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南阳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 “南山 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 从山间 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 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 15.(6分)两个字是“独”“空”。(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 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 趣而已。(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2分) (意合即可)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 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 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 味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南阳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 “南山 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 从山间 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 由 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14. 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 15. (6 分)两个字是“独”“空”。(2 分,每个 1 分)“独”,只身一人, 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 趣而已。(2 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2 分) (意合即可)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 思虑所扰。 B.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 憾。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 情怀。 D.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 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 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 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 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 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 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 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 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 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 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 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辞别山中宿 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 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 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 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 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 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 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 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 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期末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 的刻画
15.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 B 15. 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 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 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 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 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 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竹 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 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 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 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B 项,“辞别山中宿 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 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 B。 【15 题详解】 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 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 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 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 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 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 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 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期末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 的刻画
B.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 铺垫 C.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 的形象 D.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 调相似。 1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B(“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 酒寄情) 15.①依恋与不舍。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 人的依恋与不舍。②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色苍苍, 辽阔无边,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每点3分,其他答 案酌情给分) 信阳高中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 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15.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6分) 14.BB项,“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 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B 15.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 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 谐 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 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 ④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河南省八市学评第二次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B.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 铺垫。 C.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 的形象。 D.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 调相似。 1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14. B(“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 酒寄情) 15.①依恋与不舍。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 人的依恋与不舍。②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色苍苍, 辽阔无边,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每点 3 分,其他答 案酌情给分) 信阳高中期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 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15.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6 分) 14. B B 项,“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 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 B。 15. 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 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 谐。 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 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 ④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河南省八市学评第二次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的浓重 和秋夜的沉寂。 B.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所有,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 心情的绝妙写照。 C.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 测之辞。 D.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原因:由于卧病, 而使心愿落空 15.请赏析本诗领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 【答案】14.B 15.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 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表达了心情的孤寂。 ②“砧杵夜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③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 愁怀。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査,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 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 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 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 所有”赏析不当。“空城”并不是说“城中空无所有”,而是寂静之意。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 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领联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第一句“星河秋一雁”,写了“星河”“ 雁”“秋”三种意象,意境幽深,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这种寂寥、孤独又清 冷的意境表达孤寂的心情。第二句“砧杵夜千家”,夜深人静之时,听千家捣衣 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第一句写秋色,第二句写秋声,这一联借秋声秋色以 渲染愁怀。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 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 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 出其表达的情感。 开封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田家苦章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歌肩听说田家苦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的浓重 和秋夜的沉寂。 B. 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所有,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 心情的绝妙写照。 C. 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 测之辞。 D. 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原因:由于卧病, 而使心愿落空。 15. 请赏析本诗领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B 15. 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 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表达了心情的孤寂。 ②“砧杵夜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③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 愁怀。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 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 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 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 项,“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 所有”赏析不当。“空城”并不是说“城中空无所有”,而是寂静之意。故选 B 项。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 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领联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第一句“星河秋一雁”,写了“星河”“一 雁”“秋”三种意象,意境幽深,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这种寂寥、孤独又清 冷的意境表达孤寂的心情。第二句“砧杵夜千家”,夜深人静之时,听千家捣衣 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第一句写秋色,第二句写秋声,这一联借秋声秋色以 渲染愁怀。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 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 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 出其表达的情感。 开封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田家苦 章 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歌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①灼火钻乌龟:古代占卜之法。②奠酒乞杯珓:古代占卜之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农夫向问路的商人陈诉田家之苦写起,结尾指出农商苦乐不同,首尾 圆合。 B.用乌龟占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的无奈 无助 C.诗歌通过对农商苦乐的深层对比,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 实 D.诗人以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田家心声,有很强的感 染力 15.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3分)C 15.(6分)第一问:①麦子丰收,田家遭受贱价之苦;②天灾水旱,田家只能 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反映出无论丰歉,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 命运的现实。(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洛阳第一次统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曰落玄裱哭,旧国藉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千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9②竹叶在这里指竹 叶青酒。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 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 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 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 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 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①。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② ;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①灼火钻乌龟:古代占卜之法。②奠酒乞杯珓:古代占卜之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从农夫向问路的商人陈诉田家之苦写起,结尾指出农商苦乐不同,首尾 圆合。 B.用乌龟占卜,用酒祭奠神明,祈求庇佑,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的无奈 无助 C.诗歌通过对农商苦乐的深层对比,反映了商人压低粮食价格、盘剥农民的现 实。 D.诗人以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语言道出田家心声,有很强的感 染力 15.诗歌从哪些方面揭示田家之苦?这种揭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14.(3 分)C 15.(6 分)第一问:①麦子丰收,田家遭受贱价之苦;②天灾水旱,田家只能 祈求神明保护的忧愁之苦。(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田家的深切同情,反映出无论丰歉,田家都逃脱不了凄苦 命运的现实。(2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洛阳第一次统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九日①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曰落玄裱哭,旧国藉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千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此诗是大历二年(767 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 9②竹叶在这里指竹 叶青酒。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 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 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 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 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 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