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 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 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 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四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1)谁在“计程”?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谁“今日到梁州”?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2)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 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 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 波澜之美。 五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 同特点? 答: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五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 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 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 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五十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分)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 答:“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 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案:“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
答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 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案: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 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 1 分,“后者用了拟人”给 1 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四十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⑴谁在“计程”? 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谁“今日到梁州”?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 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 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 波澜之美。 五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 同特点? 答: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五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 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 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 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五十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6 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 分) 答:“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 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分) 答案: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
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 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五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 然的晚春群芳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一一作雪飞,积极参 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 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 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五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 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五十五、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 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 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 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 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 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五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
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 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五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 然的晚春群芳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 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 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 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五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 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五十五、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 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 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 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 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 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五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