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语文试氩 班级 学号 姓名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正确填写在第Ⅰ、第Ⅱ卷规定的 地方。 选出第Ⅰ卷各题的答案后,必须将其准确填写在第Ⅱ卷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音、形、义全部准确无误的一组是: A.沉淀(ding)干瘪(bi)纤绳(qian)勒(li)进 B屏(ping)息霉菌jun)发酵(jio)油腻(ni) C.眷(juin)属蔬(shu菜绯(fei)红迷惘(wang) D稠(chou)密憩(xi)息拥(yong)抱沼(zho)泽 2、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自诩栩栩如生针灸脍灸人口 B.班驳略见一班狭隘精益求精 C.幽辟避重就轻廖廓啼声哀切 D.渲染宣泄情绪粘贴信手拈来 3、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层层的叶子中间,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地开着的,有地打着朵 儿的。 A.羞涩袅娜零星 B.袅娜羞涩零星 C.零星袅娜羞涩 D零星羞涩袅娜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些,好像层 山后退了些。 B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B我摇着轮椅进入园子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D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 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语 文 试 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正确填写在第Ⅰ、第Ⅱ卷规定的 地方。 选出第Ⅰ卷各题的答案后,必须将其准确填写在第Ⅱ卷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2 分) 一、选择题:(48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音、形、义全部准确无误的一组是: A.沉淀(dìng) 干瘪(biě) 纤绳(qiān) 勒(lēi)进 B.屏(píng)息 霉菌(jūn) 发酵(jiào) 油腻(nì) C.眷(juàn)属 蔬(shū)菜 绯(fēi)红 迷惘(wǎng) D.稠(chóu)密 憩(xī)息 拥(yōng)抱 沼(zhǎo)泽 2、 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自诩 栩栩如生 针灸 脍灸人口 B. 班驳 略见一班 狭隘 精益求精 C. 幽辟 避重就轻 廖廓 啼声哀切 D. 渲染 宣泄情绪 粘贴 信手拈来 3、 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层层的叶子中间,__地点缀着些白花,有__地开着的,有__地打着朵 儿的。 A.羞涩 袅娜 零星 B.袅娜 羞涩 零星 C.零星 袅娜 羞涩 D.零星 羞涩 袅娜 4、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些,好像层 山后退了些。 B.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C.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 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 B.我摇着轮椅进入园子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D.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 ....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 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B.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 轮印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 D.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7、下列古代文学常识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出自这本书。 C、《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是西汉刘向编撰的。 D、《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8、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 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 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 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9、与下列文字,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 强者,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得多,收获得少。 B、虽然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但是收获也多。 C、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收获太少 D、让在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也收获最多。 10、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B、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谁有恩惠像这个国君呀,可以不为他效死吗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的国家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算计别人,这是不仁道的。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然后求谋臣与爪牙之士 B、丈夫二十不取 C、行李之往来
B. 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 轮印。 C.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 D. 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7、下列古代文学常识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出自这本书。 C、《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是西汉刘向编撰的。 D、《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8、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 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 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 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9、与下列文字,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 强者,--------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得多,收获得少。 B、虽然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但是收获也多。 C、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收获太少。 D、让在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也收获最多。 10、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B、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谁有恩惠像这个国君呀,可以不为他效死吗? C、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的国家。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算计别人,这是不仁道的。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 然后求谋臣与爪牙..之士 B、 丈夫..二十不取 C、 行李..之往来
D、越国亦节矣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 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言于上,上拜以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 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 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亡者。”上曰 “若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关中,无 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②王必欲长王关中 A、①(d)②(wong)B、①(duo)②(wing) C、①(du6)②(wong)D、①(d)②(wdng) 13、与“不及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闻信亡 B、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选出与“上不我用”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B、上未之奇也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十年不收于国 15、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是 A、韩信,国士无双 B、信为治粟都尉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D、信数与何语,何奇之 16、选出对萧何评价有误的一项: A、慧眼识英雄B求贤若渴C因小失大D雄才大略 、现代文阅读 (一)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12分)
D、越国..亦节矣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2~16 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 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言于上,上拜以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 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 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亡者。”上曰: “若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关中,无 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②王必欲长王.关中 A、①(dù)②(wáng) B、①(duó)②(wàng) C、①(duó)②(wáng) D、①(dù)②(wàng) 13、与“不及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何闻信亡 B、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C、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D、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选出与“上不我用”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B、上未之奇也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十年不收于国 15、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是: A、韩信,国士无双。 B、信为治粟都尉。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信数与何语,何奇之。 16、选出对萧何评价有误的一项: A、慧眼识英雄 B 求贤若渴 C 因小失大 D 雄才大略 三、 现代文阅读 (一)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12 分)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 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 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 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 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 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 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 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 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 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 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 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 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 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 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 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 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 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 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 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 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7.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1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 民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 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 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 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 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 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 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 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 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 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 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 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 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 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 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 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 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 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 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 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7.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及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的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自觉的价值。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次是 ( )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1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 民心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 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 意识
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 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