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n2-n1(T-5Tg)]am T(s) 图3.3.8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一结构自振周期; T一特征周期;γ一衰减指数:ηr一直线下降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n2—阻尼调整系数。 1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此时阻尼调 整系数n2应取1.0,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ls至特征周期Tg的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最大值am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的区段,衰减指数y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的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应取 2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分段情况与本条第 1款相同,但其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η2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水平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n2aax; 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Y=0.9+ 0.05-5 (3.3.8-1) 0.5+5 式中Y一一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一—阻尼比 3)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n1=0.02+(0.0.5-3)/8 (3.3.8-2) 式中η—一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小于0时应取0 4)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逝?wNooN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高 层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程》 资 料 编 号: J G J 3- 图 3.3.8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α—地震影响系数;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结构自振周期; Tg—特征周期;γ—衰减指数;η1—直线下降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η2——阻尼调整系数。 1 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 0.05,此时阻尼调 整系数η2应取 1.0,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 0.1s 的区段; 2)水平段,自 0.1s 至特征周期 Tg 的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 5 倍特征周期的区段,衰减指数γ应取 0.9; 4)直线下降段,自 5 倍特征周期至 6.0s 的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应取 0.02。 2 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 0.05 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分段情况与本条第 1 款相同,但其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η2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水平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η2αmax; 2)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ζ ζ 0.5 5 0.05 0.9 + − γ = + (3.3.8-1) 式中 γ——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ζ——阻尼比。 3)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η1=0.02+(0.0.5-ζ)/8 (3.3.8-2) 式中η1——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小于 0 时应取 0。 4)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第 21 页 2 0 0 2 @
n2=1+05-5 (3.3.8-3) 006+17 式中n—阻尼调整系数,当n2小于0.55时,应取0.55。 3.3.9高层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确定 3.3.10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时,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应按下 列规定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 1结构第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应按下式确定: Fi=aYx, G (3.3.10-1) G (3.3.10-2) 式中G——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程第3.3.6条的规定确定; F1—一第j振型i质点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 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3.3.7~3.3.8条 确定 X1——j振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Y-j振型的参与系数 n一结构计算总质点数,小塔楼宜每层作为一个质点参与计算 Ⅱ一结构计算振型数。规则结构可取3,当建筑较高、结构沿竖向刚度不均匀 时可取5~6 2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位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j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等)。 3.3.11考虑扭转影响的结构,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 逝?wNooN 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位移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高 层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程》 资 料 编 号: J G J 3- ζ ζ 0.06 1.7 0.05 2 1 + − η = + (3.3.8-3) 式中η2——阻尼调整系数,当η2小于 0.55 时,应取 0.55。 3.3.9 高层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 确定。 3.3.10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时,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结构,应按下 列规定进行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 1 结构第 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应按下式确定: Fji =α j γ j X jiGi (3.3.1O-1) ∑ ∑ = = = n i ji i n i ji i j X G X G 1 2 1 λ (I=1,2……,n;j=1,2……,m) (3.3.10-2) 式中 Gi——质点 i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程第 3.3.6 条的规定确定; Fji——第 j 振型 i 质点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 αj ——相应于 j 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 3.3.7~3.3.8 条 确定; Xji——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γj——j 振型的参与系数; n——结构计算总质点数,小塔楼宜每层作为一个质点参与计算; m——结构计算振型数。规则结构可取 3,当建筑较高、结构沿竖向刚度不均匀 时可取 5~6。 2 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位移)应按下式计算: ∑= = m j j S S 1 2 (3.3.10.3) 式中 S——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j——j 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等)。 第 22 页 2 0 0 2 @ 3.3.11 考虑扭转影响的结构,按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计算时,各楼层可取两个正交 的水平位移和一个转角位移共三个自由度,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
应。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1j振型i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XG n;j=1,2…,m) (3.3.11-1) 式中F3、F、F-一分别为j振型i层的x方向、y方向和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 标准值; X、Y3——分别为j振型i层质心在ⅹ、y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 -j振型i层的相对扭转角 Y一i层转动半径,可取i层绕质心的转动惯量除以该层质量的 商的正二次方根; α」——相应于第ⅰ振型自振周期Tj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 第3.3.7~3.3.8条确定: Yu—一考虑扭转的j振型参与系数,可按本规程公式(3.3.11-2) (3.3.11-4)确定; n—一结构计算总质点数,小塔楼宜每层作为一个质点参加计算 皿—一结构计算振型数,一般情况下可取9~15,多塔楼建筑每个 塔楼的振型数不宜小于9。 当仅考虑X方向地震作用时 r=∑XnG,/∑i=1(X2+Y2+v2n2)G (3.3.11-2) 当仅考虑y方向地震作用时: r=∑yG,/∑1=1(X2+F2+v2r2)G (3.3.11-3) 当考虑与X方向夹角为0的地震作用时: r= r cos0 +r sine (3.3.11-4) 式中¥x、Yy_一分别为由式(3.3.11-2)、(3.3.11-3)求得的振型参与系数。 逝?wNooN 2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扭转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高 层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程》 资 料 编 号: J G J 3- 应。确有依据时,尚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确定地震作用效应。 1 j 振型 i 层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i=1,2…,n;j=1,2…,m) = = = tji j tj i ji i yji j tj ji xji j tj ji i F r G F X G F X G α λ ψ α γ α γ 2 (3.3.11-1) 式中 Fxji、Fyji、Ftji——分别为 j 振型 i 层的 x 方向、y 方向和转角方向的地震作用 标准值; Xji、Yji——分别为 j 振型 i 层质心在 x、y 方向的水平相对位移; ψji——j 振型 i 层的相对扭转角; γi——i 层转动半径,可取 i 层绕质心的转动惯量除以该层质量的 商的正二次方根; αj——相应于第 i 振型自振周期 Tj 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 第 3.3.7~3.3.8 条确定: γtj——考虑扭转的 j 振型参与系数,可按本规程公式(3.3.11-2)~ (3.3.11-4)确定; n——结构计算总质点数,小塔楼宜每层作为一个质点参加计算; m——结构计算振型数,一般情况下可取 9~15,多塔楼建筑每个 塔楼的振型数不宜小于 9。 当仅考虑 X 方向地震作用时: ∑ ∑ (3.3.11-2) = = = + + n i n tj yi i ji ji ji i Gi r X G i X Y r 1 2 2 2 2 / 1( ψ ) 当仅考虑 y 方向地震作用时: ∑ ∑ (3.3.11-3) = = = + + n i n tj yi i ji ji ji i Gi r Y G i X Y r 1 2 2 2 2 / 1( ψ ) 当考虑与 X 方向夹角为θ的地震作用时: rtj = rxj cosθ + ryj sinθ (3.3.11-4) 式中γxj、γyj——分别为由式(3.3.11-2)、(3.3.11-3)求得的振型参与系数。 第 23 页 2 0 0 2 @ 2 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考虑扭转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PkS,SK (3.3.11-5) (+x) (3.3.11-6) k(1-x)2+454(1+xr)2x 式中 考虑扭转的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1、S-一分别为j、k振型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ρ—一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 k振型与j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3、3k分别为j、k振型的阻尼比 3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 S=√S2+(0.85) (3.1.11-7) 或 S=yS2+(0.855) (3.3.11-8) 式中S-—仅考虑X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的地震作用效应 S一一仪考虑Y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的地震作用效应。 33.12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可按本规程附录B进行。 3.3.13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 要求: λ>G, 式中V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λ—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3.3.13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 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G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n—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3.3.13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类别 度 8度 9度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3.5s的结构 0.016(0.024)0.032(0.048) 0.064 逝?wNooN 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 0.012(0.018)0.024(0.032)0.040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高 层 建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程》 资 料 编 号: J G J 3- ∑∑= = = m j m k jk j k S S S 1 1 ρ (3.3.11-5) T j k T T j k T T jk λ ζ ζ λ λ ζ ζ λ λ ρ 2 2 2 1.5 (1 ) 4 (1 ) 8 (1 ) − + + + = (3.3.11-6) 式中 S——考虑扭转的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j、Sk——分别为 j、k 振型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ρjk——振型与 k 振型的耦联系数; λT——k 振型与 j 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ζj、ζk——分别为 j、k 振型的阻尼比。 3 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公式中的较大值确 定: 2 2 (0.85 ) X y S = S + S (3.l.11-7) 或 2 2 (0.85 ) y x S = S + S (3.3.11-8) 式中 Sx——仅考虑 X 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的地震作用效应; Sy——仪考虑 Y 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的地震作用效应。 3.3.12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可按本规程附录 B 进行。 3.3.13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符合下式 要求: V ∑ (3.3.13) = ≥ n j i Eki λ G j 式中 VEKi——第 i 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λ——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 3.3.13 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 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 Gj——第 j 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n——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 3.3.13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第 24 页 2 0 0 2 @ 类别 7 度 8 度 9 度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 3.5s 的结构 0.016(0.024) 0.032(0.048) 0.064 基本周期大于 5.0s 的结构 0.012(0.018) 0.024(0.032) 0.040
注:1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0s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 2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3.3.149度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 按下列规定计算(图3.3.14): G 1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 算 ≤ FE=amaG(3.3.14-1) Geq=0.75Gg(3.3.14-2) :;1 amax=0.65amx(3.3.14-3) 式中F—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图3.3.14结构竖向地 震作用计算示意图 Ga-—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ε——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各质点重力荷载代 表值之和 2结构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GH F (3.3.14-4) 式中F—一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G—一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j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程第3.3.6条的 测澈游烘滥 规定计算; H1、H—一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 3楼层各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比例分 配,并宜乘以增大系数1.5。 3.3.15水平长悬臂构件、大跨度结构以及结构上部楼层外挑部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时,竖向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在8度和9度设防时,可分别取该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 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 3.3.16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 影响予以折减。 鉴wNo 3.3.17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高 层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程》 资 料 编 号: J G J 3-2 0 0 2 @ 注:1 基本周期介于 3.5s 和 5.0s 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 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 2 2 7、8 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 3.3.14 9 度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 按下列规定计算(图 3.3.14): 3.3.14 9 度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 按下列规定计算(图 3.3.14): 建 n Evk j j j i i vi F G H G H F ∑= = 1 (3.3.14-4) 1 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 算: F FEvk=αvmaxGeq (3.3.14-l) 3.3.14-l) Geq=0.75GE (3.3.14-2) 3.3.14-2) α αvmax=0.65αmax (3.3.14-3) 3.3.14-3) 式中 FEVk——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αvmax——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GE 《高 层 筑 混 凝 土 结 构 技 术 规 程》 资 料 编 号: J G J 3-2 0 0 2 @ ——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各质点重力荷载代 表值之和。 G 图 3.3.14 结构竖向地 震作用计算 示意图 Evk vmax EVk vmax eq E 2 结构质点 i 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Fvi——质点 i 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Gi、Gj——分别为集中于质点 i、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本规程第 3.3.6 条的 规定计算; Hi、Hj——分别为质点 i、j 的计算高度。 3 楼层各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各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比例分 配,并宜乘以增大系数 1.5。 3.3.15 水平长悬臂构件、大跨度结构以及结构上部楼层外挑部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时,竖向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在 8 度和 9 度设防时,可分别取该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 力荷载代表值的 10%和 20%。 3.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 影响予以折减。 3.3.17 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ψT。 第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