见切责之 切:急切。 C.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 怏怏:不高兴。 D.臣自揆才薄,恐误陛下国事 揆:揣度,估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径路一开,来者杂沓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帝心然其言,而业已许之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C.帝劳以端砚上尊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D.尤明于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张思明“勤政”和“不阿”的一组是 ①思明颖悟过人,读书日记千言 ②思明抱牍从,日已昏,命读之, 自昏达曙 ③思明以超迁逾等,固辞 ④召为中书省检校,六曹 无滞案,迁户部主事 ⑤敕中书官其弟五品,思明执不可 ⑥思明平生不治产,不畜财,收书 三万七千余卷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④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 四、(28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故宁违旨获戾,不忍隳祖宗成宪,使四方得窥陛下浅深也。(4 分) (2)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4 分) (3)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4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鹧鸪天 韩淲 兰溪舟中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4分)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 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画图省识春风面 ,分明 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豗 。(李白《蜀道难》)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山寺钟鸣昼已昏, 。人随沙岸向江 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 (《论语》)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1分) 渐行渐远的乡村 王洪勇 ①我对纯粹乡村的最后记忆止于2001年的那个色彩斑斓的夏天,在张北 个叫马裕村的村庄 ②那种纯粹的乡村影像只有在黑白电影里才能看到,被斜阳覆盖的村中 央,有一株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老柳树,老柳树的躯干虽已斑痕累累,但却仍然枝 繁叶茂。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老柳树的树干上建造了无数鸟巢。老柳树下有一口 古老的砖井,砖井上架着经年的辘轳,辘轳左边的青石板上坐着两位年轻的女人。 女人一边说笑着,一边在飞针走线地纳鞋底,年岁稍长的女子用于纳鞋底的针似 乎有些钝了,不时的在自己黝黑的发上蹭一蹭。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在她 们周围觅食,老母鸡咕咕地叫着,小鸡崽们的叫声却是柔弱的。老柳树右边有几 株向日葵和几株豆角秧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生长,我想这几株向日葵一定不是凡 高笔下的向日葵,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太名贵太有功利性,这几株向日葵在寂寞时 光里缓慢生长着,没有人会关心它们的欢乐与忧伤,它们鲜艳的色彩虽然富有诗 意,但这种诗意是融入庸常日子的宁静诗意 ③这些影像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在一些无奈的时光里我不由得时常想起。 2010年再去张北时,我向当地的一名书法家问起马裕村,书法家笑着说,马裕 村早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我瞪大眼睛问。书法家似乎有些 责怪我的孤陋寡闻,他说:您不知张北在搞新农村建设吗?现在农民都住进高楼 了。书法家在说这句话时还带着一点炫耀。我说那么农民以后就不种地了?书法 家说怎么不种地了,地还是要种的,只是农村更城镇化了,现代化了。我说以后 农民还养猪养羊养猫养狗养鸡吗?书法家似乎认为我提的问题很笨,竟然很欧式 地推开双手说,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 ④是的,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上帝知道现实中全球化的乡村在渐渐地消 失吗?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4 分)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 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 分) 15.古诗文填空。(5 题限选 4 题)(8 分) (1)画图省识春风面, 。 ,分明 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豗, 。(李白《蜀道难》)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山寺钟鸣昼已昏, 。人随沙岸向江 村,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论语》)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21 分) 渐行渐远的乡村 王洪勇 ①我对纯粹乡村的最后记忆止于 2001 年的那个色彩斑斓的夏天,在张北 一个叫马裕村的村庄。 ②那种纯粹的乡村影像只有在黑白电影里才能看到,被斜阳覆盖的村中 央,有一株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老柳树,老柳树的躯干虽已斑痕累累,但却仍然枝 繁叶茂。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老柳树的树干上建造了无数鸟巢。老柳树下有一口 古老的砖井,砖井上架着经年的辘轳,辘轳左边的青石板上坐着两位年轻的女人。 女人一边说笑着,一边在飞针走线地纳鞋底,年岁稍长的女子用于纳鞋底的针似 乎有些钝了,不时的在自己黝黑的发上蹭一蹭。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在她 们周围觅食,老母鸡咕咕地叫着,小鸡崽们的叫声却是柔弱的。老柳树右边有几 株向日葵和几株豆角秧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生长,我想这几株向日葵一定不是凡 高笔下的向日葵,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太名贵太有功利性,这几株向日葵在寂寞时 光里缓慢生长着,没有人会关心它们的欢乐与忧伤,它们鲜艳的色彩虽然富有诗 意,但这种诗意是融入庸常日子的宁静诗意。 ③这些影像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在一些无奈的时光里我不由得时常想起。 2010 年再去张北时,我向当地的一名书法家问起马裕村,书法家笑着说,马裕 村早已经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我瞪大眼睛问。书法家似乎有些 责怪我的孤陋寡闻,他说:您不知张北在搞新农村建设吗?现在农民都住进高楼 了。书法家在说这句话时还带着一点炫耀。我说那么农民以后就不种地了?书法 家说怎么不种地了,地还是要种的,只是农村更城镇化了,现代化了。我说以后 农民还养猪养羊养猫养狗养鸡吗?书法家似乎认为我提的问题很笨,竟然很欧式 地推开双手说,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 ④是的,上帝是无所不知的,上帝知道现实中全球化的乡村在渐渐地消 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