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还给我示范劳动程序:先在左边墙角与地面的交接处狠狠地前后擦两次,然 后横抡三下,从左墙根擦到右墙根,再在右墙角与地面结合部前后狠擦两次。“横 三竖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父亲很骄傲地告诉我 1971年和1972年之际,父亲参加了后勤基建科的劳动,砌院墙、盖房子。开始, 后勤的师傅们让他当壮工,和泥,运砖。时间长了,父亲就从和泥搬砖的“小工” 升级到上脚手架“跑大墙”的“大工”。1974年冬我到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 管所当了一名瓦工,学徒三年,出师一年后,又升为二级瓦工。父亲的手艺不比 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一次他指着一所平房的墙角说: “这个角儿,是我把的。”把角儿的“把”字有把关的意思,是“技术含量高 的工作。我用瓦工匠的眼光考察了一下父亲把的角儿,父亲的活儿干得真地道 横平竖直不说,选砖对角十分细致,外加“游丁走缝”绝没有超过一公分的,根 本看不出是非专业工匠干的活计。 后勤的师傅们称父亲是“三级教授,四级瓦工。”我当时的感想是给他当儿子, 实在是窝囊。他的古汉语知识是我望尘莫及的,现在就连我的专业瓦工,他都要 略胜一筹,给儿子留个饭碗行不?恢复髙考以后,我报考英文系,就是想躲开他 的强项,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空间。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到北外读研究生,发现两 位全国顶尖的英语教授,一个专文学,一个专语言,都比不上父亲那口纯正的剑 桥音。 次父亲忽然问我:“你懂什么叫师傅吗?‘师’字好懂,‘傅’字就有点儿微 妙了。”说着就开始给我细解“傅”字的来龙去脉。对于父亲拿手的训诂之学, 我是一窍不通。他当时给我讲的,我似懂非懂,父亲的大意是,“傅”字原是指 侍弄花草的人。侍弄之外还负责展示花木,还要认准花木的优美之处并将其展示 在世人面前。所以后来古代官职有少傅、太傅,都是培养太子、向世人展示太子 才能和品质的官儿。作为师傅,一个人须有见识、肯于劳动、善于劳动并且无私 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 父亲嘱咐我的话,他自己完全做到了。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 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 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那个师傅的概念, 恰好是他生命的写照。我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我 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傅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俞敏先生一生精硏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 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 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 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百 度百科”)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父亲是一个精通旧学,又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 他“师傅”,所以同系青年教师的招呼让他格外欢喜。 B.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以劳动改造思想,文革期间,父亲始终豁达地面 对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C.疾风骤雨似的批判和改造已经突破了当时知识分子承受的底线,而父亲却毫 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
说罢还给我示范劳动程序:先在左边墙角与地面的交接处狠狠地前后擦两次,然 后横抡三下,从左墙根擦到右墙根,再在右墙角与地面结合部前后狠擦两次。“横 三竖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父亲很骄傲地告诉我。 1971 年和 1972 年之际,父亲参加了后勤基建科的劳动,砌院墙、盖房子。开始, 后勤的师傅们让他当壮工,和泥,运砖。时间长了,父亲就从和泥搬砖的“小工” 升级到上脚手架“跑大墙”的“大工”。1974 年冬我到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 管所当了一名瓦工,学徒三年,出师一年后,又升为二级瓦工。父亲的手艺不比 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一次他指着一所平房的墙角说: “这个角儿,是我把的。”把角儿的“把”字有把关的意思,是“技术含量高” 的工作。我用瓦工匠的眼光考察了一下父亲把的角儿,父亲的活儿干得真地道! 横平竖直不说,选砖对角十分细致,外加“游丁走缝”绝没有超过一公分的,根 本看不出是非专业工匠干的活计。 后勤的师傅们称父亲是“三级教授,四级瓦工。”我当时的感想是给他当儿子, 实在是窝囊。他的古汉语知识是我望尘莫及的,现在就连我的专业瓦工,他都要 略胜一筹,给儿子留个饭碗行不?恢复高考以后,我报考英文系,就是想躲开他 的强项,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空间。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到北外读研究生,发现两 位全国顶尖的英语教授,一个专文学,一个专语言,都比不上父亲那口纯正的剑 桥音。 一次父亲忽然问我:“你懂什么叫师傅吗?‘师’字好懂,‘傅’字就有点儿微 妙了。”说着就开始给我细解“傅”字的来龙去脉。对于父亲拿手的训诂之学, 我是一窍不通。他当时给我讲的,我似懂非懂,父亲的大意是,“傅”字原是指 侍弄花草的人。侍弄之外还负责展示花木,还要认准花木的优美之处并将其展示 在世人面前。所以后来古代官职有少傅、太傅,都是培养太子、向世人展示太子 才能和品质的官儿。作为师傅,一个人须有见识、肯于劳动、善于劳动并且无私 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 父亲嘱咐我的话,他自己完全做到了。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 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 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那个师傅的概念, 恰好是他生命的写照。我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我 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傅。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 年第 12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 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 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 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百 度百科”)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父亲是—个精通旧学,又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 他“师傅”,所以同系青年教师的招呼让他格外欢喜。 B.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以劳动改造思想,文革期间,父亲始终豁达地面 对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C.疾风骤雨似的批判和改造已经突破了当时知识分子承受的底线,而父亲却毫 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
D.父亲以他的学识和劳动诠释了师傅的内涵,就是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无私 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自己却甘居幕后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较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多一份豁达,是因为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能坦然 面对命运的摆布,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思想。 B.面对打扫厕所和走廊的卫生这样的劳动,父亲仍认真投入,这让担心父亲可 能因无法忍受屈辱而弃世而去的我松了一口气。 C.父亲在基建科劳动期间,由“壮工”到“大工”再到工人们嘴里的“四级瓦 工”,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劳动技巧。 D.父亲作为许多领域的专家,对“师傅”二字情有独钟,理解独特,他眼中的 “师傅”与我们平素所说的“师傅”有区别。 E.“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亲的才华连让做儿子的都心生嫉妒,又怎能躲 过时代的风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担忧 9.俞敏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8.B D 9.①面对厄运时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在猛烈的批判和劳动改造期间他始终坦 然面对。②无论做什么都应投入全部的精力,争取做得更好。扫厕所,做瓦工都 认真投入,找窍门。③无私奉献,给学生补课同时拿出紧张的口粮接济学生,生 命的最后一周还给学生的书写序推介 【解析】 7.父亲没有受到伤害,不是受到优待,而是因为父亲内心强大和豁达。 8.A项,不是主动选择体力劳动改造自己;C项,“任劳任怨”不妥;E项,主 要是对父亲的钦佩和自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 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 个学生的书写了序”,俞先生用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他“师傅”概念的写照。 面对人生厄运,“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 我而去”,他“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 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坦然予 以面对。据此整合作答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1954年1月9日,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县秦南镇龙港村。龙港村是水乡,周 遭沟河纵横,房前房后多是水。生活在水乡的曹文轩自小看到的尽是弯弯曲曲的 小河,听到的尽是赶船人“吱吱呀呀”的摇橹声、渔人“噼噼啪啪”赶鹰入水声 和老式水车“泼刺泼刺”的转动声,嗅到的尽是水中植物交织混杂的味道,于是 只要一提笔,都要写到水一一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这让他的文字独 具诗情画意的美感。 龙港村属乡野,民风淳朴,人心向善,曹文轩从小就沐浴在爱如暖阳般的氛围里 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只用最朴实的话语循循善诱。有一次,他跑到离家八
D.父亲以他的学识和劳动诠释了师傅的内涵,就是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无私 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自己却甘居幕后。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父亲较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多—份豁达,是因为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能坦然 面对命运的摆布,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思想。 B.面对打扫厕所和走廊的卫生这样的劳动,父亲仍认真投入,这让担心父亲可 能因无法忍受屈辱而弃世而去的我松了一口气。 C.父亲在基建科劳动期间,由“壮工”到“大工”再到工人们嘴里的“四级瓦 工”,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劳动技巧。 D.父亲作为许多领域的专家,对“师傅”二字情有独钟,理解独特,他眼中的 “师傅”与我们平素所说的“师傅”有区别。 E.“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亲的才华连让做儿子的都心生嫉妒,又怎能躲 过时代的风雨,文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担忧。 9.俞敏先生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C 8.B D 9.①面对厄运时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在猛烈的批判和劳动改造期间他始终坦 然面对。②无论做什么都应投入全部的精力,争取做得更好。扫厕所,做瓦工都 认真投入,找窍门。③无私奉献,给学生补课同时拿出紧张的口粮接济学生,生 命的最后一周还给学生的书写序推介。 【解析】 7.父亲没有受到伤害,不是受到优待,而是因为父亲内心强大和豁达。 8.A 项,不是主动选择体力劳动改造自己;C 项,“任劳任怨”不妥;E 项,主 要是对父亲的钦佩和自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 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 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俞先生用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他“师傅”概念的写照。 面对人生厄运,“1966 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 我而去”,他“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 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态度,坦然予 以面对。据此整合作答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1954 年 1 月 9 日,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县秦南镇龙港村。龙港村是水乡,周 遭沟河纵横,房前房后多是水。生活在水乡的曹文轩自小看到的尽是弯弯曲曲的 小河,听到的尽是赶船人“吱吱呀呀”的摇橹声、渔人“噼噼啪啪”赶鹰入水声 和老式水车“泼刺泼刺”的转动声,嗅到的尽是水中植物交织混杂的味道,于是 只要一提笔,都要写到水——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这让他的文字独 具诗情画意的美感。 龙港村属乡野,民风淳朴,人心向善,曹文轩从小就沐浴在爱如暖阳般的氛围里。 他的父亲,从不棍棒相向,只用最朴实的话语循循善诱。有一次,他跑到离家八
里的邻村看电影,回来时己是深夜,饿得难受,可又懒得动弹。父亲就说:“如 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他回忆说,父 亲的那几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的祖母,耳聋眼花,但每次曹文 轩外出,她都会拄着拐杖晃悠到村口大路边,逢人就问,直到曹文轩回来为止。 他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享用食物,剩下的随便吃一点完事。乡邻们虽 然贫困,却愿意尽力接济旁人。一次,他饿得心慌,趴在大门口一动不动,左邻 右舍的大伯大娘就回家翻箱倒柜,或找出几粒花生,或找出一块红薯,或找出 把苞谷,先让他垫垫肚子。这让他热泪盈眶:“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觉得世 界是善的,他们心灵里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基本基调。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唯一坚持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 家,这正是他的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因。从起初的《没有角 的牛》《古老的围墙>到接下来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 鸟》,直到《细米》《青铜葵花》,一个接一个美好而温暖的的故事直指心底深 处,令人掩卷深思,感慨颇多 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不同,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受到孩子的追捧,也适合大人 尤其是父母来阅读—一就像一位北京的家长说的那样:“曹老师的小说,字里行 间多有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细腻讲述,堪称为天下父母写就的育儿 心经……,出版于1997年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因曲折而智慧地讲述了五个孩 子—一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老师蒋一轮与白雀的纠缠关系,以及 孩子们痛苦成长历程大受好评,而其中的悲悯情怀,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 疏远、情感愈发淡漠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人。它成为真正“既能让 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的优秀儿童文学 作品。 这之后,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揭示了“财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脚下 的道理一样,曹文轩用一系列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的唯美成长小说- 《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等,告诉天下父母:孩子成长 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阅读和每刻的经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寻 找个人的生活目标,探寻个人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这与孩子未来 的幸福息息相关。 有人批评曹文轩写的这种沉重、忧郁的小说误导了家长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不利 影响。曹文轩多次在公开场合予以反驳: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相反 味的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和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儿童文学是让 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童产生快乐的文学。不能把快感与快乐混为 一谈,因为悲剧也能使人产生快感 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最好工具。而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观点 (摘编自曹涵《曹文轩: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相关链接 ①“国际安徒生奖”设立于1956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 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 “诺贝尔文学奖”美誉。2016年8月20日,曹文轩摘得此项桂冠,成为第一个 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②“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给曹文轩的颁奖词写道:“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 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 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里的邻村看电影,回来时已是深夜,饿得难受,可又懒得动弹。父亲就说:“如 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里外堆着,也应去抱回来。”他回忆说,父 亲的那几句话奠定了他一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的祖母,耳聋眼花,但每次曹文 轩外出,她都会拄着拐杖晃悠到村口大路边,逢人就问,直到曹文轩回来为止。 他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先尽孩子们享用食物,剩下的随便吃一点完事。乡邻们虽 然贫困,却愿意尽力接济旁人。一次,他饿得心慌,趴在大门口一动不动,左邻 右舍的大伯大娘就回家翻箱倒柜,或找出几粒花生,或找出一块红薯,或找出一 把苞谷,先让他垫垫肚子。这让他热泪盈眶:“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觉得世 界是善的,他们心灵里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基本基调。”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曹文轩是唯一坚持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 家,这正是他的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因。从起初的《没有角 的牛》《古老的围墙>到接下来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 鸟》,直到《细米》《青铜葵花》,一个接一个美好而温暖的的故事直指心底深 处,令人掩卷深思,感慨颇多。 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家不同,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受到孩子的追捧,也适合大人 尤其是父母来阅读——就像一位北京的家长说的那样:“曹老师的小说,字里行 间多有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细腻讲述,堪称为天下父母写就的育儿 心经……,出版于 1997 年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因曲折而智慧地讲述了五个孩 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老师蒋一轮与白雀的纠缠关系,以及 孩子们痛苦成长历程大受好评,而其中的悲悯情怀,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 疏远、情感愈发淡漠的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人。它成为真正“既能让 孩子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的优秀儿童文学 作品。 这之后,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揭示了“财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自己脚下” 的道理一样,曹文轩用一系列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的唯美成长小说—— 《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等,告诉天下父母:孩子成长 不在别处,就在每天的阅读和每刻的经历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寻 找个人的生活目标,探寻个人的兴趣爱好,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这与孩子未来 的幸福息息相关。 有人批评曹文轩写的这种沉重、忧郁的小说误导了家长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不利 影响。曹文轩多次在公开场合予以反驳: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相反, 一味的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和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儿童文学是让 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童产生快乐的文学。不能把快感与快乐混为 一谈,因为悲剧也能使人产生快感。 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最好工具。而时间已经证明了他的观点。 (摘编自曹涵《曹文轩:讲述独一无二的童年故事》) 相关链接 ①“国际安徒生奖”设立于 1 95 6 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 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 “诺贝尔文学奖”美誉。2016 年 8 月 20 日,曹文轩摘得此项桂冠,成为第一个 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②“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给曹文轩的颁奖词写道:“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 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 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曹文轩一提起笔就会写到水,是因为他生活的龙港村是一个水乡,周遭多是 弯弯曲曲的小河,房前屋后多是水 B.曹文轩有一次饿得快死,是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们拿出的几粒花生米,一块 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 C.有家长赞誉曹文轩的小说是“育儿心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既能让孩子 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D.长篇小说《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讲述得曲折而智慧,其 中的悲悯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动人心。 11.曹文轩小说独一无二的文学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2.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什么?这种儿童文学观在他的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 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0.D 11.①描写的是水乡的美景。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浸润着他的作品, 让他的文字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②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讲述的是 群可亲可爱的人和美好而温暖的故事,家乡人心灵的真善美构成了作品的基本 基调。 12.儿童文学观: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 童产生快乐的文学。儿童文学也应该有庄严和深刻。具体体现:①他的小说多有 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描述,引导孩子寻找个人生活目标,探寻个人 兴趣爱好,实现个人价值,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②作品书写了关于悲伤 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文学观2分;具 体体现两点共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信息不足,适当扣分 【解析 10.A项,表述的原因错误。B项,“饿得要死”与原文“饿得心慌”有出入 另外说“几粒花生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 仅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 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 家做普査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 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 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曹文轩一提起笔就会写到水,是因为他生活的龙港村是一个水乡,周遭多是 弯弯曲曲的小河,房前屋后多是水。 B.曹文轩有一次饿得快死,是左邻右舍的叔叔婶婶们拿出的几粒花生米,一块 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 C.有家长赞誉曹文轩的小说是“育儿心经”,这是因为他的小说“既能让孩子 接受人生启蒙教育,也能让大人体味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D.长篇小说《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讲述得曲折而智慧,其 中的悲悯情怀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和感动人心。 11.曹文轩小说独一无二的文学美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是什么?这种儿童文学观在他的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 现?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D 11.①描写的是水乡的美景。水的湿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浸润着他的作品, 让他的文字独具诗情画意的美感。②以个人童年生活经验为写作资源,讲述的是 一群可亲可爱的人和美好而温暖的故事,家乡人心灵的真善美构成了作品的基本 基调。 12.儿童文学观: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是让儿童产生快感的文学,而不只是让儿 童产生快乐的文学。儿童文学也应该有庄严和深刻。具体体现:①他的小说多有 培养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和生活的描述,引导孩子寻找个人生活目标,探寻个人 兴趣爱好,实现个人价值,弥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②作品书写了关于悲伤 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文学观 2 分;具 体体现两点共 3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信息不足,适当扣分。 【解析】 10.A 项,表述的原因错误。B 项,“饿得要死”与原文“饿得心慌”有出入, 另外说“几粒花生米,一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 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 仅 26 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 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 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 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 500~600 种常用中药,抓 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 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
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 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 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査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 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 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 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 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査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 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 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 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 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 那里温度髙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査每种 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 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 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 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 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 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 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 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 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 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 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 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 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 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 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 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 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药学通报》终 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 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 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 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 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 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 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 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 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 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 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 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 年 3 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 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 200 多种重要 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 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 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 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 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 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 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 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 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 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 安息香、胡黄连等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 50 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 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 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 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 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 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 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 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 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 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 年,《药学通报》终 于复刊了,在第 1 期第 1 至第 5 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 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自 1963 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 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 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