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瑜伽哲学简介 瑜伽是印度传统六大哲学流派之一。究竟什么是瑜伽哲学? 在印度哲学史传统上,凡承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婆罗门教哲学都被称为正 统派哲学,凡否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哲学流派被称为异端派。前者因为共有六派, 即:弥曼差、吠檀多、数论、瑜伽、胜论、正理论,所以又被称为“六派哲学”, 兴起于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约在元前4世纪。实际上六派哲学的形成也是有一个 较长的历史过程的。六派哲学同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其宗教派系和思想 渊源都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系:弥曼差和吠檀多:数论与瑜伽:胜 论与正理论。三系的区分是以其教义理论的性质来加以划分的,如果从其理论的 起源来看的话,又可以将六派分为两大系统。即分为吠檀多系和弥曼差系。从吠 檀多系来讲,这一系是以奥义书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来源,吠檀多派为本系的主干, 数论与瑜伽则属于末枝。吠檀多派不但以奥义书作为思想理论的来源,数论与瑜 伽最初也是起源于奥义书的。弥曼差系则是由梵书发展而来,以祭式学为主:弥 曼差派是本系的主干,胜论与正理论则是本系的末枝。 瑜伽不是宗教,瑜伽也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的方法,用来追求个人的宗教或非宗教目标,是一种在这个不平静的世界里寻求 内心安宁的方式。我们简要介绍瑜伽哲学。 第一节瑜伽加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 一、无常、无明和苦 无常(Anica)、无明(Avidya)和苦(Duhkha)这三个观念形成了所有 东方哲学思想的基础,并且渗透到了相应的修行中。各种印度哲学的共同目标 是:把自我与宇宙的永恒联合,把自身有限的肉体生命投入到永恒的真实体
第三章 瑜伽哲学简介 瑜伽是印度传统六大哲学流派之一。究竟什么是瑜伽哲学? 在印度哲学史传统上,凡承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婆罗门教哲学都被称为正 统派哲学,凡否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哲学流派被称为异端派。前者因为共有六派, 即:弥曼差、吠檀多、数论、瑜伽、胜论、正理论,所以又被称为“六派哲学”, 兴起于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约在元前 4 世纪。实际上六派哲学的形成也是有一个 较长的历史过程的。六派哲学同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其宗教派系和思想 渊源都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系:弥曼差和吠檀多;数论与瑜伽;胜 论与正理论。三系的区分是以其教义理论的性质来加以划分的,如果从其理论的 起源来看的话,又可以将六派分为两大系统。即分为吠檀多系和弥曼差系。从吠 檀多系来讲,这一系是以奥义书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来源,吠檀多派为本系的主干, 数论与瑜伽则属于末枝。吠檀多派不但以奥义书作为思想理论的来源,数论与瑜 伽最初也是起源于奥义书的。弥曼差系则是由梵书发展而来,以祭式学为主;弥 曼差派是本系的主干,胜论与正理论则是本系的末枝。 瑜伽不是宗教,瑜伽也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的方法,用来追求个人的宗教或非宗教目标,是一种在这个不平静的世界里寻求 内心安宁的方式。我们简要介绍瑜伽哲学。 第一节 瑜伽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 一、无常、无明和苦 无常(Anica)、无明(Avidya)和苦(Duhkha)这三个观念形成了所有 东方哲学思想的基础,并且渗透到了相应的修行中。各种印度哲学的共同目标 是:把自我与宇宙的永恒联合,把自身有限的肉体生命投入到永恒的真实体
进而超越束缚,超越时间,超越痛苦,进而达到类似中国哲学追求的天人合一 的境界。 1.无常。如果仔细观察客观世界,会发现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从时间上 看,一天中有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和深夜的变化,一年中有春、夏、秋、 冬季节的变化,而历史上国家更是历经改朝换代、风云变幻,所谓“三十年河 东,三年河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格局。 在时间的作用下,外界环境中始终在不断变化之中。花开花谢,潮起潮落, 大海可以变为高山,高山也可能会深入海底。时间会改变一切。 而人的一生,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单细胞开始,逐渐发育成一个胚胎。 母亲10月怀胎,婴儿诞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生老病 死是人生的基本过程,秦始皇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没有人的肉体可 以可以永远年轻。 实际上,每时每刻,呼吸的吸进呼出,食物的吸收和排泄,人体的组织、 细胞都在新陈代谢之中。120天后,人体的血细胞会全部更新。人的爱好、兴 趣、计划等,都会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念头,更是不停地变化着。 在时间的作用下,穷人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功成名就。而达官富豪,也可 能沦为阶下囚。地位,财富,声望,不是一成不变的。 “变化”是大自然的驱动力,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远保持不变。千年文 物,终会毁灭。这种“不停地变化”,就是“无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无常和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的容 貌,财富,爱人,可能会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我们不愿、害怕失去己经拥有的 美好事物。另一方面,我们的坏运气,平庸和挫折,包括疾病、贫穷等,有机 会时来运转,有走出低谷、再次成功的机会。 “无常”对生命的启示是:生命是短暂的,一切都不是定数,富贵穷通是 会变化的。我们要居安思危,珍惜拥有,把握当下。同时,我们要满怀信心和 希望,积极努力,拥抱美好的未来。 2无明。生死问题不仅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问题。我们因 何有生?为何会死?在生之前,在死之后,我们是以其它形式存在呢,还是根
进而超越束缚,超越时间,超越痛苦,进而达到类似中国哲学追求的天人合一 的境界。 1.无常。如果仔细观察客观世界,会发现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从时间上 看,一天中有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和深夜的变化,一年中有春、夏、秋、 冬季节的变化,而历史上国家更是历经改朝换代、风云变幻,所谓“三十年河 东,三年河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格局。 在时间的作用下,外界环境中始终在不断变化之中。花开花谢,潮起潮落, 大海可以变为高山,高山也可能会深入海底。时间会改变一切。 而人的一生,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单细胞开始,逐渐发育成一个胚胎。 母亲 10 月怀胎,婴儿诞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生老病 死是人生的基本过程,秦始皇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没有人的肉体可 以可以永远年轻。 实际上,每时每刻,呼吸的吸进呼出,食物的吸收和排泄,人体的组织、 细胞都在新陈代谢之中。 120 天后,人体的血细胞会全部更新。人的爱好、兴 趣、计划等,都会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念头,更是不停地变化着。 在时间的作用下,穷人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功成名就。而达官富豪,也可 能沦为阶下囚。地位,财富,声望,不是一成不变的。 “变化”是大自然的驱动力,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远保持不变。千年文 物,终会毁灭。这种“不停地变化”,就是“无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无常和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的容 貌,财富,爱人,可能会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我们不愿、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 美好事物。另一方面,我们的坏运气,平庸和挫折,包括疾病、贫穷等,有机 会时来运转,有走出低谷、再次成功的机会。 “无常”对生命的启示是:生命是短暂的,一切都不是定数,富贵穷通是 会变化的。我们要居安思危,珍惜拥有,把握当下。同时,我们要满怀信心和 希望,积极努力,拥抱美好的未来。 2.无明。生死问题不仅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问题。我们因 何有生?为何会死?在生之前,在死之后,我们是以其它形式存在呢,还是根
本不存在?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才会追問的,一般人类都 贪生怕死,在人们内心的深处,都或多或少地关系这个生死问题。 为何我们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瑜伽哲学认为这是因为生命与轮回的动力, 即來自众生的意念与欲望所展现的行为,这些行动和欲望所造成的一切影响, 不论是肉眼可见或不可见,就叫做业(karma)。众生的欲望大多是盲目的、自私 的。以盲目的、贪婪的欲望指导行动,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折手段,因此造成了 许多痛苦,这种盲目的、无止境的、身不由己的欲望,就是无明(avidya),就是 愚昧,与光明和智慧相对立。无明就是原始生命的盲目冲动,也是导致痛苦的 根本原因。 瑜伽哲学相信,每個生命的灵魂一一自我(Atman),来自於梵(brahman), 梵是宇宙的本体。因此所謂“解脫”(moksa),就是明白了宇宙的本体,自我能 回到生命的本体,达到梵我合一。 3.苦。由于无明的驱动,我们的意识始终处于无法止息和永不满足的状态, 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桶,满足一个后,很快就会产生下一个。金钱,地位, 名誉,面子等等,我们似乎从来不满足现有的东西,总想要最好的,“青草总 是栏杆那边的比较绿”。我们总会和别人比较,对别人的成就、美貌、幸运眼 红,而且身不由己,这就是苦(Duhkha)。 此外面还有来自疾病的苦,以及自然灾害、战争等个人不可控制的灾难。 所以,瑜伽的修行,第一条是制戒就是要学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对原 始冲动有所节制,遵守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的行为规范,以 此控制苦的根源。 第二节万物的品质 品质(Gunas)。瑜伽哲学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3种内在的品性或 特质,它们是: 1.Sattva-一萨埵(纯质,善良型),指光明、生机、真实、善良、美好、贤能 等品性
本不存在?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才会追問的,一般人类都 贪生怕死,在人们內心的深处,都或多或少地关系这个生死问题。 为何我们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瑜伽哲学认为这是因为生命与轮回的动力, 即來自众生的意念与欲望所展现的行为,这些行动和欲望所造成的一切影响, 不论是肉眼可见或不可见,就叫做业(karma)。众生的欲望大多是盲目的、自私 的。以盲目的、贪婪的欲望指导行动,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折手段,因此造成了 许多痛苦,这种盲目的、无止境的、身不由己的欲望,就是无明(avidya),就是 愚昧,与光明和智慧相对立。无明就是原始生命的盲目冲动,也是导致痛苦的 根本原因。 瑜伽哲学相信,每個生命的灵魂--自我(Atman),来自於梵(brahman), 梵是宇宙的本体。因此所謂“解脫”(moksa),就是明白了宇宙的本体,自我能 回到生命的本体,达到梵我合一。 3. 苦。由于无明的驱动,我们的意识始终处于无法止息和永不满足的状态, 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桶,满足一个后,很快就会产生下一个。金钱,地位, 名誉,面子等等,我们似乎从来不满足现有的东西,总想要最好的,“青草总 是栏杆那边的比较绿”。我们总会和别人比较,对别人的成就、美貌、幸运眼 红,而且身不由己,这就是苦(Duhkha)。 此外面还有来自疾病的苦,以及自然灾害、战争等个人不可控制的灾难。 所以,瑜伽的修行,第一条是制戒就是要学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对原 始冲动有所节制,遵守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的行为规范,以 此控制苦的根源。 第二节 万物的品质 品质(Gunas)。瑜伽哲学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 3 种内在的品性或 特质,它们是: 1.Sattva—萨埵(纯质,善良型),指光明、生机、真实、善良、美好、贤能 等品性
2.Tamas--塔玛(翳质,愚昧型),指黑暗、沉重、僵化、迟钝、无知等品 性。 3.Rajas一瑞嘉(激质,激进型),指激动、兴奋、活跃、有吸引力等品质。 所有的现象都是这3种能量品性的显现,不仅是有形状的物质,而且还包 括肉眼看不见的能量。瑜伽哲学认为,思想和情绪也是有能量的。这3种品质 相互交错,互相影响,构成了原始的DNA,世界犹如这3种不同颜色的毛线 编织而成。 纯质/Sattva:通往平静和本质之路 Sattva的品性是和谐,可爱,平静,专心,明亮,变现为白色或淡黄色。 它净化了身体和意念。Sattva理念产生了瑜伽的健康饮食观念,倡导多应用悦 性食物,使人们通过平衡身心和饮食获得健康。 翳质/Tamas:通往黑暗和惰性之路 Tamas的品性是黑暗的,非常的迟钝,充满幻想和无知。它被懒惰、嗜睡 和漠不关心所束缚。从生理上讲,翳质品性会造成毒素和垃圾堆积,从而引起 负面情绪和思维。 激质/Rajas:通往行动和兴奋之路 Rajas的品性是丰富多彩的,感动的,兴奋的和激进的。Rajas品性在以事 业利益为目标的驱动下产生了束缚。 Rajas的品性介于Tamas和Sattva之间,它是改变、创新的根源。瑜伽行 者要智慧地使用Rajas的能量,要能够控制它。Rajas能带来行动的力量和激情, 但是也容易因失去自制而兴奋过头。比如在瑜伽的实践中,我们要充满活力和 激情来练习瑜伽,逐渐通往祥和平静的状态(Sattva),但如果过分练习或兴 奋过度,就会导致尽力疲惫、迟钝甚至伤害(Tamas)。 大部分的瑜伽行者会首先达到Sattvic的境界,他们专注于: 1)实践瑜伽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仁慈。 2)镇定和稳定意识。 3)净化身体
2.Tamas--塔玛(翳质,愚昧型),指黑暗、沉重、僵化、迟钝、无知等品 性。 3.Rajas--瑞嘉(激质,激进型),指激动、兴奋、活跃、有吸引力等品质。 所有的现象都是这 3 种能量品性的显现,不仅是有形状的物质,而且还包 括肉眼看不见的能量。瑜伽哲学认为,思想和情绪也是有能量的。这 3 种品质 相互交错,互相影响,构成了原始的 DNA,世界犹如这 3 种不同颜色的毛线 编织而成。 纯质/ Sattva:通往平静和本质之路 Sattva 的品性是和谐,可爱,平静,专心,明亮,变现为白色或淡黄色。 它净化了身体和意念。Sattva 理念产生了瑜伽的健康饮食观念,倡导多应用悦 性食物,使人们通过平衡身心和饮食获得健康。 翳质/Tamas:通往黑暗和惰性之路 Tamas 的品性是黑暗的,非常的迟钝,充满幻想和无知。它被懒惰、嗜睡 和漠不关心所束缚。从生理上讲,翳质品性会造成毒素和垃圾堆积,从而引起 负面情绪和思维。 激质/Rajas:通往行动和兴奋之路 Rajas 的品性是丰富多彩的,感动的,兴奋的和激进的。Rajas 品性在以事 业利益为目标的驱动下产生了束缚。 Rajas 的品性介于 Tamas 和 Sattva 之间,它是改变、创新的根源。瑜伽行 者要智慧地使用Rajas的能量,要能够控制它。Rajas能带来行动的力量和激情, 但是也容易因失去自制而兴奋过头。比如在瑜伽的实践中,我们要充满活力和 激情来练习瑜伽,逐渐通往祥和平静的状态(Sattva),但如果过分练习或兴 奋过度,就会导致尽力疲惫、迟钝甚至伤害(Tamas)。 大部分的瑜伽行者会首先达到 Sattvic 的境界,他们专注于: 1)实践瑜伽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仁慈。 2)镇定和稳定意识。 3)净化身体
Sattvic的状态是瑜伽修行的重要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但不是最终的 目标。瑜伽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所有的Gunas,超越所有的对立,达到一元的 无碍状态。 一般的瑜伽行者都在朝着Sattvic的平衡而努力。瑜伽行者要不断地投入精 力和体力,是自己稳固在Sattva之中,但不要迷失自己--最终的目标是超越所 有的痛苦。 印度有一个美丽的谚语 如果你有一千次的生命, 可以用来修炼, 去完成你的精神之旅, 但你也不要浪费一步。 第三节人生的基本目标和四个阶段 印度某些哲学流派,是否定自我、否定世界,进而主张通过苦行、摒弃世 间欲望,把世俗生活看成一种枷锁,把身体看是做不洁净的,认为人生的真谛 就是追求全然的解脱。瑜伽哲学并不建议自我否定和纯粹苦行的人生,而是致 力于追求平衡和圆满的生活,既要关注身体,又要追求灵性的解脱。 在瑜伽哲学观中,身体是庙宇,是殿堂,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所以,一定 要把身体这座庙宇打扫干净。吠陀经中的人生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一生 中达到四个主要目标: l.美德(Dharma) 不断培养人性的真、善、美的品德,依照宇宙法则来生活。 Dharma就像中国道家讲的“道”,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一 样,是人性中的真实召唤。由于人类容易受到无明的影响,产生无尽的欲望和 负面情绪,Dharma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准则,以此来维持世俗事务的正常 运转和个人的善良品性。Dharma特别强调生命的圣洁,以及尊重他人的财产。 2.财产(Artha)
Sattvic 的状态是瑜伽修行的重要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但不是最终的 目标。瑜伽的最终目标是:超越所有的 Gunas,超越所有的对立,达到一元的 无碍状态。 一般的瑜伽行者都在朝着 Sattvic 的平衡而努力。瑜伽行者要不断地投入精 力和体力,是自己稳固在 Sattva 之中,但不要迷失自己----最终的目标是超越所 有的痛苦。 印度有一个美丽的谚语---- 如果你有一千次的生命, 可以用来修炼, 去完成你的精神之旅, 但你也不要浪费一步。 第三节 人生的基本目标和四个阶段 印度某些哲学流派,是否定自我、否定世界,进而主张通过苦行、摒弃世 间欲望,把世俗生活看成一种枷锁,把身体看是做不洁净的,认为人生的真谛 就是追求全然的解脱。瑜伽哲学并不建议自我否定和纯粹苦行的人生,而是致 力于追求平衡和圆满的生活,既要关注身体,又要追求灵性的解脱。 在瑜伽哲学观中,身体是庙宇,是殿堂,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所以,一定 要把身体这座庙宇打扫干净。吠陀经中的人生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一生 中达到四个主要目标: 1. 美德(Dharma) 不断培养人性的真、善、美的品德,依照宇宙法则来生活。 Dharma 就像中国道家讲的“道”,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一 样,是人性中的真实召唤。由于人类容易受到无明的影响,产生无尽的欲望和 负面情绪,Dharma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准则,以此来维持世俗事务的正常 运转和个人的善良品性。Dharma 特别强调生命的圣洁,以及尊重他人的财产。 2.财产(Ar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