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 金华黄日成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 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 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 分) 答案:(6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 晩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晩″二字分析作答。②扣ˆ疏兩过舂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 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 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 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 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 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 金华 黄日成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 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 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 分) 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 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 分) 答案:(6 分)(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①扣" 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 作分析的给 1 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 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 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 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 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 分,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 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 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 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6分)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 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 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 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 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 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毎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 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 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 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 什么? 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 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 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6 分)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 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 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 这一点的给 1 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 2 分。只摘 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 1 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 分) 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 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思路 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6 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 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 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 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 分)如不 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 什么? 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 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
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分,答岀“六朝如梦 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晩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 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 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 今。(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晩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用—“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 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拟人手法。作者把斜 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 思对即可) 六、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 的景象?(2分)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喑写岀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岀今昔 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 分,答出“六朝如梦 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 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 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 今。 (3 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 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 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 思对即可) 六、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 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 的景象?(2 分)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 分) 答案:(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 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七、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 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 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 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200字(6分)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共23首 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答案: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 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手法:见景生情,拟物抒情,意在言外 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内容4分,手法2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 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藴藉。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 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 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 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 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 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 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 分) 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不超过 200 字(6 分) 马诗二十三首①(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①《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共 23 首。 ②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答案:一二句突出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抒情,表现 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手法:见景生情,拟物抒情,意在言外: 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内容 4 分,手法 2 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 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 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
季节的一种 气氛。(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 为月照中天,干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十一、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 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十一、《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解】1、外弟:表弟。2、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3、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 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答案:(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 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2)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3)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 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表述上可有差异,但必须紧扣以上三点)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1),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 ,从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分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 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 答案:(1)(4分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2分)侧(2分)(2)(2分)作者具有济苍生的 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十三、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6分)
___ 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 2 分,后两问各 1 分。(2)(因 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十一、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 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十一、《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解】1、外弟:表弟。2、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3、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 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答案:(1)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 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2)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3)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 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读来亲切感人。(表述上可有差异,但必须紧扣以上三点)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 牙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⑴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 ____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 分) ⑵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 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答案:⑴(4 分)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2 分)侧(2 分) ⑵(2 分)作者具有济苍生的 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意思对即可) 十三、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