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 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 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而 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 “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 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 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 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 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 贝。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 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 不悖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 服。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 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 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而当代乡 规民约的建设,近十余年来虽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 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乡规民约的可 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 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在汲取乡规民约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精华,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和深刻把握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及其生成规律。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真正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
2019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 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 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而 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 “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 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 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 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 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 贝。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 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 不悖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 服。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 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 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而当代乡 规民约的建设,近十余年来虽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 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乡规民约的可 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 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在汲取乡规民约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精华,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和深刻把握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及其生成规律。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真正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
约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乡规民约对于当代乡村“良法善治”的独特功能与作 用,最终谱写出乡规民约创新转化应用的时代华章 (选自胡仁智《“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规民约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B.乡规民约承载着传统的“德礼法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 C.在当代,处理乡村细事的乡规民约,其目标的确立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规民约,需要尊重和把握其独特价值及生成规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法律文化价值的家督,重点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 B.文章第二段围绕立约宗旨,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确立等问 C.文章第三段阐明传统乡规民约的特点,指出当代乡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D.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发展中难以 避免的。 B.乡规民约立足本土,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它生命力强、得以世代沿袭的根本 原因。 C.只要加强实施保障,就能使乡规民约成为真正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D.发挥乡规民约的独特功能,需从乡村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乡规民约 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4年,在经历24小时的绝食抗议后,梅拉蒂·维森和伊莎贝尔·维森被警察 护送到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省长办公室里。当着姐妹俩的面,省长大人签下了 “巴厘岛在2018年实现‘零塑料袋’”的承诺。这一年,梅拉蒂13岁,伊莎贝 尔11岁 事后,维森姐妹曾在国际会议的一场演讲中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巴厘岛的居民 和游客一天制造出680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其中塑料袋的回收率小于5%。在备 受人们青睐的塑料制品面前,维森姐妺得到的承诺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但维森 姐妹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 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然省长的承诺并没有实现,但是她们在2012年发起的“告 别塑料袋”运动,起初看起来像过家家游戏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一场致力于抵制 塑料袋,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国际运动。 维森姐妹已经在全球不同地区领导组建了17支并肩作战的团队,其中包括今年 1月她们刚刚去过的上海。她们向台下上百名中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她们 的鼓励下,一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并成为“告别塑料袋” 团队在中国的第一个分支 “我们小孩子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25%,但我们才是100%的未来。”维森姐妹如 是说
约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乡规民约对于当代乡村“良法善治”的独特功能与作 用,最终谱写出乡规民约创新转化应用的时代华章。 (选自胡仁智《“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规民约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B.乡规民约承载着传统的“德礼法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 C.在当代,处理乡村细事的乡规民约,其目标的确立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规民约,需要尊重和把握其独特价值及生成规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法律文化价值的家督,重点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创造性转化的有效途 径。 B.文章第二段围绕立约宗旨,论证了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确立等问 题。 C.文章第三段阐明传统乡规民约的特点,指出当代乡规民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D.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发展中难以 避免的。 B.乡规民约立足本土,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它生命力强、得以世代沿袭的根本 原因。 C.只要加强实施保障,就能使乡规民约成为真正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D.发挥乡规民约的独特功能,需从乡村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乡规民约 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4 年,在经历 24 小时的绝食抗议后,梅拉蒂·维森和伊莎贝尔·维森被警察 护送到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省长办公室里。当着姐妹俩的面,省长大人签下了 “巴厘岛在 2018 年实现‘零塑料袋’”的承诺。这一年,梅拉蒂 13 岁,伊莎贝 尔 11 岁。 事后,维森姐妹曾在国际会议的一场演讲中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巴厘岛的居民 和游客一天制造出 680 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其中塑料袋的回收率小于 5%。在备 受人们青睐的塑料制品面前,维森姐妹得到的承诺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但维森 姐妹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 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然省长的承诺并没有实现,但是她们在 2012 年发起的“告 别塑料袋”运动,起初看起来像过家家游戏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一场致力于抵制 塑料袋,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国际运动。 维森姐妹已经在全球不同地区领导组建了 17 支并肩作战的团队,其中包括今年 1 月她们刚刚去过的上海。她们向台下上百名中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她们 的鼓励下,一支平均年龄不到 18 岁的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并成为“告别塑料袋” 团队在中国的第一个分支。 “我们小孩子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 25%,但我们才是 100%的未来。”维森姐妹如 是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 据初步估算,全球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0-1270万吨。这些陆源塑 料垃圾进λ海洋环境,极难降解。其中大型塑料垃圾会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慢慢 碎片化,成为微塑料。此外,粒径小于5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发胶、 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等中的塑料微粒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也因难以过滤而进入水 体,最终排入海洋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纺织纤维,有片状、线状或块状 等多种形态。近年来,微塑料在世界各地的海域被检出,海洋中已没有未被塑料 污染的净土。联合国环境署于2014年、2016年、2017年连续在联合国环境大会 上对海洋微塑料问题给予特别关注,2016至2017年,微塑料污染连续被列入环 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大科学问题 硏究表明,微塑料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造成物 理伤害,产生毒理学效应。由于海洋生物能从环境中富集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 微塑料还会带来复合化学污染。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随食物链传递,进 而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目前,虽然在野外环境中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 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也尚待证实,但其对海洋生物 和人类的潜在风险显而易见。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5日) 材料三 奥地利的一项研究称,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大小 从0.05到0.5毫米不等。其中最常见的为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这两者都是矿泉水瓶的主要材料。8位主动参与实验的人年龄在33至65 岁之间,彼此互不认识,生活区域也不同,但都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用过 塑料瓶装饮料,其中多数人食用过鱼或海产品,没有人是素食主义者。 近年来,研究者们相继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以及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 发现了微塑料。除了饮食之外,还有一种摄入途径可能是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 日常的呼吸。在生活中,以化纤为原料的衣物非常普遍,车里、家里、办公室里 铺的地毯大部分是化纤制品,摩擦时会释放出微纤维。因此,从呼吸途径摄入微 塑料更为直接,摄入量也非常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联合国环境署2016年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对于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影响的研 究尚且不足,但要注意微塑料表面会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可以作为病原体的载 体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0月2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维森姐妹的绝食抗议使巴厘省省长作出了该岛2018年实现“零塑料袋”的承 诺,但由于人们喜欢使用塑料制品,这一承诺并没有兑现。 B.经过几年的努力,那场由小孩子发起的“告别塑料袋”运动已经发展为以恢 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影响广泛的国际运动。 C.海洋微塑料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给海洋生物带来伤害,而随着食物链的传 递,也可能给人类的健康造成有害的影响。 D.奥地利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体内有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该实验的参 与者来自不同生活区域,其饮食都曾用塑料制品包装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 年 11 月 14 日) 材料二: 据初步估算,全球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 480-1270 万吨。这些陆源塑 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极难降解。其中大型塑料垃圾会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慢慢 碎片化,成为微塑料。此外,粒径小于 5 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发胶、 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等中的塑料微粒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也因难以过滤而进入水 体,最终排入海洋。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纺织纤维,有片状、线状或块状 等多种形态。近年来,微塑料在世界各地的海域被检出,海洋中已没有未被塑料 污染的净土。联合国环境署于 2014 年、2016 年、2017 年连续在联合国环境大会 上对海洋微塑料问题给予特别关注,2016 至 2017 年,微塑料污染连续被列入环 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大科学问题。 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造成物 理伤害,产生毒理学效应。由于海洋生物能从环境中富集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 微塑料还会带来复合化学污染。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随食物链传递,进 而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目前,虽然在野外环境中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 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也尚待证实,但其对海洋生物 和人类的潜在风险显而易见。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 年 9 月 15 日) 材料三: 奥地利的一项研究称,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多达 9 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大小 从 0.05 到 0.5 毫米不等。其中最常见的为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这两者都是矿泉水瓶的主要材料。8 位主动参与实验的人年龄在 33 至 65 岁之间,彼此互不认识,生活区域也不同,但都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用过 塑料瓶装饮料,其中多数人食用过鱼或海产品,没有人是素食主义者。 近年来,研究者们相继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以及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 发现了微塑料。除了饮食之外,还有一种摄入途径可能是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 日常的呼吸。在生活中,以化纤为原料的衣物非常普遍,车里、家里、办公室里 铺的地毯大部分是化纤制品,摩擦时会释放出微纤维。因此,从呼吸途径摄入微 塑料更为直接,摄入量也非常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联合国环境署 2016 年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对于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影响的研 究尚且不足,但要注意微塑料表面会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可以作为病原体的载 体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 年 10 月 28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维森姐妹的绝食抗议使巴厘省省长作出了该岛 2018 年实现“零塑料袋”的承 诺,但由于人们喜欢使用塑料制品,这一承诺并没有兑现。 B.经过几年的努力,那场由小孩子发起的“告别塑料袋”运动已经发展为以恢 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影响广泛的国际运动。 C.海洋微塑料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给海洋生物带来伤害,而随着食物链的传 递,也可能给人类的健康造成有害的影响。 D.奥地利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体内有多达 9 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该实验的参 与者来自不同生活区域,其饮食都曾用塑料制品包装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洋中的微塑料来自于陆地,其来源有两个,一是大型塑料垃圾的碎片, 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中的塑料微粒。 B.塑料制品和塑料垃圾数量庞大,回收利用率低,难以降解,这些问题造成微 塑料污染泛滥,使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C.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有饮食摄入和呼吸摄入两种;通过呼吸途径摄入微塑 料的量很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D.虽然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有害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它能从环境中富集有 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潜在危害值得警惕 6.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对于塑料污染治理问题,你从中看到了 哪些曙光?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阿婆黄鱼面 安谅 阿婆黄鱼面馆开在一条小马路上,与淮海中路挨得近。店堂只有20多平方米, 搁着一些方桌和凳子。平常生意还真不错,不仅店堂坐满了人,门口还常常排起 溜等待入座的队伍。 顾客盈门,应该是好事。可是阿婆的小外孙,英文名叫杰克,他觉得不划算,便 怂恿阿婆,不如改成茶餐厅或者时兴上海小吃,至少也增加点品种。起先,阿婆 耐心解释,她小时候在宁波老家就和她的老外婆学煨黄鱼,黄鱼面就是她的看家 活。后来外孙时不时重提,主意一会儿一个,阿婆也就笑而不答。 杰克在一家私企打工,业务正走下坡路,几乎无所事事。闲着也是闲着,他干脆 就在阿婆的面馆里鼓捣起几个新的面种 阿婆并不阻挠,任他“创新”。好几天,新面点少有人问津。一盘算,杰克感觉 亏大了—一来店者点的几乎都是黄鱼面。他在店门口怔了好久,注视着“阿婆黄 鱼面”这块招牌,感觉是店名影响了他推出的新面种。杰克撺掇着要阿婆把店名 改成“阿婆面馆”,阿婆一笑,拒绝了。改了就和天下的其他面馆都差不多了, 她说 天有不测风云,阿婆突发髙烧住院,不久就过世了。阿婆面馆的黄鱼面,没人能 够操持。无奈,杰克就聘了位上海老阿姨帮忙。老阿姨并不擅长做黄鱼面,但可 以摆弄出各色浇头面,倒也丰富,杰克也就顺势把阿婆黄鱼面馆去掉了“黄鱼 两字。起先还有些顾客上门,但来客渐稀,门口总是排着的长队不见了。一个月 下来,杰克不住地摇头,面馆已是入不敷出。 他把面馆改成了韩国料理。看到一部韩剧红火,便把炸鸡啤酒作为特色主菜隆重 推出。出乎意料,韩国料理运营两个多月之后,并没有起色。杰克有点泄气,找 了几个年轻玩伴出谋划策,这些玩伴,有的刚留学回来,一合计,共同出资支持 杰克把韩国料理改成西餐馆一一这儿是繁华的市中心,来来往往的国外游客很 多,这生意看来十拿九稳。西餐馆开张,确实热闹了一阵,杰克的同学、朋友 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都被发动过来助兴。两三个月的兴旺光景后,熟人消 费撑起的西餐馆渐渐门可罗雀。亏损越来越大,几个小伙伴儿扛不住了,纷纷提 出撤资。杰克拖着,熬了快半年,退了款,摘了牌,关了门,准备把店堂盘出去。 因为要价挺高,店堂很长一段时间出不了手,他便常在店门前的马路上百无聊赖 地闲逛
A.海洋中的微塑料来自于陆地,其来源有两个,一是大型塑料垃圾的碎片,一 是粒径小于 5 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中的塑料微粒。 B.塑料制品和塑料垃圾数量庞大,回收利用率低,难以降解,这些问题造成微 塑料污染泛滥,使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C.微塑料进入人体的途径有饮食摄入和呼吸摄入两种;通过呼吸途径摄入微塑 料的量很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D.虽然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有害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它能从环境中富集有 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潜在危害值得警惕。 6.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对于塑料污染治理问题,你从中看到了 哪些曙光?请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阿婆黄鱼面 安谅 阿婆黄鱼面馆开在一条小马路上,与淮海中路挨得近。店堂只有 20 多平方米, 搁着一些方桌和凳子。平常生意还真不错,不仅店堂坐满了人,门口还常常排起 一溜等待入座的队伍。 顾客盈门,应该是好事。可是阿婆的小外孙,英文名叫杰克,他觉得不划算,便 怂恿阿婆,不如改成茶餐厅或者时兴上海小吃,至少也增加点品种。起先,阿婆 耐心解释,她小时候在宁波老家就和她的老外婆学煨黄鱼,黄鱼面就是她的看家 活。后来外孙时不时重提,主意一会儿一个,阿婆也就笑而不答。 杰克在一家私企打工,业务正走下坡路,几乎无所事事。闲着也是闲着,他干脆 就在阿婆的面馆里鼓捣起几个新的面种。 阿婆并不阻挠,任他“创新”。好几天,新面点少有人问津。一盘算,杰克感觉 亏大了——来店者点的几乎都是黄鱼面。他在店门口怔了好久,注视着“阿婆黄 鱼面”这块招牌,感觉是店名影响了他推出的新面种。杰克撺掇着要阿婆把店名 改成“阿婆面馆”,阿婆一笑,拒绝了。改了就和天下的其他面馆都差不多了, 她说。 天有不测风云,阿婆突发高烧住院,不久就过世了。阿婆面馆的黄鱼面,没人能 够操持。无奈,杰克就聘了位上海老阿姨帮忙。老阿姨并不擅长做黄鱼面,但可 以摆弄出各色浇头面,倒也丰富,杰克也就顺势把阿婆黄鱼面馆去掉了“黄鱼” 两字。起先还有些顾客上门,但来客渐稀,门口总是排着的长队不见了。一个月 下来,杰克不住地摇头,面馆已是入不敷出。 他把面馆改成了韩国料理。看到一部韩剧红火,便把炸鸡啤酒作为特色主菜隆重 推出。出乎意料,韩国料理运营两个多月之后,并没有起色。杰克有点泄气,找 了几个年轻玩伴出谋划策,这些玩伴,有的刚留学回来,一合计,共同出资支持 杰克把韩国料理改成西餐馆——这儿是繁华的市中心,来来往往的国外游客很 多,这生意看来十拿九稳。西餐馆开张,确实热闹了一阵,杰克的同学、朋友, 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都被发动过来助兴。两三个月的兴旺光景后,熟人消 费撑起的西餐馆渐渐门可罗雀。亏损越来越大,几个小伙伴儿扛不住了,纷纷提 出撤资。杰克拖着,熬了快半年,退了款,摘了牌,关了门,准备把店堂盘出去。 因为要价挺高,店堂很长一段时间出不了手,他便常在店门前的马路上百无聊赖 地闲逛
这天,一对老年夫妇蹒跚走近,打听道:阿婆黄鱼面馆在哪里?老早经常来吃的 那家,咋就找不到了? 他吃了一惊,阿婆过世一段时间了,怎么还有人心心念念在找黄鱼面馆。老人家 讲,几年前来吃过,这些年身体不好,加上搬家了,一直没能来,但嘴边总咂摸 着阿婆黄鱼面的味道。当年的那碗汤啊,鲜得来:鱼肉啊,细腻得来,不会碎, 有嚼头。“老太婆讲,这辈子再能吃几次阿婆的黄鱼面,也算心满意足,也了却 伊对这条路的念想。” 杰克听罢,眼圈一红,忍住了。思忖之下,回答,过段时间来吧,现在正在店面 改造,过段时间,一定能吃到黄鱼面的。 有段时间见不到杰克。一个多月后,杰克回到店堂,还带回来一位老阿婆。他把 藏在店堂里的招牌上的“西餐馆”三个字全部铲掉,重新漆上五个大字一一阿婆 黄鱼面。大锅子买回来,汤头烧起来,蒸腾出一股有点熟悉的味道,惹得隔壁人 家探头探脑好几次… 张罗几天后,阿婆黄鱼面馆回来了。 杰克的同学、朋友被请过来尝鲜,他就问一句话:是不是原来的味道。店门口挂 出公告,三天内免费试吃阿婆黄鱼面,每天供应一百碗。试吃期间,宾客盈门。 之后,店堂和锅灶再也没有冷下来。食客吃完后纷纷啧嘴称赞,杰克听在耳朵里, 他觉得阿婆若还能在这个店堂里,大概会笑得满脸褶子 慕名者从不同地方赶来,店面显得狭小了。但杰克只经营一个面种,不想去拓宽 店堂、吃掉隔壁。原来,之前一个多月,杰克回祖籍宁波了,他找到擅长做黄鱼 面的老阿婆,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宁波老 阿婆呢,手把手教,直到他那双手,跟外婆一样,能把黄鱼面侍弄得地地道道 汤鲜面滑。 不少人找杰克谈加盟店的事情,都被谢绝了。有人说,杰克太小家子气,做不大 生意。 杰克像阿婆一样笑而不答,忙着张罗生意去了 (选自《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2017年9月15日期,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面馆顾客盈门的场面,与后文杰克不断“创新”却门可罗雀的 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B.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隔壁人家好几次探头探脑等细节,表现了人们 对阿婆黄鱼面的认可,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 C.“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具体表现杰 克转变的决心和行动,补充交代阿婆黄鱼面得以回归的原因。 D.小说围绕“阿婆黄鱼面”,叙述了杰克由不认可到践行阿婆经营理念、传承 传统手艺的故事,看似浅显却充满哲理,引人深思 8.小说中阿婆和杰克“笑而不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0(6分) 9.作者把故事的场景始终设定在阿婆黄鱼面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这天,一对老年夫妇蹒跚走近,打听道:阿婆黄鱼面馆在哪里?老早经常来吃的 那家,咋就找不到了? 他吃了一惊,阿婆过世一段时间了,怎么还有人心心念念在找黄鱼面馆。老人家 讲,几年前来吃过,这些年身体不好,加上搬家了,一直没能来,但嘴边总咂摸 着阿婆黄鱼面的味道。当年的那碗汤啊,鲜得来;鱼肉啊,细腻得来,不会碎, 有嚼头。“老太婆讲,这辈子再能吃几次阿婆的黄鱼面,也算心满意足,也了却 伊对这条路的念想。” 杰克听罢,眼圈一红,忍住了。思忖之下,回答,过段时间来吧,现在正在店面 改造,过段时间,一定能吃到黄鱼面的。 有段时间见不到杰克。一个多月后,杰克回到店堂,还带回来一位老阿婆。他把 藏在店堂里的招牌上的“西餐馆”三个字全部铲掉,重新漆上五个大字——阿婆 黄鱼面。大锅子买回来,汤头烧起来,蒸腾出一股有点熟悉的味道,惹得隔壁人 家探头探脑好几次…… 张罗几天后,阿婆黄鱼面馆回来了。 杰克的同学、朋友被请过来尝鲜,他就问一句话:是不是原来的味道。店门口挂 出公告,三天内免费试吃阿婆黄鱼面,每天供应一百碗。试吃期间,宾客盈门。 之后,店堂和锅灶再也没有冷下来。食客吃完后纷纷啧嘴称赞,杰克听在耳朵里, 他觉得阿婆若还能在这个店堂里,大概会笑得满脸褶子。 慕名者从不同地方赶来,店面显得狭小了。但杰克只经营一个面种,不想去拓宽 店堂、吃掉隔壁。原来,之前一个多月,杰克回祖籍宁波了,他找到擅长做黄鱼 面的老阿婆,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宁波老 阿婆呢,手把手教,直到他那双手,跟外婆一样,能把黄鱼面侍弄得地地道道, 汤鲜面滑。 不少人找杰克谈加盟店的事情,都被谢绝了。有人说,杰克太小家子气,做不大 生意。 杰克像阿婆一样笑而不答,忙着张罗生意去了。 (选自《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2017 年 9 月 15 日期,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描写面馆顾客盈门的场面,与后文杰克不断“创新”却门可罗雀的 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B.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隔壁人家好几次探头探脑等细节,表现了人们 对阿婆黄鱼面的认可,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 C.“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具体表现杰 克转变的决心和行动,补充交代阿婆黄鱼面得以回归的原因。 D.小说围绕“阿婆黄鱼面”,叙述了杰克由不认可到践行阿婆经营理念、传承 传统手艺的故事,看似浅显却充满哲理,引人深思。 8.小说中阿婆和杰克“笑而不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o(6 分) 9.作者把故事的场景始终设定在阿婆黄鱼面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