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广东版)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朱建斌 第一部分阅读鉴赏(共75分) (本部分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请考生看清要求,按规定作答 I.必考内容 古诗文阅读鉴赏(共34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题目中空缺的部分。(任选其中的三道小题作答。每小题2分,共6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 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 数峰青 、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6、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7、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2题。(每题3分)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 诸兄寄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 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会况卒,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
1 2007 年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广东版)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命题:朱建斌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 75 分) (本部分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请考生看清要求,按规定作答) Ⅰ.必考内容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共34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题目中空缺的部分。(任选其中的三道小题作答。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 4、 , 。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二)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 分)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 数峰青。 5、开头三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 分) 6、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3 分) 7、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 分) (三)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2 题。(每题 3 分)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三兄况、余、员,并有才能。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 诸兄寄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 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会况卒,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玄宾客 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常渭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配至当握手欢如平生, 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欢冠,会百官于宗 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客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 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土,与图成败,反修饰 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初,援军还,将至,故从多迎劳之, 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 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平?先生奚用 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清击之。男儿要当死于 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闬:han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警跸bi:戒备称警,止行称跸。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盛陈陛卫,以延援入 且从所好 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C.后为郡督邮 D 与图成功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相如闻,不肯与会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游陇汉间 游说 B.授晓之曰 晓:告知 C.何足久稽天下士稽:留住 D.意不能守章句守:墨守 10.把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马援既不因困窘而消沉,也不为名利而移志的一组 是( ①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②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③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④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 ⑤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 ⑥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 B.①④⑥ C.①③⑤ 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为郡督邮时,曾押解一个重罪的囚徒去司命府,结果却因可怜囚徒而与之一同逃到 北地郡去了。 B.马援认为好男儿就应当战死疆场并以马皮裹尸安葬,如果老来病死于家中,就不能称之 为烈士 C.马援曾跟人学习《齐法》,但他不愿咬文嚼字做一个墨守章句的儒生,所以就想到边疆 地区去屯田放牧 D.马援以前和公孙述是邻里同乡,很是要好,后公孙述称帝并要授马援大将军位,但马援 认为公孙述自身难保,故辞归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遇赦,因留牧,玄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
2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玄宾客 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常渭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是时,公孙述称帝于蜀,援往观之。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配至当握手欢如平生, 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欢冠,会百官于宗 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客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 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土,与图成败,反修饰 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初,援军还,将至,故从多迎劳之, 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 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 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清击之。男儿要当死于 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闬:hàn 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 警跸 bì:戒备称警,止行称跸。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盛陈陛卫,以.延援入 B 且从所.好 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C. 后为.郡督邮 D 与.图成功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相如闻,不肯与.会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转游.陇汉间 游:游说 B.授晓.之曰 晓:告知 C.何足久稽.天下士 稽:留住 D.意不能守.章句 守:墨守 10.把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马援既不因困窘而消沉,也不为名利而移志的一组 是 ( ) ①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②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③男儿要当死于边野 ④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 ⑤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 ⑥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援为郡督邮时,曾押解一个重罪的囚徒去司命府,结果却因可怜囚徒而与之一同逃到 北地郡去了。 B.马援认为好男儿就应当战死疆场并以马皮裹尸安葬,如果老来病死于家中,就不能称之 为烈士。 C.马援曾跟人学习《齐法》,但他不愿咬文嚼字做一个墨守章句的儒生,所以就想到边疆 地区去屯田放牧。 D.马援以前和公孙述是邻里同乡,很是要好,后公孙述称帝并要授马援大将军位,但马援 认为公孙述自身难保,故辞归。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遇赦,因留牧,玄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
(4分) (2)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4分 (四)现代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 孙郁 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过一些材料。五十 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 亲切之感。周作人则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这也证实了我过去的猜测,鲁迅有 趣,幽默而有性情,周氏则缺少与尘世周旋的机智,于是只好退回到书斋里吧。从他们对外 部世界的反映看,鲁迅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至多不过是务虚 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 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 谁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是民俗学的提倡者。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两人关系甚密 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以为在民间的土壤 里,才有文化的本源。中国的正宗文化是官的文化,不过是权力者的意志的体现,可吸取的 东西就那么一点点,有时等于通篇废话。但我们到乡间去,那些口头传说、歌谣、戏曲则有 诸多美妙的情调,周作人在风俗与传说里看见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这正是旧式文人不注意的 内容。你看他谈风土、神话时的兴致,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那里隐含的正是集体无 意识的东西。研究文化,就不能不关顾这些。我注意到他多年来潜心于此的耐力,在他的影 响下,一批民俗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其功不在一般文人之下。而鲁迅不同的是,深知问题 的重要之后,却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我有时对照两人的 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周作人强调的文化人类学的隐喻,在鲁迅那里竞出现了。文本中折射 的谣俗因素颇多,现代小说家中他是第一个民间风景的打量者。 不妨这样说,兄弟二人中,一个是理论的建设者,一个是实践的自觉者。而实践在那 时更为艰难、不易。我总觉得鲁迅考虑问题比周作人要复杂。比如吧,写小说时,不像后来 的茅盾那样按着一种理论去构思图景。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 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他在民俗方面表现的意象,其丰富性是远远在周 作人之上的。高远东先生在描绘《祝福》时写道,那是一篇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鲁迅在鲁镇 这个世界里虚构的场景,是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缩影。一个感性的画面里透出的信息,往往比 抽象的理论更有广度和深度。我有时在读完鲁迅的小说后,感慨道:周作人于小品文里苦苦 期待的东西,竟在鲁迅那里看到了。就思想的广度而言,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因为深深 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今人说鲁迅的作品有深远的价 值,其实就因为折射出民间的本然,乡民与弱小者的世界,是真的、未被士大夫篡改的世界 中国历代文人不太注意世俗的亚文化,以为卑下无聊。但鲁迅却于此发现大的悲欣 他在那里才找到文化里生动的遗存。不过那寻找是身临其中的,身上也带着泥土和血气,不 像周作人那样高枕无忧的休闲状。周作人将思想、审美与己身的愉悦结合起来,是雅人的空 灵与智慧。鲁迅有着自己的空灵和智慧,却不去躺在榻榻米里悠然自乐。他像一只田野里的
3 (4 分) (2)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4 分) (四) 现代文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文后问题: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节选) 孙 郁 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过一些材料。五十 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 亲切之感。周作人则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这也证实了我过去的猜测,鲁迅有 趣,幽默而有性情,周氏则缺少与尘世周旋的机智,于是只好退回到书斋里吧。从他们对外 部世界的反映看,鲁迅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至多不过是务虚 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间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 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 谁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是民俗学的提倡者。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两人关系甚密。 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以为在民间的土壤 里,才有文化的本源。中国的正宗文化是官的文化,不过是权力者的意志的体现,可吸取的 东西就那么一点点,有时等于通篇废话。但我们到乡间去,那些口头传说、歌谣、戏曲则有 诸多美妙的情调,周作人在风俗与传说里看见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这正是旧式文人不注意的 内容。你看他谈风土、神话时的兴致,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那里隐含的正是集体无 意识的东西。研究文化,就不能不关顾这些。我注意到他多年来潜心于此的耐力,在他的影 响下,一批民俗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其功不在一般文人之下。而鲁迅不同的是,深知问题 的重要之后,却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我有时对照两人的 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周作人强调的文化人类学的隐喻,在鲁迅那里竟出现了。文本中折射 的谣俗因素颇多,现代小说家中他是第一个民间风景的打量者。 不妨这样说,兄弟二人中,一个是理论的建设者,一个是实践的自觉者。而实践在那 时更为艰难、不易。我总觉得鲁迅考虑问题比周作人要复杂。比如吧,写小说时,不像后来 的茅盾那样按着一种理论去构思图景。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 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生的苦运。他在民俗方面表现的意象,其丰富性是远远在周 作人之上的。高远东先生在描绘《祝福》时写道,那是一篇儒道释吃人的寓言。鲁迅在鲁镇 这个世界里虚构的场景,是中国历史与文明的缩影。一个感性的画面里透出的信息,往往比 抽象的理论更有广度和深度。我有时在读完鲁迅的小说后,感慨道:周作人于小品文里苦苦 期待的东西,竟在鲁迅那里看到了。就思想的广度而言,鲁迅超越了周围的人们,因为深深 植根于乡俗的土壤里,传统中阴暗的、负面的东西都出现了。今人说鲁迅的作品有深远的价 值,其实就因为折射出民间的本然,乡民与弱小者的世界,是真的、未被士大夫篡改的世界。 中国历代文人不太注意世俗的亚文化,以为卑下无聊。但鲁迅却于此发现大的悲欣, 他在那里才找到文化里生动的遗存。不过那寻找是身临其中的,身上也带着泥土和血气,不 像周作人那样高枕无忧的休闲状。周作人将思想、审美与己身的愉悦结合起来,是雅人的空 灵与智慧。鲁迅有着自己的空灵和智慧,却不去躺在榻榻米里悠然自乐。他像一只田野里的
狼,叫出了黑夜里的惊恐,也叫出了一个民族的哀凉。没有办法,他在内心深处,要和黑暗 里的存在一同存在。 摘自《随笔》2006年第5期)原长1700字 13、文章第一段说“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分别指的是谁? 动态”和“静谧”在本段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14、周氏兄弟在研究民俗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分别予以说明。(5分) 15、概述作者对鲁迅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作者的这些评价有什 么根据?(7分) 16、“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 生的苦运。”请你列举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说明其“苦运”,并简要分析其人物 形象的意义。(6分) Ⅱ.选考内容(20分) (本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鉴赏,分选考一和选考二两部分,考生需从中选择一个选考内容 完成,且需做完该选考部分的全部试题。)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岛啊,青岛》 (作者/刘兆亮) 青岛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我那时认为它恰如其分的美丽是因为父亲去了那里 父亲是去青岛干建筑小工的,抬水泥、搬石块、挑砖头是他的工作。但这是次要的,父 亲在青岛生活和工作了,这是让人感恩的事 那时我正上高三,父亲带着家中最破的被子和那顶漏雨的安全帽到县城坐火车。因为还 有40分钟的空闲,父亲就到学校去看我。但他并没有见到我,他的脚刚好踩到上课铃声。 父亲就给看门师傅留了一张字条,写道:“儿,我去青岛干活儿了。青岛好啊,包吃包住 天20块钱。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署名是“父亲亲笔 青岛好啊!父亲这个赞美诗般的感叹也是听别人陈述来的。父亲没去过青岛,甚至他连
4 狼,叫出了黑夜里的惊恐,也叫出了一个民族的哀凉。没有办法,他在内心深处,要和黑暗 里的存在一同存在。 (摘自《随笔》2006 年第 5 期) 原长 1700 字 13、文章第一段说“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动态的,一个静谧的。”分别指的是谁? “动态”和“静谧”在本段中是如何体现的?(3 分) 14、周氏兄弟在研究民俗学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请分别予以说明。(5 分) 15、概述作者对鲁迅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作者的这些评价有什 么根据?(7 分) 16、“他一方面把自己燃烧在里面,内心的苦楚喷吐而出。同时又用通天之眼,雕刻芸芸众 生的苦运。”请你列举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体说明其“苦运”,并简要分析其人物 形象的意义。(6 分) Ⅱ.选考内容(20 分) (本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鉴赏,分选考一和选考二两部分,考生需从中选择一个选考内容 完成,且需做完该选考部分的全部试题。)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岛啊,青岛》 (作者/刘兆亮) 青岛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我那时认为它恰如其分的美丽是因为父亲去了那里。 父亲是去青岛干建筑小工的,抬水泥、搬石块、挑砖头是他的工作。但这是次要的,父 亲在青岛生活和工作了,这是让人感恩的事。 那时我正上高三,父亲带着家中最破的被子和那顶漏雨的安全帽到县城坐火车。因为还 有 40 分钟的空闲,父亲就到学校去看我。但他并没有见到我,他的脚刚好踩到上课铃声。 父亲就给看门师傅留了一张字条,写道:“儿,我去青岛干活儿了。青岛好啊,包吃包住一 天 20 块钱。你好好念书,争取考到青岛去。”署名是“父亲亲笔”。 青岛好啊!父亲这个赞美诗般的感叹也是听别人陈述来的。父亲没去过青岛,甚至他连
比县城更大点儿的城市都没去过,但父亲那时去青岛了。看到父亲的留言,我很高兴。 父亲在一个叫观海山的山上建花园。山不太高,但站在屋顶上可以看到海,下雨天不上 工,父亲就上山顶去看海。看海是父亲最高级的精神生活。在他的物质生活方面,让他津津 乐道的,是能隔三差五吃到两块五一斤的肥肉膘。父亲说,瘦的他们才不爱吃呢,青岛的肥 肉真贱!父亲说,乖乖,青岛就是青岛啊! 但青岛没有及时给他发工资,这是堵心窝儿的事。父亲说,肥肉很香,但一想到钱就咽 不下去了。 父亲走时只准备了25块钱生活费,父亲花了40天。之后,他摸口袋时,兜里只剩下五 个手指头了。当然,在他的内裤边,母亲还连夜为他缝进了50块钱。但那钱不能动啊! 青岛怎么不发工资呢?老板解释说临时有点儿困难,让父亲等人顶一顶。父亲觉得那个 李老板说的话不虚。以前李老板让父亲下山替他买的烟都是十多块钱一包的,现在下降到四 块多钱一包了。 给李老板买烟是父亲难忘青岛的另外一个原因。 起初,父亲买烟买得一肚子得意,觉得老板还挺把自己当回事。等父亲戒烟了一一实际 是没有闲钱买烟了,他才感觉到买烟成了一种煎熬和痛苦 父亲每次烟瘾上来的时候,都要到厕所尿一泡尿,每次进行的时间都很长。他低头思考 着什么,最后还是使劲地捏一把那缝在内裤边的50块钱,忍了 但父亲经常把烟包放在鼻子下使劲地闻一闻。闻一闻烟又不会少,没事的。有几次他甚 至就想把手中的烟往腰里一别,一口气跑回家,坐在田头再一口气抽光。边抽烟边看玉米生 长,多美的事儿啊! 有一次,李老板客气地说,剩下的三毛钱硬币不要了,看你累的,头上的汗珠子比雨点 儿还大!父亲不收,两个人互相推让,拿着,对,拿着。父亲的兜里就多了三毛钱 李老板已经好几天没让父亲买烟了,也就是说李老板已经很少过来了。慢慢地,父亲他 们就感觉到李老板可能在耍熊蛋了一一他要跑掉了! 大家也很久没能吃上肉了,伙房的人也好久没接到钱了 工程没完,老板就跑了,碰上这样的事,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父亲等人也不能干等着,就买了车票回家 父亲把他在青岛的这些经历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还在等青岛方面的大学通知书。青岛与 我的关系还八字没一撇。 但青岛朝我走来了。我被青岛一所重点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录取了。 那天父亲把烟头抽得很兴奋,他满眼亮亮的,左手比画着青岛宽阔的马路怎么走,还一 个劲儿说,青岛好啊!青岛好啊! 我不知道,当父亲赞美诗一样地感叹青岛好的时候,他的右手在口袋里把从青岛带回来 的那三毛钱都攥出了汗!到了学校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一一那 是父亲在青岛赚取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 (原载《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6年第1期,转载于《小小说选刊》2006 年第3期)原长1890字 17、概括小说中的父亲的精神品质。(4分) 18、“到了学校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一一那是父亲在青岛赚取 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难道仅仅是要继承这三枚硬币吗?请对 这一结尾做出评价(4分)
5 比县城更大点儿的城市都没去过,但父亲那时去青岛了。看到父亲的留言,我很高兴。 父亲在一个叫观海山的山上建花园。山不太高,但站在屋顶上可以看到海,下雨天不上 工,父亲就上山顶去看海。看海是父亲最高级的精神生活。在他的物质生活方面,让他津津 乐道的,是能隔三差五吃到两块五一斤的肥肉膘。父亲说,瘦的他们才不爱吃呢,青岛的肥 肉真贱!父亲说,乖乖,青岛就是青岛啊! 但青岛没有及时给他发工资,这是堵心窝儿的事。父亲说,肥肉很香,但一想到钱就咽 不下去了。 父亲走时只准备了 25 块钱生活费,父亲花了 40 天。之后,他摸口袋时,兜里只剩下五 个手指头了。当然,在他的内裤边,母亲还连夜为他缝进了 50 块钱。但那钱不能动啊! 青岛怎么不发工资呢?老板解释说临时有点儿困难,让父亲等人顶一顶。父亲觉得那个 李老板说的话不虚。以前李老板让父亲下山替他买的烟都是十多块钱一包的,现在下降到四 块多钱一包了。 给李老板买烟是父亲难忘青岛的另外一个原因。 起初,父亲买烟买得一肚子得意,觉得老板还挺把自己当回事。等父亲戒烟了——实际 是没有闲钱买烟了,他才感觉到买烟成了一种煎熬和痛苦。 父亲每次烟瘾上来的时候,都要到厕所尿一泡尿,每次进行的时间都很长。他低头思考 着什么,最后还是使劲地捏一把那缝在内裤边的 50 块钱,忍了。 但父亲经常把烟包放在鼻子下使劲地闻一闻。闻一闻烟又不会少,没事的。有几次他甚 至就想把手中的烟往腰里一别,一口气跑回家,坐在田头再一口气抽光。边抽烟边看玉米生 长,多美的事儿啊! 有一次,李老板客气地说,剩下的三毛钱硬币不要了,看你累的,头上的汗珠子比雨点 儿还大!父亲不收,两个人互相推让,拿着,对,拿着。父亲的兜里就多了三毛钱。 李老板已经好几天没让父亲买烟了,也就是说李老板已经很少过来了。慢慢地,父亲他 们就感觉到李老板可能在耍熊蛋了——他要跑掉了! 大家也很久没能吃上肉了,伙房的人也好久没接到钱了。 工程没完,老板就跑了,碰上这样的事,算是倒了八辈子霉。 父亲等人也不能干等着,就买了车票回家。 父亲把他在青岛的这些经历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还在等青岛方面的大学通知书。青岛与 我的关系还八字没一撇。 但青岛朝我走来了。我被青岛一所重点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录取了。 那天父亲把烟头抽得很兴奋,他满眼亮亮的,左手比画着青岛宽阔的马路怎么走,还一 个劲儿说,青岛好啊!青岛好啊! 我不知道,当父亲赞美诗一样地感叹青岛好的时候,他的右手在口袋里把从青岛带回来 的那三毛钱都攥出了汗!到了学校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那 是父亲在青岛赚取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 (原载《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6 年第 1 期,转载于《小小说选刊》2006 年第 3 期)原长 1890 字 17、概括小说中的父亲的精神品质。(4 分) 18、“到了学校后我才发现,那三枚硬币,被父亲打进了我的背包——那是父亲在青岛赚取 到的财富,儿子应当继承。”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难道仅仅是要继承这三枚硬币吗?请对 这一结尾做出评价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