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 (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 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 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窝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 鸪的叫声来渲染岀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淛退了,天晚了,思乡而 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 “元夕”)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 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十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 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 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 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十六、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2 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 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 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 分)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 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 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 “元夕”)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 。(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 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十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 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 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 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十六、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 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 答案要点:(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 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 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 杜诗,其“诗眼”是“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4分) 答案: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 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 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岀了路远雁孤、同伴 难寻的凄苦之情 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 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 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亳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 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 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学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 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 50 字以内) 答案要点:(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 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 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 杜诗,其“诗眼”是 “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4 分) 答案: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 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 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 难寻的凄苦之情。 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 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 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 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 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学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 (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十九、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一(2)题。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 笛》(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①关山 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两首 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 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 法,又称“离合体 二十、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 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 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 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 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①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 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 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 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十九、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 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 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两首 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 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 法,又称“离合体”) 二十、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 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 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 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 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 100 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 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 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 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 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迴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 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舂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 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 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 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 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 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 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 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 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借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 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 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 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 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 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 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 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 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 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 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 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晩春景 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 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 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 增色。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恳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 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 霜”重复 二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 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 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 情景。(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十九.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张孝祥
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 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 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 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 增色。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 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 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 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 霜”重复。 二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 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 56 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 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 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 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十九.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