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学科病理学年级 专业、层次临床医学 教师易永芬职称教授 授课方式 大班学时6 课程 局部血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 液循环 员会规划教材:病理学(英文 障碍绪 版)周庚寅主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类型、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栓塞的概念、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肺动脉栓塞的后果 4.掌握梗死的概念、病因、条件及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5.掌握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6.熟悉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相互联系。 重点与难点 1.淤血的概念及肺淤血和肝慢性淤血的发生及其病变特点 2.血栓概念,血栓形成条件和过程,类型及组成。要求掌握的名词概念:混合 血栓、白色血栓、透明血栓。 3.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栓子的运行途径。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及对机体的 影响和主干栓塞致急死的机理。 4 栓塞的概念和类型及其病变特点,出血性梗死的条件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学科 病理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教师 易永芬 职称 教授 授课方式 大班 学时 6 课程 局部血 液循环 障碍,绪 论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 员会规划教材:病理学(英文 版)周庚寅主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类型、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栓塞的概念、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肺动脉栓塞的后果 4.掌握梗死的概念、病因、条件及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5.掌握漏出性出血的原因。 6. 熟悉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相互联系。 重点与难点 1.淤血的概念及肺淤血和肝慢性淤血的发生及其病变特点 2.血栓概念,血栓形成条件和过程,类型及组成。要求掌握的名词概念:混合 血栓、白色血栓、透明血栓。 3.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和栓子的运行途径。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及对机体的 影响和主干栓塞致急死的机理。 4.栓塞的概念和类型及其病变特点,出血性梗死的条件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栓子与血栓的区别和栓子的运行途径;出血性梗 死的发生条件解释。 大体进程与教学手段 第一次课(3学时)绪论,淤血,出血, 第二次课(3学时)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主要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幻灯 实施情况 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实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栓子与血栓的区别和栓子的运行途径;出血性梗 死的发生条件解释。 大体进程与教学手段 第一次课(3 学时)绪论,淤血,出血, 第二次课(3 学时)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主要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幻灯 实施情况 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实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手段和时间 分配 基本内容 多媒体40分钟 一、绪论 20分钟 二动脉性统血(arterial hyperemia) (一概念 (二)原因 三)类型 50分钟 1.生理性充血: 2.病理性充血: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四)病变:体积增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伍)对机体的影响:利>弊 10分钟 三、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一)概念 (二)原因:静脉腔外压迫;静脉腔内阻塞;心力衰竭。 (三)病理变化 (四)后果 40分钟 (五)重要器官淤血 1.急慢性肺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慢性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出血 (一)概念: (二)类型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
重庆医科大学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一、绪论 二.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一)概念 (二)原因 (三)类型 1.生理性充血 : 2.病理性充血 : 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四).病变:体积增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五)对机体的影响:利> 弊 三、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一)概念 (二)原因:静脉腔外压迫;静脉腔内阻塞;心力衰竭。 (三)病理变化 (四)后果 (五)重要器官淤血 1.急慢性肺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慢性肝淤血的原因、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出血 (一)概念: (二)类型: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 手段和时间 分配 多媒体 40 分钟 20 分钟 50 分钟 10 分钟 40 分钟
(三)出血的机制: 1.血管壁损害; 2.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3凝血因子缺乏。 40分钟 (四)出血的表现:积血、血肿、淤点瘀班、咯血、便血、黑便 血尿 (五)后果 五、血栓形成(Thrombosis) (一)概念 (二)条件及机理 40分钟 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1.白色血栓头的形成) 2. 混合性血栓(体的形成) 3.红色血栓(尾的形成) 4.微血栓 (四)血栓的结局 1软化,脱落 2.机化与再通 3.钙化 (五)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三)出血的机制: 1.血管壁损害; 2.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3.凝血因子缺乏。 (四)出血的表现:积血、血肿、淤点瘀班、咯血、便血、黑便、 血尿 (五)后果 五、血栓形成(Thrombosis) (一)概念 (二)条件及机理 1.内皮细胞的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 (三)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1. 白色血栓(头的形成) 2. 混合性血栓(体的形成) 3. 红色血栓(尾的形成) 4.微血栓 (四)血栓的结局 1.软化,脱落 2.机化与再通 3.钙化 (五)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40 分钟 40 分钟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形成膜病 4.广泛性出血 六、栓塞(embolism) (一)概念 (二)栓子运行的途径 (三)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1)肺动脉栓塞 (2)体循环的动脉栓塞 2.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 (2)氮气栓塞 3.脂肪栓塞 4.羊水栓塞 七、梗死(infarction) (一概念 (二)梗死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动脉腔内阻塞 2动脉腔外压迫 3.动脉痉挛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形成瓣膜病 4.广泛性出血 六、栓塞(embolism) (一)概念 (二)栓子运行的途径 (三)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1)肺动脉栓塞 (2)体循环的动脉栓塞 2.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 (2)氮气栓塞 3.脂肪栓塞 4.羊水栓塞 七、梗死(infarction) (一)概念 (二)梗死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动脉腔内阻塞 2.动脉腔外压迫 3.动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