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的卦爻辞中引来的,为什么《荀子》、 《吕氏春秋》里不称某卦、某卦这么引用呢?何况《左传》、《国语》 中所引用的《繇辞》还与现在所传《易经》的卦爻辞相去很远呢! 所以这个问题又当细论,不能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得了的。 现在先谈“六经”中为什么以《易经》为最晚出,并且“六 经”的排列次第也逐渐在发展中。首先见于《庄子》的《天运》、 《天下》两篇。《天运篇》是这样的 “孔子与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经。”又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 儒家的“六经”,反而是在道家的书里首先出现,这又可以说 明后期儒家和道家有密切关系。《庄子》书中的“四天”:《天 道》、《天运》、《天地》、《天下》等四篇,我认为是与儒家最有密 切关系的道家作品。这四篇文章应该是后于荀子不久的人所作的 那时《易经)有相当地位,《春秋》反退居其后了。《天下篇》头 段,很明白是说儒家思想,而且是道家化了的儒家思想。韩非虽然 是荀卿的学生,其书中却看不出和《易经》的明显关系来。“六经” 的次第,在荀子以后,司马迁以前,当照《庄子·天下篇》的排列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 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六经”的正式出现,当在秦、汉之际”。 《韩诗外传》里也有说到“六经”: “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 “六经”的早期排列次第,都是先《诗》、《书》、《礼》、《乐》。 这同《论语》里所说的完全相合。《易》、《春秋》总是排在后面, 也与我的说法相合。在《春秋繁露》、《小戴礼记》、《淮南子》、《史 记·自序》诸书里又出现两种排法,可以看出其中有旧排法和新 排法的交替现象。第一种排法: 1:《小戴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 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②《春秋繁露·玉杯篇》:“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 《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 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又说:“《诗》道志,故长于质;《礼》 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 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 于治人。” ③《淮南子·泰族训》:“六艺异科而皆同道。温惠柔良者, 《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 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 化也;刺讥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④《史记·自序》:“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 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这四个例子里基本上还是保存《论语》以来,《诗》、《书》、 《礼》、《乐》四者为主体的精神,这是比较早期的排法。《玉杯 篇》基本上与《庄子·天下篇》相同。《史记·自序》把《礼》 摆在很高的位置,可以看出这是传自荀学。所以《史记·礼书》后 面引了一大段基本上和《荀子·礼论》相同的文字。这一排列方 法已经和《论语》以来,把《诗》、《书》、《礼》、《乐》作为主体 的排法有很大的出入了。《易》和《春秋》排在最后,还是和《天 运》、《天下》两篇相同。在这个时候——一从秦统一中国,到太史 公作《史记》这一阶段,“六经”的次第在起变化。变化的特点有 :一种是《礼》的地位提高到《诗》和《书》之上。另一种是 《易》的地位最后抬头,并一跃而凌驾于诸经之上。所以在《淮南 子·泰族训》、《太史公自序》中都出现了第二种排列法。 ①《淮南子·泰族训》:“故《易》之失也卦,《书》之失 也敷、《乐》之失也淫,《诗》之失也辟,《礼》之失也责,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春秋》之失也刺。” 2《史记·自序》:“《易》著阴阳五行,故长于变巛《礼》 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 记山川、溪谷、鸟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 之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这两个例子里虽然都把《易》提到最高地位,但二者之间也 还大有区别。就是太史公的排列法仍偏重于《礼》,《淮南子》的 作者接近道家,《礼》的地位很低。综合上述各种排列法,《春 秋》总是压阵。最后确定下来,《易经》打先锋,就成为《汉书·艺 文志》的排法:《易》、《诗》、《书》、《礼》、《乐》《春秋》,从此 确定下来的“六经”次第就没有什么变动了。可见从荀子到汉武 帝晚期,是儒家“六经”的形成时期,其排列次第的变化经过到 l式确定,是与各派的学风,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相符合的。 其中《诗》、《书》、《礼》、《乐》四者从《论语》以来,就和孔子 发生关系。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卫灵公》)他看见 的史料泯残缺不完,因此又说:“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八佾》)孔子所看见的《鲁春秋》,恐怕比现在所能见到 的“断烂朝报”好不了多少。所以孔子也只有“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述而》)了!到了孔门再传或三传弟子手上,就把这 些残鈇的史料说成悬孔子笔削的结果,还看出什么“微言大义”来, 真是大反孔子“慎言其余”(《为政》)的精神。《易》和《春 秋》是濡家后起的典籍,《春秋》是从孟子到荀子一阶段中才出 现的。《易》出现更晚,到了太史公的时代,体系还未完全确定 下来。太史公所看见到的《易经》,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二 句:为今本中所无,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有人说:《易经》卦爻辞中有许多很古的资料,有些可以早 到两周初期,孔子是可以读到《易经》的。我以为孔子能看到原 始卦爻辞中的资料,和看到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体系的《周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易》根本是两回事。六十四卦排列次第本身就函有一套天道观的, 不仅仅是《文言》、《系辞》、《序卦》、《说卦》等篇中有似乎辩证 唯物观点的哲学思想,而这种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孔子以前是 不可能出现的。照我在上文所举的“六经”出现次第看来,也确 实是如此。孔子并未看见象现在样子的《易经》甚至还未看见过 有六十四卦体系的卦爻辞。“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过矣!”的《鲁论》读法是很难讲得通的。孔子为什么一定要到五 十岁才读《易》呢?古论的读法是对的。应读作:“假我数年,卒 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个“过”字仍旧是“过则勿弹改”的 “过”字。原据“古论”改的“鲁论”是讲不通的。为什么要改“古 论”呢?是什么样人改的呢?这同创造《易经》和《易传》的人 有些瓜葛、目的在大吹大擂《易经》的重要性而已。 在山东孔子讨论会中,看见徐中舒先生的《孔子和春秋》 文.又看见施畸先生的《孔子学易考辨》后来又见一九六二年《历 史教学》第十二期中所发表的徐中舒先生的文章,因此更加相信 《易象》和《鲁春秋》的密切关系是有根据的。徐中紆氏引用《礼 记·坊记》和《韩非子·内储说右上》及《七术》篇等四条.以 之和今本《春秋经》对比,以为所谓孔子作的《春秋》,基本上与 《鲁春秋》是相同的。这当然很对。但我有一些补充说明。《七术》 篇说: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霜不 杀菽。何为记此?仲尼对曰:此言可杀而不杀。夫宜杀而不杀 桃李冬实,天失道,草木犹干犯之,而况于人君乎?” 《韩非子》有好几处引到“春秋之记”。徐中舒先生所举的几处 之外,如《南面》篇:“上古之传言,春秋所记”云云。又《说疑》 篇:“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君而取国者众矣!”就 在这一篇里,又引到“周记”据我看都是象《国语》一样的“记”, 《国语》中不是有《周语》吗?即就这《说疑》篇一条而说,与下 34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
文所引太史公说的“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四五十二”一条 正是同一根据。《奸劫弑臣》篇虽作“春秋记之曰”据我看原也 是“春秋之记”的误倒。所谓“春秋之记”,就是三传的雏形。《韩 非子》里引春秋时事,同《左传》者多。但《七术》篇这一段“春 秋之记”却与《谷梁传》非常相近。《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陨霜不杀草:未可杀而杀,举重也;可杀而不杀,举轻 也 分明可以看出韩非所引这一段“春秋之记”原是《谷梁传》的 底本,《左传》、《公羊》二传都不是如此解释的。可以说明战国 晚期,《春秋》经传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有一个粗具规模的雏形了。 而且不止于此,还可以根据一些其他资料,说明《易经》和《春 秋》经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 “子夏曰:春秋之记:臣弑君,子弑父者,以十数矣!皆 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 其实照现在看来,这一段应该是《易传·文言》里的话。但 是从《孟子·滕文公》下篇以来都说是《春秋》之文。《史记·自 序》也是这样说: “拨乱世而反之正,莫近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 指数千,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 六,亡国五十一,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 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 也,其渐久矣!” 太史公和韩非一样,都说这是“春秋之记”里的话。现在这 段话分明在《易传·坤卦文言》里,内容更为充实,文气也更为 条畅了。这显然是后出文字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 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由来渐矣;由辩之不 早辩也。” PDF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试用版本创建w, fineprint,com,cn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