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惠州三调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晩年幽居山阴时。箨(tuo)龙: 竹笋的异名。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 出“幽居”。 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 远处细处动态。 C.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 似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全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颔联是近处静景”“颈联是远处动态”判断失误。】 15.(6分)【答:家居在湖山处,乡间小路横斜,槐柳成荫,居处静幽:鹭鸟 时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用动态反衬幽静:故交难觅,无人共赏共 谈,写出人事幽远。每答对1处得2分。】 揭阳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 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 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 祜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惠州三调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箨(tuò)龙: 竹笋的异名。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 出“幽居”。 B.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 远处细处动态。 C.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 似。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全诗是怎样体现“幽居初夏”之“幽”的?(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4.(3 分)*B.【“颔联是近处静景”“颈联是远处动态”判断失误。】 15.(6 分)【答:家居在湖山处,乡间小路横斜,槐柳成荫,居处静幽;鹭鸟 时时往下飞至水面,处处能听到蛙鸣,用动态反衬幽静;故交难觅,无人共赏共 谈,写出人事幽远。每答对 1 处得 2 分。】 揭阳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 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 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 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 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 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 即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15.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 (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 14C(“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错误。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衷来 不自由”。)(3分) 15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 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 的联想:(3分)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 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即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 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 (3分) 珠海市学业质量监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 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 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骞翮:展翅髙飞。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 转变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 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 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 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 逐步深入。 15、“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忱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 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 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 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 即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15.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 (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6 分) 答: 14C(“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错误。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衷来 不自由”。)(3 分) 15 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 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 的联想;(3 分)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 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即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 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 (3 分) 珠海市学业质量监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 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 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骞翮:展翅高飞。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此处喻自然运 转变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 欣悦。 B、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 远举。 C.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 明的对比。 D、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 逐步深入。 15、“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忱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 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14、【参考答案】D 【解析】D项是对诗歌全篇的理解,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1-4句为第 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第二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 “今我”;11-16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 慨。D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 15、【参考答案】 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 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 进而引发壮志末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 的忧虑。(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做简要分析,每点2分。诗句内容和分析各1分) 六校联盟第三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膩水染花腥。时鞦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 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名娃:西施。残霸:吴王夫差。 酸风:刺骨的寒风。时鞍双鸳响:相传吴王筑响廊,西施穿着木屐绕廊而行,发 出响声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三句从空间入笔,描绘天空辽阔浩渺之景:从时间着笔,感慨不 知何时青天坠落的长星幻化出灵岩山 B.“腻水染花腥”,写宫女的脂粉流入河水,使夹岸的花沾染了腥味。“腻 水”语出杜牧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C.吴王沉醉酒色,范蠡清醒身退,二者形成对比,隐含了对时政的讽喻 也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D.词人登临灵岩山,凭吊吴宫古迹。上片侧重对古迹的描写,下片转入对 古事的评论,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慨。 15.前人评论此词“上片写景虚以衬实,下片抒情悲而能壮”,请结合诗句加以 分析。(6分) 答案略 州综合测试(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九日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14、【参考答案】D 【解析】D 项是对诗歌全篇的理解,全诗明显分为三个层次,l-4 句为第 一层次,回忆过去;5-10 句为第二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 “今我”;1l-16 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 慨。D 项“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 15、【参考答案】 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 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 进而引发壮志末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 的忧虑。 (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做简要分析,每点 2 分。诗句内容和分析各 1 分) 六校联盟第三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 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名娃:西施。残霸:吴王夫差。 酸风:刺骨的寒风。时靸双鸳响:相传吴王筑响廊,西施穿着木屐绕廊而行,发 出响声。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上片前三句从空间入笔,描绘天空辽阔浩渺之景;从时间着笔,感慨不 知何时青天坠落的长星幻化出灵岩山。 B.“腻水染花腥”,写宫女的脂粉流入河水,使夹岸的花沾染了腥味。“腻 水”语出杜牧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C.吴王沉醉酒色,范蠡清醒身退,二者形成对比,隐含了对时政的讽喻, 也表达了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D.词人登临灵岩山,凭吊吴宫古迹。上片侧重对古迹的描写,下片转入对 古事的评论,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慨。 15.前人评论此词“上片写景虚以衬实,下片抒情悲而能壮”,请结合诗句加以 分析。(6分) 答案略 广州综合测试(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九日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注]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争似:怎似。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 《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鞬》”,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 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 发同 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 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 园 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 象 15.“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4.【分析鉴赏】(3分) C(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 田园。) 15.【鉴赏评价】(6分) “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 样直面困境 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共6分] 天河区综合测试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浄,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 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 快活自省。 【注]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1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分) 14.C(“在松林喝茶”“松林的风声”理解错,“汤响松风”是比喻手法,指 煮茶的沸腾声如风过松林) 15.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 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 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注]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争似:怎似。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 《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 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 发。 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 同。 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 园。 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 象。 15.“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14.【分析鉴赏】(3 分) C(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 田园。) 15.【鉴赏评价】(6 分) “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 一样直面困境。 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共 6 分] 天河区综合测试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 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 快活自省。 【注]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15.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 分) 14. C (“在松林喝茶”“松林的风声”理解错,“汤响松风”是比喻手法,指 煮茶的沸腾声如风过松林) 15. 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 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 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每点3分,其中分析2分,指出感情1分 【附译文几只凤凰在凤茶饼上团团飞舞。只恨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 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煎好的茶水 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 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佛山质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九重, 指 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东 风,春风 此处有暗指君王意。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 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1日巢痕”点明他作“终 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 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 情意温厚。 1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 江水侵门,淮南 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 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 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 老计”是“渐成” 的,而非早有的打算。 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 望能再回到朝廷
(每点 3 分,其中分析 2 分,指出感情 1 分) 【附译文 几只凤凰在凤茶饼上团团飞舞。只恨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 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煎好的茶水 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 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佛山质检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九重, 指 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东 风,春风, 此处有暗指君王意。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 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 1 日巢痕”点明他作“终 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 “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 情意温厚。 1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14. 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D。 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 江水侵门,淮南 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 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 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 老计”是“渐成” 的,而非早有的打算。 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 望能再回到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