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主备 审批 班级 姓名: 时间:2010年4月18日 、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 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 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把握欣赏散文的方法,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及重点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 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 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 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 “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 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 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 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 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 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 鉴赏角度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 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 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 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自主赏析类作品内容分析 《侍坐》算是《论语》中少有的长篇了,学生在学习必修一时,已经对《论 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孔子很多思想言论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可在此时联系
西安市第三十九中学高二语文选修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主 备: 审 批: 班 级: 姓 名: 时 间:2010 年 4 月 18 日 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 活多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教学要点 1、 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 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把握欣赏散文的方法,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内容及重点 教学步骤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 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 避”等说,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 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 “一字立骨”,《苦斋记》“就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 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 有,既有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 有的侧重于理;有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 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 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 鉴赏角度是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 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 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 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二、自主赏析类作品内容分析 《侍坐》算是《论语》中少有的长篇了,学生在学习必修一时,已经对《论 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孔子很多思想言论已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可在此时联系
本文加以适当梳理。而本文的特点是师生对话,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 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曼,故事情节简单但起伏有致,人物描写简略但生动 逼真,学习时可以仔细体会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文章紧扣题目“春”“夜 桃花园”“宴”,不偏不离,篇幅短小,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 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文字凝练、结构紧凑、艺术手 法髙妙。李白诗文风格相通,尤其是这篇文章视野开阔,意境旷达,思绪翻飞, 从宇宙人生入笔,转而写一次春夜宴饮,一句一转,一转一意,尺幅中具有排山 倒海之势,真有海阔天空、高瞻远眺之概。令此小小燕集足以与金谷园、兰亭之 会相比肩。学习时着重从这两方面加以体会。 归有光是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的口号相对峙的唐宋派散文家,时 人谓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亲切 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 妻子的深厚感情,随事曲折,自然动人。即事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人,所谓 “无意于感受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赏析示例: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三维目标 1、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2、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步骤 、导入 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 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 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 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 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 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 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三、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 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 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 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 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
本文加以适当梳理。而本文的特点是师生对话,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 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曼,故事情节简单但起伏有致,人物描写简略但生动 逼真,学习时可以仔细体会。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文章紧扣题目“春”“夜” “桃花园”“宴”,不偏不离,篇幅短小,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的缘由、游 赏过程、自然的景物、同游人的情况和思想情绪,文字凝练、结构紧凑、艺术手 法高妙。李白诗文风格相通,尤其是这篇文章视野开阔,意境旷达,思绪翻飞, 从宇宙人生入笔,转而写一次春夜宴饮,一句一转,一转一意,尺幅中具有排山 倒海之势,真有海阔天空、高瞻远眺之概。令此小小燕集足以与金谷园、兰亭之 会相比肩。学习时着重从这两方面加以体会。 - 归有光是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的口号相对峙的唐宋派散文家,时 人谓之为“今之欧阳修”,《项脊轩志》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亲切 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 妻子的深厚感情,随事曲折,自然动人。即事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人,所谓 “无意于感受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三维目标 1、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2、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准备 CAI 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 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 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 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 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 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 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三、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 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 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 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藩。”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 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
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 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 理、归纳 (课件)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 (对比) 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 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 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 (对比) 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易 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 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 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然后,通 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 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 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 (类比) 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 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 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 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 (类比) 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 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 理、归纳。 (课件)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 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 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 “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 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 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 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 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 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 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 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 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 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课件)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四、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Ⅰ、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 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2、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 “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 扰民 3、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五、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 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自主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 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 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 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 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 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 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 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 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重点字
“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四、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1、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 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2、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 “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 扰民。 3、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五、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 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自主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 3 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998 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 21 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 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 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 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 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 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 语》共 20 篇,492 章,12700 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 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 重点字
拼音—一俟,音si莫,音m甫,音哂,音shen相,音 XIang铿,音ke ng沂,音yi喟,音kui雩,音yu冠,音gu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4、何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拼音——俟,音 sì 莫,音 mù 甫,音 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 kē 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 yú 冠,音 guàn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忌不自信。 3、 何厌之有? 4、 何陋之有?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