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朱立元 【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 科,在中国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18世纪的时候才产生, 它产生的时候是在哲学里面发展起来的,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方面。 哲学( philosophy)这个词就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美学既然是哲学 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不会像名字那样美的,而是有理论上 的抽象性。当然和纯哲学相比因为他和艺术等人类审美行为相结合, 会表现出不太一样的形态,但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美学作为 一个学科,它本身的历史不是很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Aesthetics这个词是鲍姆加登发明的。从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 伽登1750年创立这门学问到现在只有250多年,而美学在中国形成 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一些,仅仅只有一个世纪。因为这门学问传到 中国,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 将名称定为“美学”,后来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学科,需要一个过程。 美学学科很年轻,但就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有悠 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孔子孟 子,道家有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中国 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美学 理论不只是美学诞生这200多年的东西,是整个的历史的积累。今天
1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朱立元 【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 科,在中国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 18 世纪的时候才产生, 它产生的时候是在哲学里面发展起来的,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方面。 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就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美学既然是哲学 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不会像名字那样美的,而是有理论上 的抽象性。当然和纯哲学相比,因为他和艺术等人类审美行为相结合, 会表现出不太一样的形态,但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美学作为 一个学科,它本身的历史不是很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Aesthetics 这个词是鲍姆加登发明的。从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 伽登 1750 年创立这门学问到现在只有 250 多年,而美学在中国形成 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一些,仅仅只有一个世纪。因为这门学问传到 中国,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 将名称定为“美学”,后来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学科,需要一个过程。 美学学科很年轻,但就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有悠 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孔子孟 子,道家有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中国 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美学 理论不只是美学诞生这 200 多年的东西,是整个的历史的积累。今天
想讲的问题是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误解了,也有的理 解的不准确。我们不准备直接给美学下定义,而是准备结合历史上的 一些情况来谈,因为到现在为止学界对美学究竟是怎么样一门学科意 见并不统一。一种定义往往很难获得共识和认可。这跟美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产生时间短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美学这门课,很多人都有 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比如说误以为美学是研究美国的学科,当然现 在像这样的误解不大有了。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自然科学的 界限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而美学的界限相对来说不那么明确。物理 化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清楚,而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还不是很 清楚。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研究什么对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种 说法,所以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提 出我们对美学的看法以前,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的种种看法。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因为按 照我们的翻译,“美学”当然是研究“美”的。这种看法在历史上是 很早的,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中表达了对美的看法, 举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器物、美女等,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美的事 物并不等于美本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
2 想讲的问题是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误解了,也有的理 解的不准确。我们不准备直接给美学下定义,而是准备结合历史上的 一些情况来谈,因为到现在为止学界对美学究竟是怎么样一门学科意 见并不统一。一种定义往往很难获得共识和认可。这跟美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产生时间短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美学这门课,很多人都有 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比如说误以为美学是研究美国的学科,当然现 在像这样的误解不大有了。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自然科学的 界限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而美学的界限相对来说不那么明确。物理 化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清楚,而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还不是很 清楚。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研究什么对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种 说法,所以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提 出我们对美学的看法以前,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的种种看法。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因为按 照我们的翻译,“美学”当然是研究“美”的。这种看法在历史上是 很早的,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中表达了对美的看法, 举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器物、美女等,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美的事 物并不等于美本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
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他认为存在着这样 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这个 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从柏拉图开始,研 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按我们今天的理 解,就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中国长期以来美 学仍然在这个层次上进行。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 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内容,称为《美学 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第一卷已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 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他的 美学》在英文版里面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philosophy of fine art),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100多年时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 把这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 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 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 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有所不同,前面是偏重于人以外的客观方面 的,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 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 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
3 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他认为存在着这样 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这个 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从柏拉图开始,研 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按我们今天的理 解,就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中国长期以来美 学仍然在这个层次上进行。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 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内容,称为《美学 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第一卷已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 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他的 《美学》在英文版里面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 100 多年时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 把这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 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 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 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有所不同,前面是偏重于人以外的客观方面 的,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 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 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
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 客观的美不存在。到了20世纪,大家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美的本质是不可能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家,认为美 的形而上学都是伪命题,美的本质问题无法证实。一个命题要么证实, 要么证伪。后期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用法即意义”,那么, 美也是这样。“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对象内容很不 样,如指美女的美,衣服的美,两者就很不一样。又如听贝多芬的 音乐,沉浸在音乐中,感到动听、美,得到美的享受。这跟上面的用 到美的内容语境都很不一样。又如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演得 好、成功,很美,这种情况下,都是用“美”来赞叹,内容不同,又 怎么可以用一个美的定义来概括呢?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 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材把审美经验作为 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学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 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就成了对美感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 理结构的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美感是怎么产生的”,“审美经 验是怎样发生的”?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十九世纪德国的 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 究美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 进行了一些实验,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 毕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弗洛伊德发 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他对蒙
4 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 客观的美不存在。到了 20 世纪,大家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美的本质是不可能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家,认为美 的形而上学都是伪命题,美的本质问题无法证实。一个命题要么证实, 要么证伪。后期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用法即意义”,那么, 美也是这样。“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对象内容很不 一样,如指美女的美,衣服的美,两者就很不一样。又如听贝多芬的 音乐,沉浸在音乐中,感到动听、美,得到美的享受。这跟上面的用 到美的内容语境都很不一样。又如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演得 好、成功,很美,这种情况下,都是用“美”来赞叹,内容不同,又 怎么可以用一个美的定义来概括呢?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 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材把审美经验作为 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学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 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就成了对美感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 理结构的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美感是怎么产生的”,“审美经 验是怎样发生的”?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十九世纪德国的 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 究美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 进行了一些实验,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 毕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弗洛伊德发 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他对蒙
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 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 容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和改造,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 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他提出了原型,集体无意识的,自早期人类 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这 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家们又用了其它的方 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美感。 第五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一种关系。认为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 究,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 点重点放在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这种观点重 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 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 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孔阳先生也是持这 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研究人对 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 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 面,各个层次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 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 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 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了。创 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鉴赏者也
5 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 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 容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和改造,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 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他提出了原型,集体无意识的,自早期人类 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这 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家们又用了其它的方 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美感。 第五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一种关系。认为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 究,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 点重点放在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这种观点重 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 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 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孔阳先生也是持这一 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研究人对 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 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 面,各个层次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 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 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 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了。创 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鉴赏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