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只是孤证。因此这学说从《周易》大象例总的规律来看,是 站不住的。 二、“明两作”解 《离》三三离上离下。象日:明两作离大人以继照于四方。 这条象辞,一般也误作“明两作离”断句,只有少数学者不 误。我们知道根据大象例,目然是“明两作”断句。离的德性为 火(《同人》、《大有》、《家人》、《龋》、《既济》、《未济》、《革》、 《睽》、《贲》、《旅》、十卦释体部馬六来解释)。又为电(《噬嗑》 《丰》两卦用电来解释),电亦火也。又为(《离》、《晋》、《明夷 三卦用明来解释)。明,是火的明,亦火也。因此,“明两作”就是 “重明”,也就是解释《》扑的卦德。这层意思唐孔颖达、宋錢原 都已晓得(见《经义考》卷四)。宋朱熹《朱子语类》云:“明两作, 犹言水洊至。今日明,来者又明;明便是指日而言,只是一个明 两番作。”说得更为透彻。王辅嗣撰《〈易〉例》却说:“夫象者出 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发言玄远,实 则于《易》例全无会心,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无妄大象”说 《无妄》大象:“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从大象体例的角度看《无妄》大象“物与两字疑衍。朱熹《〈易 本义》云:“天下雷行,震动发生,万物各得其性命,是物物而与 之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解 释得很圆满,但是,恐怕跟原辞的客观情况不符合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四、“习坎”说 《周易》六十四卦、复字命卦有:《小畜》、《同人》、《大有》、 《噬嗑》、《无妄》、《大畜》、《大过》、《大壮》、《明夷》、《家人》、 《归妹》、《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等卦,都可解释;独 习坎一辞意义不明。《序卦》云:“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不称习坎。《京房易传》云:“习坎亦作坎”。也未言习 坎之意义,岂习字为衍文,还是习坎为古方言,今已失传了。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易象和鲁春秋 刘节(遗稿) 孔子和“六经”的关系,是研究古代史与古代哲学的人所共 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孔子与《诗》、《书》、《礼》、《乐》的关系, 《论语》里已经有确凿的证据。例如: ①“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字罕》) ②“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与? (《阳货》) 3“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④“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在孔子时代,诗、书、礼、乐四者恐早已成为当时学者的教 学资料。虽然,我们还不能够从东周以后的金文中找出直接的证 据来。但这四样,不仅仅是孔门后学,如孟子、荀子的书里时常 引用,就连墨子的书里也时常引用的。孔子是否编辑过《诗经》, 尚且有人怀疑,我以为这种怀疑是对的。至少现在所见的《诗经》 编次,决非出之孔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在鲁国观 乐时所见的次第,就和现在的本子不同,而且还不能够认为这就 是孔子所编的次第。儒家所谓“六经”,是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才 逐步出现的。不能够说:“六经”同孔子毫无关系,最要紧的还是 说出怎样的一种关系。就《诗》、《书》、《礼》、《乐》、《易》、《春 秋》六者说来,《易》和《春秋》是出来最晚的,和孔子的关系 本文原载《学术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28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也最少。可是《易》和《春秋》二者本身的关系却很密切。《左 传》昭公二年 “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 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篥,与周之所王也’。” 在这里就已经暗示给我们《鲁春秋》和《易象》的关系了。专 就《春秋》与《易》而说,《春秋》成为经,比《易》早得多。《春 秋》大一统思想,在《论语》里是可以寻得出根源的,这就是“尊 王攘夷”思想的进一步向首发展。“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季氏》)“夷狄之有君,不如诸之无也。”(《八佾》)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这些思想,在《春秋》里 都可得到消息。但不能因此就说《春秋》是孔子作。这是孔门后 学对于孔学的一种新发展。自从孟子在《滕文公下篇》说: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又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 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此后,《春秋》虽是鲁史,也就和孔子发生了直接关系,才 一跃而为儒家的经典。《春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是从孟子 到荀子这一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劝学篇》在《荀子》全书中是 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也见于《大戴礼记》、《韩诗外传》。 可以看出,这篇是荀子一派的重要论著,色彩是很鲜明的。其中 明白主张:“始平诵经,终乎读礼。”在儒家典籍中首先提出“经” 的,当以《劝学篇》为最早。而且所谓“经”,也只有五种,其中 并无《易经》。在该篇中,对于“经”的次序有两种排法: ①“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劝学》) ②“《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同上) 照《劝学篇》的说法,在荀子时代,《礼》、《乐》、《诗》、《书》、 《春秋》五者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而且荀子一再说“止矣!“毕矣!” 就是说:更没有其他书籍可以称为“经”的了。孔子迫切要求“假 我数年,五十以学《易》的重要经典——《周易》,在《孟子》的 书里根本没有提到。《荀子》书里确有好几处引用到《易经》的 文句,如《大略篇》、《非相篇》中都有。并且照刘向叙录中说: “荀卿善为《诗》、《礼》、《易》、《春秋》。” 而《非十二子》篇所推重的仲弓,照韩愈、王应麟二人的看 法,都以为就是传《易》的臂子弓。汪中也以为《易经》和荀 子是有关系。关系是有的,不过荀子没有把《易》放在儒家经典 中应有的地位而已。这说明《易》在这个时候还不成其为“经” 并未构成象现在看的这样伟大的体系,还值不得这样大吹大擂罢 了。所以荀子《大略篇》说:“善《易》者不占。”不仅如此,并且 对于《易经》文句的解释也与今本大不相同。《非相篇》引“括 囊,无咎,无誉。”他的解释是“腐儒之谓也。”恰和《象辞》:“慎 不害也”的解释,正相反对。虽然如此,在荀子时代,《易经》也 定已经有一个雏形了。例如《吕氏春秋》中《务本》、《慎大》、 《召类》、《壹行》等篇里都有引到《易经》中的文句,并且因而 知道已有“涣”、“贲”等卦名。但是今《易经》、《小畜卦》初 九爻辞 “复自道,何其咎?吉!” 《荀子·大略篇》,《吕氏春秋·务本篇》,直到《春秋繁露·玉 英篇》都只说:“易曰”,没有说是《小畜卦》初九爻辞,连《小 畜》卦名都没有提到。必定会有人这样说:荀子时代,既然《易 经》已有一个雏形是不成问题的了,那末再加以《左传》、《国语》 里所引的《繇辞》来证明,还不够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以为问题 正出在这里。如果《左传》、《国语》里所引的《易·繇辞》都是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