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8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 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 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 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一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 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 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 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 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 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硏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 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 源宝库増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 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 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 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砰叔群转 向了林业研 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 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 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 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 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 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 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 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 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 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 共同抵制。他对家 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 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 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军委托,特地到上海动 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疾病写出一整套 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 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曰战争前在南 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 积蓄充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 训出教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
例 12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 8 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 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 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 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一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 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 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 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 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 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 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 5 个,新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 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 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 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 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砰叔群转 向了林业研 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 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 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 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 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 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 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 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 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 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 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 共同抵制。他对家 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 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 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军委托,特地到上海动 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疾病写出一整套 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 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曰战争前在南 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 积蓄充作军用。1960 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 训出教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
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一一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 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 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 有《中国的髙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 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 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 述·邓叔群》)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试题考査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台探究的能力。试题就邓叔 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 解。要回答此题,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答案共 有四个要点: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是基于原文第二段的概括,这是邓叔群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也 是他科学报国的突出表现,所以应该放在最醒目的位置;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 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是对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③“为国计民生需 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④“为新中国 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则是对原文第五、六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这 些信息充分说明,邓叔群是一个爱国科学家。 例13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十年以后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住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 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 “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 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 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 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 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 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 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 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二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 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 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 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 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 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 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 述•邓叔群》)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台探究的能力。试题就邓叔 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 解。要回答此题,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答案共 有四个要点: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是基于原文第二段的概括,这是邓叔群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也 是他科学报国的突出表现,所以应该放在最醒目的位置;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 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是对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③“为国计民生需 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④“为新中国 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则是对原文第五、六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这 些信息充分说明,邓叔群是一个爱国科学家。 例 13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住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 10 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 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 “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 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 20 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 20 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 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 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 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 年后的 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 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 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 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 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 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 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 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 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 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 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 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 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 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 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 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 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 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 点加以探究。 【说明】试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吉米和鲍勃是连篇小说的主 要人物,他们“二十年以后”的约会,颇富戏剧性:他们两个人,一个人成了警 察,一个人成了通缉犯。正如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所揭示的那样,20年的时间 虽然“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垒非”,但“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于是,“情与法”的冲突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矛盾,友谊在接受拷问,理性在痛 苦煎熬。题干以假说的形式,分别对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做了二元对立的评价 意在启发考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点展开论述。 虽然题干引发的四个论点,其理由的充足性可能是不等值的,但都是有理可讲、 有话可说的。 持鲍勃值得同情说,可以做如下论述: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 不忘20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 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 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 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 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20 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 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 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 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 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 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 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 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 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 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 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 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 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 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 点加以探究。 【说明】试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吉米和鲍勃是连篇小说的主 要人物,他们“二十年以后”的约会,颇富戏剧性:他们两个人,一个人成了警 察,一个人成了通缉犯。正如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所揭示的那样,20 年的时间, 虽然“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垒非”,但“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于是,“情与法”的冲突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矛盾,友谊在接受拷问,理性在痛 苦煎熬。题干以假说的形式,分别对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做了二元对立的评价, 意在启发考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点展开论述。 虽然题干引发的四个论点,其理由的充足性可能是不等值的,但都是有理可讲、 有话可说的。 持鲍勃值得同情说,可以做如下论述: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 不忘 20 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