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 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 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一一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査时要以500 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 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 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岀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 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 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 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 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 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 很大贡献 5.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一—“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 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13.B 14.AE 15.①自力更生,不负使命。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 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找到了创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灵感。②善 于运筹,潜心硏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査的重任,确定普査范围和方向,虚心请 教,边干边学,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③交流融合, 见广识多。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 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学术底蕴更加厚重。④视野开 阔,思路开放。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解析】 13.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14.B项因果不当:C项“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 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 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 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 500~ 600 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 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 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 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 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 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 生。 E.自 1963 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 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 很大贡献。 15.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 材料具体分析。 答: 【答案】 13.B 14.AE 15.①自力更生,不负使命。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 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找到了创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灵感。②善 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 教,边干边学,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③交流融合, 见广识多。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 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学术底蕴更加厚重。④视野开 阔,思路开放。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解析】 13.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14.B 项因果不当;C 项“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 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1911l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 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 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 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年7月31日,他 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硏究种 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 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 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 师P.W.布里奇曼(P.W. 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 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一一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 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 射线方法测定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 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 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 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 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 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 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 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 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 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 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 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1925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他的 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 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 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 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 叶企孙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 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 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7号饭 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1929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 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 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 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唯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 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绝不能在现代立得住 脚
叶企孙,1898 年生于上海。1911 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 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 2 月招生,时年不满 13 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 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 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 年 7 月 31 日,他 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 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 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 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 年获物理学学 士学位,并于同年 9 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 师 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 年, 哈佛大学教授 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 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 3 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 X 射线方法测定 h,研究结果在 1921 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 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 h 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 物理学家康普顿在 1935 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 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 作于 1923 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 1925 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 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 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 年 8 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 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 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 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 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 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 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 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 1925 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 7 号。他的 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 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 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 1948 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 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 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 叶企孙之邀,住北园 7 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 5 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 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 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 7 号饭 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 1929 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 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 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 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唯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 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绝不能在现代立得住 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