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高考河南新课标卷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组:朱欣欣 2011年是河南省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河南省采用新课标全国卷。全国新课标卷与以前的试卷和其它大多数试 卷相比,在试卷结枃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整套试卷分为Ⅰ卷(阅读)和Ⅱ卷(表达)两部分。第I卷(阅读)分为必考题和 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考查的内容是:科学类(论述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分值是45分。选考题考查的是文学类现代 文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命题遵循“组 等值原则,分值是25分,最后一道题都是“探究题"。赋分共计70分。第Ⅱ卷(表达)考查的内容是语言表达运用和作文,分 值是80分。原全国卷中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成语和病句的辨析的考查放在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2011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略 1、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考查置点 命题紧扣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如第二大 题8、9两题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和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三、四大题选考文本阅读中探究性 试题的设置,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五大16通过“长句变短句”考查学生语言表 达的连贯能力,其中涉及到语意表达的逻辑顺序、前后照应的运用等能力的考查:17题仿写语句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 的运用。同时,命题时突出考查重点。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考查的是社会科学类论述文,第二大题 (一)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史传类”文章,(三)名篇名句默写考查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50篇7 年级优秀诗文篇目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篇目,第三大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小说,第四 大“实用类文本圆读”考查的是人物传记,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是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句衙接三个知识点 第六大题“写作”考查的是“新材料作文 2012年备考 (1)自主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三个模块的教学可与选考内容“文学 类文本阅读”(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专题复习结合起来进行,《新闻阅读与实践》模块的教学可与选考 内容“实用类文本读”(了解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专题复习(重点为《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结合起来进行:建 议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复习可与必考内容“现 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的专题复习结合起来进行。 2)《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高中语文课标准》稱 课标《考试大纲》,把握命題变化趋势 新课标《考试大纲》与大纲版《考试大纲》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地方值得研究,诸如考试内容,难度要求,各部 分比例等。高三复习教学时时要破除旧观念,认真逐条对照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加强针对性 2.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特点在第五大题15题排序题及第六大题写作以中国崛起的特点上有显著体现,从 而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喜 试题内容及复习建议: 第一大题“现代文阒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能力层级B级。答案为A(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 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 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级。答案为c(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 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2011 年高考河南新课标卷语文试卷分析 语文组:朱欣欣 2011 年是河南省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河南省采用新课标全国卷。全国新课标卷与以前的试卷和其它大多数试 卷相比,在试卷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整套试卷分为Ⅰ卷(阅读)和Ⅱ卷(表达)两部分。第Ⅰ卷(阅读)分为必考题和 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考查的内容是:科学类(论述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分值是 45 分。选考题考查的是文学类现代 文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实用类现代文阅读(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命题遵循“题组 等值”原则,分值是 25 分,最后一道题都是“探究题”。赋分共计 70 分。第Ⅱ卷(表达)考查的内容是语言表达运用和作文,分 值是 80 分。原全国卷中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成语和病句的辨析的考查放在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一、2011 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 1、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考查重点。 命题紧扣 2011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如第二大 题 8、9 两题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和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三、四大题选考文本阅读中探究性 试题的设置,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五大题 16 题通过“长句变短句”考查学生语言表 达的连贯能力,其中涉及到语意表达的逻辑顺序、前后照应的运用等能力的考查; 17 题仿写语句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 的运用。同时,命题时突出考查重点。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考查的是社会科学类论述文,第二大题 (一)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史传类”文章,(三)名篇名句默写考查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 50 篇 7—9 年级优秀诗文篇目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 14 篇古诗文篇目,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小说,第四 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人物传记,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是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句衔接三个知识点, 第六大题“写作”考查的是“新材料作文”。 2012 年备考: (1)自主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三个模块的教学可与选考内容“文学 类文本阅读”(了解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专题复习结合起来进行,《新闻阅读与实践》模块的教学可与选考 内容“实用类文本阅读”(了解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专题复习(重点为《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结合起来进行;建 议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的复习可与必考内容“现 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的专题复习结合起来进行。 (2)《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新 课标《考试大纲》,把握命题变化趋势。 新课标《考试大纲》与大纲版《考试大纲》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地方值得研究,诸如考试内容,难度要求,各部 分比例等。高三复习教学时时要破除旧观念,认真逐条对照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加强针对性。 2.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特点在第五大题 15 题排序题及第六大题写作以中国崛起的特点上有显著体现,从 而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 二、试题内容及复习建议: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能力层级 B 级。答案为 A(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 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 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 C 级。答案为 C(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 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级。答案为B(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 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命题特点 1、选材。这四年的选文都是社科类:2007年是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2008年是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变形”恫问题(摘编自曾祖荫、 曾新的《怪异:明清启蒙文学之特征》)、2009年也是文学创作方面关于的(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2010年的选材 是关于书法方面的(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2011年对诗经的理解均属于社科类中的文的范畴 2、赋分。分值固定在9分。三个小题,每题3分 3、题型。定格在客观单选题上 4、考点。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一直固守在对词语与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根据文 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四个方面。其中,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出现3次(2008、2009、2010),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在2007 年有两个小题(分值在6分)2011年再次出现,筛选并整合信息出现3次(2008、2009、2010),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 想象出现2次(2009、2010),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出现两次(2007年、2008年、2011年有两个小题) [复习建议] 2007—2011年新课标卷对“现代文阅读”部分考查题型和知识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2012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 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2007-2010年宁夏海类南卷连续四年考查的都是社会科学类论述文,社会科学类论述文的复习仍然是备考的量 点,但对自然科学论述文的复习不能舍弃 (2)考査角度上,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点,注重考查学生 正确理解辨认、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3)立薹体圆读现念。首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进而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自然科学类论述文抓 主旨,抓信息:社会科学类论述文抓观点,抓材料) 4)坚持“三竽方针″读(題干选肢,审清題意)、找(即“对题读文”,找出选肢在原文中的位置范围)、比[比较选肢 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现象——如此物变彼物(张冠李戴),或然当必然(说法绝对),将来变现在(时态不当),部分成全 部(以偏盖全),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指此却是彼(指代不清)等]。 复习备考建议。多阅读社科类文章,尤其是文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结合文章练习重要信息的筛 选和整合。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闻读(圆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一)文言文阒读 唾,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级。答案为c(敛,退缩,收缩。)—评:注意积累,结合语境 5.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级。答案为D(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评 辨行为,筛选排除 6.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答案为D(理解有误,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一 评:借助选支,理解文意 7.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B级 本套试题文言文翻译的难度不太 命题特点 1、选材。四年的选材全是史传类人物传记:2007年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2008年节选自《晋书·嵇绍传》、2009 年节选自《宋史·朱昭传》、2010年节选自《明史·花云传》、2011年《宋史何灌传》
3.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C 级。答案为 B(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 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命题特点: 1、选材。这四年的选文都是社科类:2007 年是关于文学创作方面的、2008 年是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变形”问题(摘编自曾祖荫、 曾新的《怪异:明清启蒙文学之特征》)、2009 年也是文学创作方面关于的(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2010 年的选材 是关于书法方面的(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2011 年对诗经的理解均属于社科类中的文的范畴。 2、赋分。分值固定在 9 分。三个小题,每题 3 分。 3、题型。定格在客观单选题上。 4、考点。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一直固守在对词语与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根据文 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四个方面。其中,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出现 3 次(2008、2009、2010),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在 2007 年有两个小题(分值在 6 分)2011 年再次出现,筛选并整合信息出现 3 次(2008、2009、2010),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 想象出现 2 次(2009、2010),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出现两次(2007 年、2008 年、2011 年有两个小题) [复习建议] 2007—2011 年新课标卷对“现代文阅读”部分考查题型和知识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 2012 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 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 2007—2010 年宁夏海类南卷连续四年考查的都是社会科学类论述文,社会科学类论述文的复习仍然是备考的重 点,但对自然科学论述文的复习不能舍弃。 (2)考查角度上,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考查的重点,注重考查学生 正确理解辨认、筛选整合、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3)树立整体阅读观念。首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进而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自然科学类论述文抓 主旨,抓信息;社会科学类论述文抓观点,抓材料)。 (4)坚持“三字方针”:读(题干选肢,审清题意)、找(即“对题读文”,找出选肢在原文中的位置范围)、比[比较选肢 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现象——如此物变彼物(张冠李戴),或然当必然(说法绝对),将来变现在(时态不当),部分成全 部(以偏盖全),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指此却是彼(指代不清)等]。 复习备考建议。多阅读社科类文章,尤其是文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章,结合文章练习重要信息的筛 选和整合。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一)文言文阅读 4.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 B 级。答案为 C(敛,退缩,收缩。)——评:注意积累,结合语境。 5.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 C 级。答案为 D(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评: 细辨行为,筛选排除。 6.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 C 级。答案为 D(理解有误,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评:借助选支,理解文意。 7.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 B 级。 本套试题文言文翻译的难度不太大。 命题特点: 1、选材。四年的选材全是史传类人物传记:2007 年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2008 年节选自《晋书·嵇绍传》、2009 年节选自《宋史·朱昭传》、2010 年节选自《明史·花云传》、2011 年《宋史 何灌传》
2、赋分。固定在19分,单选题3个每个3分共9分,翻译题有两个小题共10分 3、题型。前三个是客观题:单选题,第四个小题是主观题:文言翻译。没有出现其它形式的主观题 4、考点。综观近四年的所有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部分的考点一般有:文言实词词义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信息筛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断句、翻译、主观題。而这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比较固定,只有四种:文言实词词义辨析、 信息筛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翻译。文言虚词和文言断句则没有出现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①关健词不。文言文翻译一定要有关键词意识和字字落实的意识,但有些考生漏掉关键词导致失分 ②关健词翻译错误。两句中的8个关键词都是文言文常见词语,难度并不大 ③大意错。文言文翻译需要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测句子叙述的事件、主语、情感倾向等,然后再逐字对译, 这样才能保证大意正确。有些考生或者没有结合语境,或者不理解某些重要词语的含义,导致大意跑偏 译文中出现错别字,有语病 2012年备考建议 ①立足课本。考试中的文段来自课外,但知识源于课本。文言文翻译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课文。要引导考生充分利用 早读阅读课本选文,注意总结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 ②多读多练,增加文言词汇量,积答经验。能否准确翻译文言语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言词汇量的多少。在复习 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读文段,积累文言词汇:多做练习,积累答题经验 立语境意识,学会以文解文。要引导考生把要翻译的句子还原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推测句子的大致内容,比如叙 述的是什么事件、句子的主语、情感倾向等,以文解文。 ④忠实原文,字字落实。要引导考生坚持“直译”的原则,字字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关键词不失分,大意翻译准确 [复习建议] 2007-2011年新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与“大纲卷”一样选择的是“史传类”文章,设题角度也与“大纲卷” 相同,考査实词、人物评价(筛选信息)、文意理解、翻译句子四个知识点,题型和赋分也与“大纲卷”相同。因此,我们202 年新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回归课本,做好知识积 由于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所以文言文复习一定要抓好课本复习,把必修1 必修5中每一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假字、 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主谓倒装等)] 等,使文言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要精讲瀚练,掌掘答题技巧 词”理解题,可将给出的词义代λ原句,通顺就对不通就错。“筛选并提取信息”题,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 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要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 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文言文翻译”题,要牢 字法”,即 对”、“换”、“删”、“补”、“调”。其中“留、换、删”是用于解词,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用于调整 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 3)要坚持“直译培养语境意识。 理解翻译句子时注意要逐字逐句直译,字字落实:要联系语境理解句意,高考考査词语句子都离不开具体语境,即“动态意 义”,而非“静态意义”一一词典中的意义。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2、赋分。固定在 19 分,单选题 3 个每个 3 分共 9 分,翻译题有两个小题共 10 分。 3、题型。前三个是客观题:单选题,第四个小题是主观题:文言翻译。没有出现其它形式的主观题。 4、考点。综观近四年的所有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部分的考点一般有:文言实词词义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信息筛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断句、翻译、主观题。而这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比较固定,只有四种:文言实词词义辨析、 信息筛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翻译。文言虚词和文言断句则没有出现。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① 关键词不译。文言文翻译一定要有关键词意识和字字落实的意识,但有些考生漏掉关键词导致失分。 ② 关键词翻译错误。两句中的 8 个关键词都是文言文常见词语,难度并不大。 ③ 大意译错。文言文翻译需要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测句子叙述的事件、主语、情感倾向等,然后再逐字对译, 这样才能保证大意正确。有些考生或者没有结合语境,或者不理解某些重要词语的含义,导致大意跑偏。 ④ 译文中出现错别字,有语病。 2012 年备考建议: ①立足课本。考试中的文段来自课外,但知识源于课本。文言文翻译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课文。要引导考生充分利用 早读阅读课本选文,注意总结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 ②多读多练,增加文言词汇量,积累答题经验。能否准确翻译文言语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言词汇量的多少。在复习 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读文段,积累文言词汇;多做练习,积累答题经验。 ③树立语境意识,学会以文解文。要引导考生把要翻译的句子还原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推测句子的大致内容,比如叙 述的是什么事件、句子的主语、情感倾向等,以文解文。 ④忠实原文,字字落实。要引导考生坚持“直译”的原则,字字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关键词不失分,大意翻译准确。 [复习建议] 2007—2011 年新课标卷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与“大纲卷”一样选择的是“史传类”文章,设题角度也与“大纲卷” 相同,考查实词、人物评价(筛选信息)、文意理解、翻译句子四个知识点,题型和赋分也与“大纲卷”相同。因此,我们 2012 年新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回归课本,做好知识积累。 由于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所以文言文复习一定要抓好课本复习,把必修 1 —必修 5 中每一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现象归纳整理一下,如文言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假字、 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18 个)、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主谓倒装等)] 等,使文言知识系统化,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要精讲精练,掌握答题技巧。 “实词”理解题,可将给出的词义代入原句,通顺就对不通就错。“筛选并提取信息”题,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 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要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 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文言文翻译”题,要牢记“六字法”,即 “留”、“对”、“换”、“删”、“补”、“调”。其中“留、换、删”是用于解词,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用于调整 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 (3)要坚持“直译”,培养语境意识。 理解翻译句子时注意要逐字逐句直译,字字落实;要联系语境理解句意,高考考查词语句子都离不开具体语境,即“动态意 义”,而非“静态意义”——词典中的意义。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复习备考建议。认真阅读史传类人物传记方面的文章。研究该类文章的命题规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总结解题的方法。实 词不能局限于大纲所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认真总结这类文章出现率比较高的实词,如官职升降方面的术语。多掌握一些古 代汉语中的委婉语和常用修辞,如讳饰。总结史传类人物传记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点及于此有关的文章信息。 二)古代诗歌阅读 8.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9.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级 可能存在问题 (1)不看命题要求,导致答非所问。 高考作为选择性考试是有自身特点的,一定会对题目作必要的限制。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对诗歌某 方面设问,还是对诗歌综合要求进行整体鉴赏评价?对诗歌问题地解答,需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 么问,怎么答。否则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失误 2)题目研读不精造成答题空泛 作为高考试题的诗歌不会太艰深,不会让许多考生都读不懂,而且所选材料内涵一定较为丰富,呈多角度、多侧面的特点 能给考生提供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 般情况,赏析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内容赏析点:①爱国主义:②谴责暴政:③谴责骄奢淫逸生活 ④关心同情民族疾苦:⑤表现自的高尚情操:⑥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⑦热爱自然讴歌大好河山:⑧哲理启迪人生。形式赏 析点: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具体地讲:①点面结合、动静结合:②以景写情、以情写景、情为景生:③以静衬动 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④巧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⑤语言清新、淡雅、明快、含蓄、绚丽、热烈 凝重、沉郁等:⑥风格豪放、婉约,田园诗、边塞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往往会出现泛泛而论 架空分析:或是逐句解释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这都是明显违背诗歌鉴赏要求的。因此,必须分析到“这首诗这句话好 在哪里”“为什么好”。【说明】由于审题不精,而出现空泛不实,或者直接翻译改写原作的现象为数不少 (3)忽视干燃分,谷题要点不全。 高考命题有其规律性的东西,每个小题的赋分往往是按照答案要点来设计的,考生就可以按照题干后面的分值来设计答 案要点,一般是8分四点,6分三点,4分四点或两点,平时演练时,我们一般主张多答一点,以便能够涵盖住答案的要点,这是 比较理想的做法。如果忽视题后的分值,往往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说明】该题分值是6分,岂能一句话概括的了呢,字数 较少也是答题的症结所在:6分题起码要在80—100字的范围才可以。 (4)忽视注释地位,影响答是准确 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命题,往往会在诗词后面出现一两条小注,其作用不可忽视。一是对作者人生经历的点拨,或 是该诗词写作时代背景的解说,或是对诗词中难点重点词语的解释,一般情况是,一旦出现注释,再设计试题时都会考虑到, 那么考生答题时就一定要用到它。如果遗漏了这个注释,一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二则无意中就会影响到答案要点的准确性。 (5)技巧术语不清,缺少点暗词语 要注意整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渲染、烘托、动静、抑扬、对比、虚实、照应、托物言志、正側面描写、联想 与想象、寓褒于贬、名褒实贬、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术 语。在写诗歌鉴赏文字的时候掌握并运用上这些术语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字评论中常用的话并非随处可用的 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那就会南辕北辙了。【说明】一些学生组织答案时,往往忽视或者 不懂得使用相关的术语,因此答题时也就缺少了点睛之词,往往笼统的加以解释说明,答案显得浮泛不实在,故得分也就相当 困难 (6)不筐答题程式,造成条理不清 考生有必要懂得诗歌鉴赏答题的表述程式:这首诗(句话)采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 某某)特点,突出了(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这样既不会遗漏要点,也可以让你的答案有条理 否则,东拉一句,西扯一句,造成答案混乱不清的失误。【说明】一些答案基本上是没有层次和条理可言的,想到哪里写到哪 里,没有一个明确的答题思路,因而显得杂乱无章
复习备考建议。认真阅读史传类人物传记方面的文章。研究该类文章的命题规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总结解题的方法。实 词不能局限于大纲所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认真总结这类文章出现率比较高的实词,如官职升降方面的术语。多掌握一些古 代汉语中的委婉语和常用修辞,如讳饰。总结史传类人物传记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点及于此有关的文章信息。 (二)古代诗歌阅读 8.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D 级。 9.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 D 级 可能存在问题: (1)不看命题要求,导致答非所问。 高考作为选择性考试是有自身特点的,一定会对题目作必要的限制。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对诗歌某一 方面设问,还是对诗歌综合要求进行整体鉴赏评价?对诗歌问题地解答,需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 么问,怎么答。否则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失误。 (2)题目研读不精,造成答题空泛。 作为高考试题的诗歌不会太艰深,不会让许多考生都读不懂,而且所选材料内涵一定较为丰富,呈多角度、多侧面的特点, 能给考生提供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 一般情况,赏析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内容赏析点:①爱国主义;②谴责暴政;③谴责骄奢淫逸生活; ④关心同情民族疾苦;⑤表现自的高尚情操;⑥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⑦热爱自然讴歌大好河山;⑧哲理启迪人生。形式赏 析点: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具体地讲:①点面结合、动静结合;②以景写情、以情写景、情为景生;③以静衬动、 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④巧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⑤语言清新、淡雅、明快、含蓄、绚丽、热烈、 凝重、沉郁等;⑥风格豪放、婉约,田园诗、边塞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往往会出现泛泛而论, 架空分析;或是逐句解释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这都是明显违背诗歌鉴赏要求的。因此,必须分析到“这首诗这句话好 在哪里”“为什么好”。 【说明】由于审题不精,而出现空泛不实,或者直接翻译改写原作的现象为数不少。 (3)忽视题干赋分,答题要点不全。 高考命题有其规律性的东西,每个小题的赋分往往是按照答案要点来设计的,考生就可以按照题干后面的分值来设计答 案要点,一般是8分四点,6分三点,4分四点或两点,平时演练时,我们一般主张多答一点,以便能够涵盖住答案的要点,这是 比较理想的做法。如果忽视题后的分值,往往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说明】该题分值是6分,岂能一句话概括的了呢,字数 较少也是答题的症结所在;6分题起码要在80—100字的范围才可以。 (4)忽视注释地位,影响答题准确。 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命题,往往会在诗词后面出现一两条小注,其作用不可忽视。一是对作者人生经历的点拨,或 是该诗词写作时代背景的解说,或是对诗词中难点重点词语的解释,一般情况是,一旦出现注释,再设计试题时都会考虑到, 那么考生答题时就一定要用到它。如果遗漏了这个注释,一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二则无意中就会影响到答案要点的准确性。 (5)技巧术语不清,缺少点睛词语。 要注意整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渲染、烘托、动静、抑扬、对比、虚实、照应、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联想 与想象、寓褒于贬、名褒实贬、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术 语。在写诗歌鉴赏文字的时候掌握并运用上这些术语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字评论中常用的话并非随处可用的 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一味的生搬硬套,那就会南辕北辙了。【说明】一些学生组织答案时,往往忽视或者 不懂得使用相关的术语,因此答题时也就缺少了点睛之词,往往笼统的加以解释说明,答案显得浮泛不实在,故得分也就相当 困难! (6)不懂答题程式,造成条理不清。 考生有必要懂得诗歌鉴赏答题的表述程式:这首诗(句话)采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 (某某)特点,突出了(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这样既不会遗漏要点,也可以让你的答案有条理。 否则,东拉一句,西扯一句,造成答案混乱不清的失误。【说明】一些答案基本上是没有层次和条理可言的,想到哪里写到哪 里,没有一个明确的答题思路,因而显得杂乱无章
诗歌阅读命题特点 1、赋分。两小题,共11分,是这四年所有试卷中分值最高的。第8题5分,第9题6分 2、题型。全部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 3、特点。体裁方面:诗歌最多,计3首,词1首。曲则没有出现。朝代方面:2007年—2009年均锁定在宋代,2010 年锁定在南朝,2011年选唐诗。作品方面:命题者出于有意回避热点—名家名作,因而入选作品或者是名家的非名作,或者 是非名家的非名作。这样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公平竞争。从整体考查形式上看,均为单篇诗、词的鉴赏,并 没有出现对比鉴赏,且更多的考查点设在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上 [复习建议] 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两个小题,均为主观题:选材上看,两次选宋 诗,一次选宋词,一次选乐府诗:考査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大多 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因此,我们2012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备考时要注意培养以下三种意识: (1)培养审薏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下笔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 2)彍化解飈滮醞。古诗鉴赏的解答应该遵循这样三个步骤:第一,反复体味,读懂原诗。读懂诗歌要注意“五看”: 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四看注释,五看试题。第二,看清要求,明确方向。第三,注意表达,规范作答 3)规昝還意识。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比如: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性 语句(点评特征、手法技巧、情感意境等):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又如“炼字”题的答题顺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 译诗句 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探讨一下该字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 主题上 在答题格式上,一般是先观点,后理由:先概括,后具体 复习备考建议: ①中国古代的诗歌灿如星海,我们不可能都读到,我们要通过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 地阋读背诵一些名家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以点带面,找出规律和解题方法,这是不难做到的。选用的材料重点 是唐宋诗词 ②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 积累并识记一些鉴赏术语 ④了解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 ⑤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⑥注意:四年的高考试卷中,陶渊明、韩愈、李商隐、李贺、李清照的作品没有出现过一次 ⑦复习备考中多关注下列作家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王吕龄、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 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级。(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能存在问题: (1)记忆不准确,多字、少字、错字、别现象严盒。如:;“必有我师焉”记忆成《师说》中“则必有我师” 可以横绝峨眉巅”“眉”和“巔”都是易错字。 (2)张冠李现象严重,诗句互相申门现隶较普適
诗歌阅读命题特点: 1、赋分。两小题,共 11 分,是这四年所有试卷中分值最高的。第 8 题 5 分,第 9 题 6 分。 2、题型。全部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 3、特点。体裁方面:诗歌最多,计 3 首,词 1 首。曲则没有出现。朝代方面:2007 年——2009 年均锁定在宋代,2010 年锁定在南朝,2011 年选唐诗。作品方面:命题者出于有意回避热点——名家名作,因而入选作品或者是名家的非名作,或者 是非名家的非名作。这样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公平竞争。从整体考查形式上看,均为单篇诗、词的鉴赏,并 没有出现对比鉴赏,且更多的考查点设在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上。 [复习建议] 2007—2011 年宁夏海南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两个小题,均为主观题;选材上看,两次选宋 诗,一次选宋词,一次选乐府诗;考查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大多 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因此,我们 2012 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备考时要注意培养以下三种意识: (1)培养审题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下笔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 (2)强化解题流程。古诗鉴赏的解答应该遵循这样三个步骤:第一,反复体味,读懂原诗。读懂诗歌要注意“五看”:一 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四看注释,五看试题。第二,看清要求,明确方向。第三,注意表达,规范作答。 (3)规范答题意识。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比如: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性 语句(点评特征、手法技巧、情感意境等);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又如“炼字”题的答题顺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 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探讨一下该字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 主题上的作用。在答题格式上,—般是先观点,后理由;先概括,后具体。 复习备考建议: ① 中国古代的诗歌灿如星海,我们不可能都读到,我们要通过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 地阅读背诵一些名家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以点带面,找出规律和解题方法,这是不难做到的。选用的材料重点 是唐宋诗词。 ② 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 ③ 积累并识记一些鉴赏术语。 ④ 了解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 ⑤ 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⑥ 注意:四年的高考试卷中,陶渊明、韩愈、李商隐、李贺、李清照的作品没有出现过一次。 ⑦ 复习备考中多关注下列作家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王昌龄、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 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 1 0.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 A 级。(6 分;每句 1 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可能存在问题: (1)记忆不准确,多字、少字、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如:“必有我师焉”记忆成《师说》中“则必有我师”; “可以横绝峨眉巅”“眉”和“巅”都是易错字。 (2)张冠李戴现象严重,诗句互相串门现象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