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李渊父)李昞,“昞”与“秉”同音:唐玄宗李隆基,“基”与“饥”同音。②唐代宗李豫,“豫”与 谕”同音。机,同注①“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举进士有名 举:举荐 B.贺不举进士为是 是:正确 C.乃比于宦官宫妾 比:比较 D.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考证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劝之举者为非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贺举进士为可邪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夫讳始于何时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稽之以国家之典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对诋毁李贺考进士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B.作者认为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的 C.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 D.写作目的,既是为李贺考进士辩解,也是为自己推荐李贺考进士的行为辩解 1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任意指出其中的二处对比,并简要分 析其作用。(2分) 答: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6
6 世祖(李渊父)李昞,“昞”与“秉”同音;唐玄宗李隆基,“基”与“饥”同音。②唐代宗李豫,“豫”与 “谕”同音。机,同注①“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举.进士有名 举:举荐 B.贺不举进士为是. 是:正确 C.乃比.于宦官宫妾 比:比较 D.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考证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劝之.举者为非 A.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贺举进士为.可邪 B.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夫讳始于.何时 C.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稽之以.国家之典 D.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对诋毁李贺考进士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 B.作者认为考察经典,对照规则,考证国家文献,李贺考进士是可以的。 C.作者列举周公、孔子为例,是为了说明创立礼法来教导天下的人是周公、孔子。 D.写作目的,既是为李贺考进士辩解,也是为自己推荐李贺考进士的行为辩解。 1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任意指出其中的二处对比,并简要分 析其作用。(2 分) 答: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译文: (2)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译文 (3)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 孔子,亦见其惑也。 译文: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1)词的第一句写的是喜景,这与全词的情感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2)词最后一句与整首词似断非断,并没有多少内在联系。你怎么看这一问题。(3分) 答 16.16.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7 译文: 。 (2)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译文: 。 (3)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 孔子,亦见其惑也。 译文: 。 四、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1 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5 分)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1)词的第一句写的是喜景,这与全词的情感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 分) 答: (2)词最后一句与整首词似断非断,并没有多少内在联系。你怎么看这一问题。(3 分) 答: 16.16.古诗文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