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 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ˆ 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 神多情,天公作美。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①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 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 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 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 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沙上鹭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 什么? 参考答案: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 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三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 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分) 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 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 神多情,天公作美。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 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 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 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 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 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意那一种?为 什么? 参考答案: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有时机,就会 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 三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 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 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 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 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 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 相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 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 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三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 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自己比做接舆,又将裴迪比做五柳,表达了诗人闲居之 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三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 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 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 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 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 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 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 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 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 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 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 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三十六.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 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 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自己 比做 接舆 ,又将 裴迪 比做 五柳 ,表达了诗人 闲居之 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三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冋境遇的对比手法;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 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 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 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 相?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 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 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四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宫唐·元稹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与韩愈诗中“还有 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 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不完全相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 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四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①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 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②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情感
答案: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 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 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 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 答案: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答: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 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 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四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红叶 唐•韩氏 流水何大急,深宫尽日闲,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行 宫 唐•元稹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 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 委婉、含蓄 与韩愈诗中“还有 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 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不完全相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 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四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① 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一典故。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 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②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 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 酬的愁情 四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 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 分) 答: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 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 的离别之情 四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 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淸辉一齐洒落 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②他日泪:往年之泪。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 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 员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 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 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 感】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 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 酬的愁情。 四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 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 分) 答: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 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 的离别之情。 四十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 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答:“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 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 ②他日泪:往年之泪。 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 55 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 赏。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 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 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 感】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楼子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 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 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四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 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 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 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 的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四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 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 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 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 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 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 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四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咏柳(曾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 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 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四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 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 3 分) 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 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 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 的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表现手法:象征 。 四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 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 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 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 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 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 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 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四十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咏 柳 (曾 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