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学案 第一部分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 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 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淸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 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給,才显得淸澈明亮,人的智慧 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増长。亼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 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也用来赞 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旺 盛的生命力。 其二: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 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費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 航行在河流当中。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 念的境地。读书积累是以贯通氵 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 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巳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来自已在学习中悟岀的道理,既县有启发性,也并不 缺乏诗味,景和情冋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亼胜,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 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虛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 (注)虚无:虛心、谦虚的意思。 ①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分) ①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不会因为祸而改变节操。(或“士人不会因为私利或祸感而改变 他的志节) ②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分) ②所以说奷诈虛伪不如笨拙诚实。 ③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分) ③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④所以贵虛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分) ④(士人)崇尚谦虚虛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 三、作家作品 朱熹: (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 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长于闽,终老于闽。19 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 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 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阃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 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 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岀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
1 《朱子语类》学案 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 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 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 云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 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也可以理解 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也用来赞 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旺 盛的生命力。 其二: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 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 航行在河流当中。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 有余的境地。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 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来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 缺乏诗味,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入胜,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 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 (《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①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 分) ① 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或“士人不会因为私利或祸患而改变 他的志节) ② 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 分) ② 所以说奸诈虚伪不如笨拙诚实。 ③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 分) ③ 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 ④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 分) ④ (士人)崇尚谦虚的原因,是这样能够顺应变化而又符合时宜。 三、作家作品 1、朱熹: (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 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 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 50 年。专研考 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 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 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 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
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和《小学》。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 14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 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 名杰出人物之一。 2、《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 靖徳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 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 《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 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3、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晢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 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夭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晢学思潮,包括各种 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是 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 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題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二程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 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 题。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 “主宰”。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理学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二程提出“格物致 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 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 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堂随练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愦愤着意埽除 芜秽 如履薄冰 恁地剖判札定脚不肖 战战兢兢 ku i zhuo sao wu hu i b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古之学者为人 2、只提醒精神 3、天理所在 4、寻常遇事时 5、若是中人之资质 7、须大段着力 8、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9、不得苟且放过 10、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求学的人;2、提神醒志;3、心之本然;4、平常的;5、天生的才能、性情;6、向坏的方向转 7、仔细地;8、特别需要:9、随便地10、无才、无能、不贤、不正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2
2 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和《小学》。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 700 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 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 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50 名杰出人物之一。 2、《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 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 编形式,全书共 140 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 26 门,约 200 万字左右。 《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 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3、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 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 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是 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 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 泛。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二程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 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 题。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 “主宰”。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理学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二程提出“格物致 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 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 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第二部分 课堂随练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愦愦 着意 埽除 芜秽 如履薄冰 恁地 剖判 札定脚 不肖 战战兢兢 kuì zhuó sǎo wú huì bó nèn pōu zhá xiào jīng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古之学者为人 2、 只提醒精神 3、 天理所在 4、 寻常遇事时 5、 若是中人之资质 6、 不流于人欲 7、 须大段着力 8、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9、 不得苟且放过 10、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1、求学的人;2、提神醒志;3、心之本然;4、平常的;5、天生的才能、性情;6、向坏的方向转变; 7、仔细地;8、特别需要;9、随便地 10、无才、无能、不贤、不正派。 三、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 1、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2、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3、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4、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工夫”同“功夫”本领、造诣;2、“埽”同“扫”洒扫;3、“著”同“着”4、“克治”同“克 四、实词积累 ①穷得多少义理(《<朱子语类>三则》) ②穷则独善其身 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④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⑥穷乡僻壤 ①推究、追究到底;⑨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③穷尽、走到尽头:④与“通”相对,到尽 阻塞不通的;⑤穷尽⑥贫困的 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 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 ③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 ④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 ⑤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 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 ⑦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⑧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①…的时候②处在③…的地方④……的时候⑤处于、处在⑥交往、相处⑦处置、安排⑧居住 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 ②一日万机(《求谏》) ③机发吐丸(《张衡传》) ④不闻机杼声(《木兰辞》) ⑤睹其机兆(《先主传》)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 ⑦太祖少机警(《三国志》) ①关键②事务③机关、机键④织布机⑤通“几”先兆、茴头⑧机会⑦机灵 4 ①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②卒令不闻其过(《求谏》)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⑤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 ⑥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过犹不及 ①量词,表示行为次数②过错、过失③责备④过于、过分⑤经过、路过⑧拜访、探望⑦超过 5、克 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 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 ③克己复礼(《论语》) 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 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 ⑥然性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 ⑦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 ①攻克、战胜②克制③克制④战胜⑤能够⑥通“刻”,苛刻⑦能够。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 不能喻之于怀 B.自然存天理而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3 1、“工夫”同“功夫”,本领、造诣;2、“埽”同“扫”,洒扫;3、“著”同“着”;4、“克治”同“克 制” 四、 实词积累 1、穷 ①穷得多少义理 (《<朱子语类>三则》) ②穷则独善其身 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④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⑥穷乡僻壤 ①推究、追究到底;②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③穷尽、走到尽头;④与“通”相对,到尽 头的、阻塞不通的;⑤穷尽 ⑥贫困的; 2、处 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 ②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 ③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 ④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 ⑤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 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 ⑦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⑧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①……的时候 ②处在 ③……的地方 ④……的时候 ⑤处于、处在 ⑥交往、相处 ⑦处置、安排⑧居住 3、机 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 ②一日万机(《求谏》) ③机发吐丸(《张衡传》) ④不闻机杼声(《木兰辞》) ⑤睹其机兆(《先主传》) ⑥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 ⑦太祖少机警(《三国志》) ①关键 ②事务 ③机关、机键 ④织布机 ⑤通“几”,先兆、苗头 ⑥机会 ⑦机灵 4、过 ①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②卒令不闻其过(《求谏》)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⑤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 ⑥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过犹不及 ①量词,表示行为次数 ②过错、过失 ③责备 ④过于、过分 ⑤经过、路过 ⑥拜访、探望⑦超过 5、克 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 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 ③克己复礼(《论语》) 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 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 ⑥然性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 ⑦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 ①攻克、战胜 ②克制 ③克制 ④战胜 ⑤能够 ⑥通“刻”,苛刻 ⑦能够。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 不能喻之于怀 B.自然存天理而行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明知合行大路 合朝交欢合家欢乐 D.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A.(都是使……明白)B,使……在心里留夺;问候∂,应该;全、满D走一步,指有所行动;趋r 五、虛词积累 1、即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 ②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来即我谋(《氓》)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⑧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①于是,就②于是,就③立即④就是,表强调⑤接近、靠近⑥就⑦当时、当夭⑧表假设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 ②则是不乃窃齐国……乎?(《法箧》)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①却⑨是,帮助表判断③于是,就④副词、才⑤在,处 表并列⑦你的。 ①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 ②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 ③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 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肤箧》) ⑤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 ⑦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⑧夫夷以近,而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①来,表目的②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介词,用④介词,把⑤介词,因为⑥凭借⑦连词,因为⑧ 相当于“而”,表并列。 六、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2、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3、仁以为己任 4、乃为人欲引去 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介词宾语前置句,4、被动句。 第三部分:读写训练 请结合你对课文《朱子语类》中第二则的理解谈一谈对下面这个事件的看法。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霆来到夭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 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晩,许霆回到住处,将 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次。许霆先后取款17.5万元;郭安山 则取款1.8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潜逃一年的许霆,17.5万元赃欯因投資失败而挥霍一空,2007 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广州市中院审理后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 个人全部财产 2、下面是吴淡如的散文《畅所欲言未必道德》中的一段话,阅读之后,请谈谈你对待网络上“畅所
4 C.明知合行大路 合朝交欢 合家欢乐 D.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A.(都是使……明白)B,使……在心里留存;问候 C,应该;全、满 D 走一步,指有所行动;趋向, 趋于 五、 虚词积累 1、即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 ②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⑤来即我谋(《氓》)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⑧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①于是,就 ②于是,就 ③立即 ④就是,表强调 ⑤接近、靠近 ⑥就 ⑦当时、当天 ⑧表假设 2、乃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 ②则是不乃窃齐国……乎?(《胠篋》)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①却 ②是,帮助表判断 ③于是,就 ④副词、才⑤在,处在 ⑥而,又,表并列 ⑦你的。 3、以 ①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 ②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 ③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 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 ⑤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 ⑦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⑧夫夷以近,而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①来,表目的 ②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介词,用 ④介词,把 ⑤介词,因为 ⑥凭借⑦连词,因为 ⑧ 相当于“而”,表并列。 六、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2、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3、仁以为己任 4、乃为人欲引去 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介词宾语前置句,4、被动句。 第三部分:读写训练 1、请结合你对课文《朱子语类》中第二则的理解谈一谈对下面这个事件的看法。 2006 年 4 月 21 日晚 10 时,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 ATM 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 1000 元后, 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 1 元,狂喜之下,许霆连续取款 5.4 万元。当晚,许霆回到住处,将 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后反复操作多次。许霆先后取款 17.5 万元;郭安山 则取款 1.8 万元。事后,二人各携赃款潜逃。潜逃一年的许霆,17.5 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2007 年 5 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广州市中院审理后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 个人全部财产。 2、下面是吴淡如的散文《畅所欲言未必道德》中的一段话,阅读之后,请谈谈你对待网络上“畅所
欲言”的现象的看法 很早以前就有人问我,是不是要设一个网站,和大家“沟通”一下意见?我会说,我还是喜欢比较传 统的方式,有问题,写信到出版社給我。我相信,一个人愿意郑重其事地把心情或意见落成“信”,至少 是经过思虑孔嚼的,才算真正的问题。 白纸黑字,至少经过一些修饰与修正,代表慎重的心意。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我并不想听到大多 匿名者不负责任的“畅所欲言”。 现在有太多渠道可以“畅所欲言”了。报纸的传真热线、广播的 al l in节目,还有四通八达的网路, 大家忙着发表意见。正面的作用是,大众的声音得到了倾听的机会,但负面作用则是不道德的攻汗像细菌 样,拥有非常不负贲任的“培养皿” 躲在暗处的我们,是比较敢大声说话的,因为我们可以不负责任。看他不顺眼,放黑函,很畅快,不 是吗? 我的看法 3、大作文: 话题一:克制自己与张扬个性 话题二: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第一,生理的需要:生命本能的自然反应,是自身与人类生命能够延续的需求 第二,安全的需要:包括物质资源供应不匮乏,生命不受外力伤害。 第三,爱和归属的需要:被爱,感到被需要、能被群体接纳而融入其中的情感需求。 第四,尊重的需要:能够被尊重,至少能够被他人平等看待,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随己所愿地选择不受羁绊的人生目标,不为金钱、不为他 人,甚至不为亲人,只是为了某种价值,并尽其自我地追求。 。清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人生的需 为话题,写一篇大作文
5 欲言”的现象的看法: 很早以前就有人问我,是不是要设一个网站,和大家“沟通”一下意见?我会说,我还是喜欢比较传 统的方式,有问题,写信到出版社给我。我相信,一个人愿意郑重其事地把心情或意见落成“信”,至少 是经过思虑孔嚼的,才算真正的问题。 白纸黑字,至少经过一些修饰与修正,代表慎重的心意。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我并不想听到大多 匿名者不负责任的“畅所欲言”。 现在有太多渠道可以“畅所欲言”了。报纸的传真热线、广播的 Callin 节目,还有四通八达的网路, 大家忙着发表意见。正面的作用是,大众的声音得到了倾听的机会,但负面作用则是不道德的攻汗像细菌 一样,拥有非常不负责任的“培养皿”。 躲在暗处的我们,是比较敢大声说话的,因为我们可以不负责任。看他不顺眼,放黑函,很畅快,不 是吗? 我的看法: 3、大作文: 话题一:克制自己与张扬个性 话题二: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级。 第一,生理的需要:生命本能的自然反应,是自身与人类生命能够延续的需求。 第二,安全的需要:包括物质资源供应不匮乏,生命不受外力伤害。 第三,爱和归属的需要:被爱,感到被需要、能被群体接纳而融入其中的情感需求。 第四,尊重的需要:能够被尊重,至少能够被他人平等看待,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随己所愿地选择不受羁绊的人生目标,不为金钱、不为他 人,甚至不为亲人,只是为了某种价值,并尽其自我地追求。 请思考马斯洛理论,结合你对人的欲望与道德、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关系的理解,以“人生的需 要”为话题,写一篇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