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县期末及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东城区: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1分) 忆江南° 纳兰容若 江南好,城阙沿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时所 做。③嵯峨(cou白):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妤,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 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5分) 12.(1)C(强调“故物“在,而盛景不再,意在感概人世沧桑)(3分) (2)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替的凭吊(3分) (3)答题要点:主旨:都是对兴替的凭吊 手法:《忆江南》相对更含蓄隐晦一些 具体结合诗句进行讲解,意思对即可(4分) 语言表达1分 海淀区: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一③题。(10分) 暗香①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 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
. 北京市各区县期末及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东城区: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1 分) .忆江南① .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沿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 时所 做。③嵯峨(cǒu é):高峻。 .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 . . .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从主旨或手 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5 分) 12.(1)C(强调“故物“在,而盛景不再,意在感概人世沧桑)(3 分) (2)这两个字都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兴衰更替的凭吊(3 分) (3)答题要点:主旨:都是对兴替的凭吊。 手法:《忆江南》相对更含蓄隐晦一些。 具体结合诗句进行讲解,意思对即可(4分)。 语言表达 1 分。 海淀区: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一③题。(10 分) 暗 香①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 词笔②。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前石湖别墅作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 2 0 0 9 0 1 1 5
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 吟咏其下。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 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 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元从寄达,词人顿觉冷 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尊无言耿相忆”两句,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红 尊”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言外有意 韵味深长。 ②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上阕主要运用了 表现手法。(2分) ③“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12.(10分) ①(4分)AC ②(2分)虚实结合(对比)(1分)用典(1分) ③(4分)“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 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1分)。“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1分)。千树 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1分)。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 情深(1分)。意思对即可。 昌平区: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pin):一种水草。②醒( che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来往议阴晴:行人来来往往,都在讨论着天气变化。 B.荷雨洒衣湿:听得雨打荷上,才发现下雨,才发现衣服被雨洒湿 C.鹊声喧日出:喜鹊喧闹,似乎在告诉人们太阳出来了 D.鸥性狎波平:波平如镜,生性爱水的鸥在水面尽情地玩乐 ②“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情感?(4分) ③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 简要分析。(4分)
曲。该词为其一。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作《咏春风》诗。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 吟咏其下。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上阕“旧时月色”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写月下梅边吹笛的情景,引起了词人对美好 往事的回忆。 B.“何逊而今渐老”以下四句,词人以何逊自比表明自己诗情锐减,但眼前竹映疏梅,冷香浮动, 撩起了词人的情思。 C.下阕“江国”至“夜雪初积”四句,写远方之人折梅投赠,因路遥积雪,元从寄达,词人顿觉冷 清寂寞。 D.“翠尊易泣,红尊无言耿相忆”两句,词人托物寄情,将深婉的相思之情移于“翠尊” “红 尊”之上。 E.结句“几时见得”,包含了两层意思:梅花落了何时再开,故人分别何时重逢。言外有意, 韵味深长。 ②这首词即景言情,感慨今昔,追怀旧游。上阕主要运用了 和 的 表现手法。(2 分) ③“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4 分) 12.(10 分) ①(4 分)A C ②(2 分)虚实结合(对比)(1 分)用典(1 分) ③(4 分)“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一个“压”字,写出 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1 分)。“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1 分)。千树 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1 分)。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 情深(1 分)。意思对即可。 昌平区: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 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蘋(pín):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来往议阴晴:行人来来往往,都在讨论着天气变化。 B.荷雨洒衣湿:听得雨打荷上,才发现下雨,才发现衣服被雨洒湿。 C.鹊声喧日出:喜鹊喧闹,似乎在告诉人们太阳出来了。 D.鸥性狎波平:波平如镜,生性爱水的鸥在水面尽情地玩乐。 ②“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情感?(4 分) ③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 简要分析。(4 分)
12.①A(首联用拟人手法,意为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在忙着议论究竟是阴好,还是晴 好)(2分) ②第一问:用了拟人和夸张。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4分。一问2 ③不矛盾。简要分析: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 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 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4分。答出“不矛盾”1分,答出“线索”1分 答出“所写内容”1分,答出“是作者的经历、感受”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一③题。(10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分) ②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③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 向”这一句的?(5分) 答 12.(10分 ①七言绝句。(1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②“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 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 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③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 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 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 如何拱向给3分,语言表达1分) 诗歌赏析 郎士元,字君胄,是中唐大历年间(766年—779年)的知名诗人。他的《柏林寺南望》 诗通过写登临柏林寺南望见到壮美的远山图景,表达了无限风光往往就在幽僻难行之处的
12.①A(首联用拟人手法,意为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在忙着议论究竟是阴好,还是晴 好)(2 分) ②第一问:用了拟人和夸张。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4 分。一问 2 分) ③不矛盾。简要分析: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 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 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4 分。答出“不矛盾”1 分,答出“线索”1 分, 答出“所写内容”1 分,答出“是作者的经历、感受”1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一③题。(10 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 分) ②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分) 答: 。 ③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 向”这一句的?(5 分) 答: 。 12.(10 分) ①七言绝句。(1 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 ② “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 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 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 分,意思对即可) ③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 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 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 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 1 分,说出 如何拱向给 3 分,语言表达 1 分) 诗歌赏析 郎士元,字君胄,是中唐大历年间(766 年—779 年)的知名诗人。他的《柏林寺南望》 一诗,通过写登临柏林寺南望见到壮美的远山图景,表达了无限风光往往就在幽僻难行之处的
人生感受。 全诗的结构依次是:溪上闻钟——微径度林—一青山白云一一西南诸峰。前三句如 水曲折流来,到第四句方才水落潭中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柏林寺的经过。首句说诗人从溪上乘舟来游远远地就听到了此 寺的钟声。“精舍”,在此指僧人的居所柏林寺。“遥闻精舍钟”,点明了诗人来游的目的地也写 出了此寺对诗人的吸引力。第二句说诗人泊舟上岸,沿着山间小路向上攀登穿越过一大片幽 深的松林终于到达了柏林寺。从“微径度深松”,可以想见此寺地点的幽僻和诗人登临的艰辛 接着诗人在诗的第三、四句就写寺前南望。从诗题中“南望”二字,可知柏林寺当是筑在北面 的山岭上的,故不能远望四周,只能南望。而从第三句的“霁后”二字,则知在诗人登临前此地曾 下过一场雨。诗人在历尽艰辛后立在寺前向南眺望,视野顿时从近景的幽昧中转为开阔,一幅 壮美的远山图景尽收眼底:雨过天睛,远处山岭显得格外青翠,山峦间白云缭绕,西南边的四五 座山峰兀然突起,就像是那飘动的白云描画出来似的。诗的第三句,以“青山”和“云”来概括地 涂抹出“霁后”远山的壮丽。而第四句,则重点描绘出“西南四五峰”的隽秀,一个“画”字,写出了 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海淀区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23.(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 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 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 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搬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 (4分)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 好?请简述理由。(2分) 答 24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4分
人生感受。 全诗的结构依次是:溪上闻钟——微径度林——青山白云——西南诸峰。前三句如一 水曲折流来,到第四句方才水落潭中。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柏林寺的经过。首句说诗人从溪上乘舟来游,远远地就听到了此 寺的钟声。“精舍”,在此指僧人的居所柏林寺。“遥闻精舍钟”,点明了诗人来游的目的地,也写 出了此寺对诗人的吸引力。第二句说诗人泊舟上岸,沿着山间小路向上攀登,穿越过一大片幽 深的松林,终于到达了柏林寺。从“微径度深松”,可以想见此寺地点的幽僻和诗人登临的艰辛。 接着诗人在诗的第三、四句就写寺前南望。从诗题中“南望”二字,可知柏林寺当是筑在北面 的山岭上的,故不能远望四周,只能南望。而从第三句的“霁后”二字,则知在诗人登临前此地曾 下过一场雨。诗人在历尽艰辛后立在寺前向南眺望,视野顿时从近景的幽昧中转为开阔,一幅 壮美的远山图景尽收眼底:雨过天晴,远处山岭显得格外青翠,山峦间白云缭绕,西南边的四五 座山峰兀然突起,就像是那飘动的白云描画出来似的。诗的第三句,以“青山”和“云”来概括地 涂抹出“霁后”远山的壮丽。而第四句,则重点描绘出“西南四五峰”的隽秀,一个“画”字,写出了 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海淀区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23.(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 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 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搬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 好?请简述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4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2)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 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译文:(1) (2) 23.(1)幽静(1分)表现了诗人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境(2 分)自然清新质朴(1分)。(2)2分,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答出理由的、对原句理解错误 的、不符合原诗基调的均不给分 24.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2分)翻越阅五岳画 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2分 潞河中学12月月考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分) ②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3分) ③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12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 ②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淸),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2点得三分) ③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北京四中期中试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⑵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 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幽静(1 分)表现了诗人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境(2 分)自然清新质朴(1 分)。(2)2 分,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答出理由的、对原句理解错误 的、不符合原诗基调的均不给分 24.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2 分)翻越阅五岳画 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2 分〉 潞河中学 12 月月考: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8 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 分) ②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3 分) ③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 分) 12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 ②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 2 点得三分) ③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北京四中期中试卷: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