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文本阅读(热点难点突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1906年5月16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 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8 月5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9月28日到达昆明。先 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 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1999年7月17日,南 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 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 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 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年震惊全国的 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清 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 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 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 了《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 取美援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 影响家庭生活至巨,但仍义无反顾。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 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文集编委。 1952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 任。上世纪50年代先生有《乐府诗选》《诗经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 选》等著作行世。《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书对《乐府诗选》有高度评价。《诗经 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 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 上世纪60年代初,先生是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总负责人和上古至隋文 学史的主编,该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具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高等 学校的教材。 1966年8月12日,文学研究所的老专家全挨批斗。我去探望先生,他在天井里 拔草,见我来了,让进客厅:“文锦,士可杀不可辱,为国家研究学术何罪之有? 可如今我们这批专家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斯文不如扫地!我想到死!”我立即 说:“伯伯,你不能死!”他一挥手:“是啊,我不能死!《唐诗选》才编好,郑 西谛先生曾要我编一部《中国大文学史》。”1978年,《唐诗选》经修订后出 版,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最佳选本。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在完成种种行政、学术研究任务的同时, 还担任了《文学评论》编委、《文学遗产》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编委会委员和秦汉文学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顾问,无论是所里的
传记类文本阅读(热点难点突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1906 年 5 月 16 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 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 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系。1931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 年 8 月 5 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 9 月 28 日到达昆明。先 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 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1999 年 7 月 17 日,南 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函示:“冠英先生学问文章,可谈者多……独其抗战时期在昆 明主编《国文月刊》对大后方学术之推动极为有功。”余先生在联大发表了《信 与达》《谈雅》《谈新乐府》等论文,还发表了《潜广新乐府》,运用新乐府的 艺术手法愤怒声讨日寇与汉奸的罪行。 1945 年震惊全国的 “一二·一”惨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相继被害。清 华等校广大师生多次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斗争,在激烈的历史命运的抉 择中,余冠英坚决地站在了人民一边。他参与组织对闻一多先生的公祭,是“整 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委员。 1946 年清华大学复校,先生任国文系教授,并主编《语言与文学》,其间发表 了《乐府歌辞的拼凑和分割》《谈〈西洲曲〉》等论文。 风雨如晦,1948 年 6 月 18 日朱自清先生等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 取美援面粉宣言》,百十师长严正声明,先生名列其前,虽每月损失数百万法币, 影响家庭生活至巨,但仍义无反顾。朱自清先生病殁,他写了《佩弦先生性情嗜 好和他的病》,并任朱先生文集编委。 1952 年先生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为资深研究员,后任该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 任。上世纪 50 年代先生有《乐府诗选》《诗经选》《三曹诗选》《汉魏六朝诗 选》等著作行世。《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书对《乐府诗选》有高度评价。《诗经 选》被公认为《诗经》选注本的代表性的成果,《中国诗歌大词典》云:“此书 为解放后较早,较有权威性的《诗经》选注本。” 上世纪 60 年代初,先生是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总负责人和上古至隋文 学史的主编,该书是中国当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具里程碑式的成就,成为高等 学校的教材。 1966 年 8 月 12 日,文学研究所的老专家全挨批斗。我去探望先生,他在天井里 拔草,见我来了,让进客厅:“文锦,士可杀不可辱,为国家研究学术何罪之有? 可如今我们这批专家斯文扫地,斯文扫地,斯文不如扫地!我想到死!”我立即 说:“伯伯,你不能死!”他一挥手:“是啊,我不能死!《唐诗选》才编好,郑 西谛先生曾要我编一部《中国大文学史》。”1978 年,《唐诗选》经修订后出 版,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最佳选本。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期间,在完成种种行政、学术研究任务的同时, 还担任了《文学评论》编委、《文学遗产》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编委会委员和秦汉文学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顾问,无论是所里的
工作还是文学方面的研究,他都做得很好。尤其是1981年由该所主持、余先生 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这是全国文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之一。 如果说把《中国文学通史》(14卷本)系列作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丰 碑来看,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事业心、先生因而所付出的心血,遗泽炳 蔚,不可小觑 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无不尽其所能。杨任之著《诗经今译今 注》前言云:“本书承前辈余冠英先生,故友李长之先生多所匡正,不胜感激 扬州大学顾农教授曾著文纪念先生,说在学生时代写信向先生请教,余先生都回 信赐教。 1995年9月2日,先生因肺炎、心力衰竭而归道山。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天 地悠悠”四个大字,发人深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家古籍整 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古籍整理工作。(摘自 百度百科”) ②继《唐诗选》之后,我又当了《汉魏六朝诗选》的责任编辑。在注释中遇到难 解的问题,他不耻下问,要我帮他推敲推敲,我真有点诚惶诚恐。(摘自林东海 《学者余冠英长者风范》)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余冠英在清华大学读书,先上历史系,后改国文系,既因为他要顺应时代的 需求,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 B.在西南联大及清华大学复校期间,余冠英曾先后主编《国文月刊》《语言与 文学》等刊物,对推动当时的学术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C.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在客观上激起了清华等高校师生的斗争激情。 余冠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了人民一边,并积极处理闻一多的后事。 D.作为一篇追忆先师的传记,本文语言淳朴、亲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余冠英 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把余冠英出生的时间、地点写得详尽,除了符合传记文学开篇介绍 传主籍贯等信息的体例外,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B.上世纪50年代,余冠英选编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 等著作流行于世,其中《诗经选》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很大。 C.朱自清离世后,余冠英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 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 D.文章将余冠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结合在一起,引用传主的语言与大量名 人的评论,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学者形 象 E.余冠英近90年的人生之路是极不寻常的,既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饱受 屈辱的“文革”时期。他去世后,墓碑上的四个大字“天地悠悠”耐人回味 3.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 去学习的精神品质? 答 【答案】
工作还是文学方面的研究,他都做得很好。尤其是 1981 年由该所主持、余先生 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14 卷本),这是全国文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之一。 如果说把《中国文学通史》(14 卷本)系列作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学研究的丰 碑来看,先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的事业心、先生因而所付出的心血,遗泽炳 蔚,不可小觑。 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对于向他求教的人无不尽其所能。杨任之著《诗经今译今 注》前言云:“本书承前辈余冠英先生,故友李长之先生多所匡正,不胜感激。” 扬州大学顾农教授曾著文纪念先生,说在学生时代写信向先生请教,余先生都回 信赐教。 1995 年 9 月 2 日,先生因肺炎、心力衰竭而归道山。先生的墓碑上镌刻着“天 地悠悠”四个大字,发人深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国家古籍整 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余冠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古籍整理工作。(摘自 “百度百科”) ②继《唐诗选》之后,我又当了《汉魏六朝诗选》的责任编辑。在注释中遇到难 解的问题,他不耻下问,要我帮他推敲推敲,我真有点诚惶诚恐。(摘自林东海 《学者余冠英长者风范》)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余冠英在清华大学读书,先上历史系,后改国文系,既因为他要顺应时代的 需求,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 B.在西南联大及清华大学复校期间,余冠英曾先后主编《国文月刊》《语言与 文学》等刊物,对推动当时的学术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C.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在客观上激起了清华等高校师生的斗争激情。 余冠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了人民一边,并积极处理闻一多的后事。 D.作为一篇追忆先师的传记,本文语言淳朴、亲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余冠英 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把余冠英出生的时间、地点写得详尽,除了符合传记文学开篇介绍 传主籍贯等信息的体例外,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 B.上世纪 50 年代,余冠英选编的《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 等著作流行于世,其中《诗经选》更是得到一致好评,影响很大。 C.朱自清离世后,余冠英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 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 D.文章将余冠英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结合在一起,引用传主的语言与大量名 人的评论,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学者形 象。 E.余冠英近 90 年的人生之路是极不寻常的,既有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有饱受 屈辱的“文革”时期。他去世后,墓碑上的四个大字“天地悠悠”耐人回味。 3.作为一代学人,余冠英的一 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值得你 去学习的精神品质? 答: 【答案】
3.①强烈的爱国精神。学生时代,余冠英先生就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宣传 爱国主义,办杂志,发动工人罢工,査禁日货等。②不畏艰辛,意志坚定。清华 园沦陷,余冠英先生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昆明:生活艰苦的时候,步行十余里路去 授课,做兼职,还自己种菜。③践行民主、自由精神。曾用新乐府的手法作诗声 讨日寇、汉奸的罪行;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不畏处境险恶参与公祭;不计个人得 失签名拒领美援面粉等。④讲气节,为了学术事业忍辱负重。“文革”期间遭到 批斗,也曾想以死明志,但为了未竟的事业,毅然挺了过来。⑤治学严谨,虚心 请教;帮助他人,尽其所能。在整理、编写古籍中遇到难解的问题,请人推敲, 不耻下问;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也总是热心帮助 【解析】 1.A项,“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于文无据,文中 并无明确信息,从文本推断不出来。 2.A项,“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犯了任意延伸的错误,文 本只是客观介绍而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第一女记者一一法拉奇传 1929年,奥莉娅娜·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她成长于一个不苟言笑的、充满 斗士精神的家庭。父亲是坚定的意大利斗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反对墨索里尼的法 西斯政杈。14岁那年,有一次当飞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地板和墙壁都开始晃动, 法拉奇和父亲躲藏在防空洞,由于太恐惧,法拉奇止不住啜泣起来。突然,父亲 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 法拉奇性格坚韧顽强,这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 法拉奇一直很感谢母亲托斯卡·法拉奇的激励。她多次回忆:“是妈妈,是妈妈 告诉我,甚至是哭着告诉我:‘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 要学习,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 法拉奇最喜欢的家人是大伯,这是她的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大伯 是一名记者,这对法拉奇走上记者之路影响重大。在奥莉娅娜的一生中,她都会 引述大伯的忠诫:“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 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 受大伯此语的影响,后来法拉奇放弃研习已久的医学专业拿起了笔,从此写作成 了她终身酷爱之事,尤其是在她曾采访过并深深挚爱的伴侣、希腊抵抗运动英雄、 反对强权的斗士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于34岁死于车祸后 她亲历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作为记者,法拉奇的提问表现 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 甚至显得有些“挑衅”,这种风格令全世界为之叫好,却令“大人物”害怕。她 与全球六十多位国家政要的激烈交锋,曾令基辛格尴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龙 狂怒、令梅厄夫人敞开心扉 1961年记者扎特琳采访法拉奇,说很多人说她卑鄙、凶狠。她睁大画着浓妆的 眼睛,抚了一下头发后,摆出一副清白的样子说:“凶狠是什么意思?说出实情 我觉得我很和蔼。采访一个人时我总是尽力挖出他最好的一面。好比画画的时候 我尽力画他好看的地方。”扎特琳说也许她有时画了一幅不够公正的、负面的画 像。她回答说:“那不是我的错,那就是他最好的一面
1.A 2.BE 3.①强烈的爱国精神。学生时代,余冠英先生就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宣传 爱国主义, 办杂志,发动工人罢工,查禁日货等。②不畏艰辛,意志坚定。清华 园沦陷,余冠英先生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昆明;生活艰苦的时候,步行十余里路去 授课,做兼职,还自己种菜。③践行民主、自由精神。曾用新乐府的手法作诗声 讨日寇、汉奸的罪行;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不畏处境险恶参与公祭;不计个人得 失签名拒领美援面粉等。④讲气节,为了学术事业忍辱负重。“文革”期间遭到 批斗,也曾想以死明志,但为了未竟的事业,毅然挺了过来。⑤治学严谨,虚心 请教;帮助他人,尽其所能。在整理、编写古籍中遇到难解的问题,请人推敲, 不耻下问;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也总是热心帮助。 【解析】 1.A 项,“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于文无据,文中 并无明确信息,从文本推断不出来。 2.A 项,“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犯了任意延伸的错误,文 本只是客观介绍而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传 1929 年,奥莉娅娜·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她成长于一个不苟言笑的、充满 斗士精神的家庭。父亲是坚定的意大利斗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反对墨索里尼的法 西斯政权。14 岁那年,有一次当飞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地板和墙壁都开始晃动, 法拉奇和父亲躲藏在防空洞,由于太恐惧,法拉奇止不住啜泣起来。突然,父亲 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 法拉奇性格坚韧顽强,这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 法拉奇一直很感谢母亲托斯卡·法拉奇的激励。她多次回忆:“是妈妈,是妈妈 告诉我,甚至是哭着告诉我:‘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 要学习,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 法拉奇最喜欢的家人是大伯,这是她的第一位,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位老师。大伯 是一名记者,这对法拉奇走上记者之路影响重大。在奥莉娅娜的一生中,她都会 引述大伯的忠诫:“在记者这一职业中,一直回响着这样一条铁律:最重要的是, 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 受大伯此语的影响,后来法拉奇放弃研习已久的医学专业拿起了笔,从此写作成 了她终身酷爱之事,尤其是在她曾采访过并深深挚爱的伴侣、希腊抵抗运动英雄、 反对强权的斗士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于 34 岁死于车祸后。 她亲历了二战,1950 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作为记者,法拉奇的提问表现 了一种唯其所有的犀利风格,她用语率直、尖锐、咄咄逼人,轰炸般的盘问有时 甚至显得有些“挑衅”,这种风格令全世界为之叫好,却令“大人物”害怕。她 与全球六十多位国家政要的激烈交锋,曾令基辛格尴尬、令卡扎菲失言、令沙龙 狂怒、令梅厄夫人敞开心扉…… 1961 年记者扎特琳采访法拉奇,说很多人说她卑鄙、凶狠。她睁大画着浓妆的 眼睛,抚了一下头发后,摆出一副清白的样子说:“凶狠是什么意思?说出实情? 我觉得我很和蔼。采访一个人时我总是尽力挖出他最好的一面。好比画画的时候 我尽力画他好看的地方。”扎特琳说也许她有时画了一幅不够公正的、负面的画 像。她回答说:“那不是我的错,那就是他最好的一面
有一种美德在她身上熠熠生辉,她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似乎永远不 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说:“在夏娃摘苹果那一天诞生的,并非罪恶;那一天, 诞生的是一种被称为不服从的光辉美德。”法拉奇代表了当今媒体所欠缺的东西 把真相告诉权力的勇气。 1967年她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非常出色。她报道了自己所处时代 的多次重大冲突,足迹遍布拉美、黎巴嫩、越南和科威特。她就像一个无畏的战 士一样,在这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奋勇前进。 法拉奇罹患癌症多年后,于2006年9月14日夜间在佛罗伦萨结束了她77年的 传奇人生。她的去世在意大利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里塔 诺致信其家属,对意大利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家”表 示哀悼,前总统钱皮称颂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战斗和榜样的一生”。 (摘编自《中国青年杂志》和“百度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把文学与新闻分离,始终坚持反映矛盾交织的社会现 实,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体味。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直面历史的伟大记者” 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批判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称其 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 ②“9·11”事件后不久,法拉奇在意大利的《晚邮报》上发表了文章,措辞强 烈地攻击伊斯兰教。这篇文章后来扩展成书,题为“愤怒与骄傲”,称伊斯兰文 明是“一种野蛮落后的文化”。她的一些说法令西方媒体也感到失之偏颇。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作为“二战”亲历者的法拉奇,在父亲的耳光和“女孩不要哭”的呵斥下 逐渐变得坚韧顽强,充满斗士精神。 B.作为年轻少女的法拉奇,在母亲“不要像我这样”哭诉的激励下,热爱学习, 充满理想抱负,大胆放眼世界。 C.作为人生选择者的法拉奇,在大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的忠诚下, 弃医执笔,担当责任,犀利审视世界 D.作为无畏战士的法拉奇,而对强权和铁腕,毫不畏惧,绝不服从;面对战乱 和冲突,她奋勇向前,报道真相。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影响法拉奇一生最深的人是她的大伯,而她把写作当成终酷爱之事的引路人 确是深深挚爱的伴侣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 B.很多人说法拉奇卑鄙、凶狠,这的确损害了她的“清白”,因为她是一个追 求真理的记者,已经展现了采访对象“最好的一面 C.法拉奇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经历 不凡,曾亲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 周刊战地记者。 D.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对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 家”表示哀悼,他对法拉奇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法拉奇一生充满传奇,她勇敢,敢于战斗,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但 对伊斯兰文化的攻击则有失偏颇 6.关于法拉奇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将文学与新闻分离的问题,评论界众说纷 纭,请结合材料与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有一种美德在她身上熠熠生辉,她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似乎永远不 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说:“在夏娃摘苹果那一天诞生的,并非罪恶;那一天, 诞生的是一种被称为不服从的光辉美德。”法拉奇代表了当今媒体所欠缺的东西 ——把真相告诉权力的勇气。 1967 年她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非常出色。她报道了自己所处时代 的多次重大冲突,足迹遍布拉美、黎巴嫩、越南和科威特。她就像一个无畏的战 士一样,在这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奋勇前进。 法拉奇罹患癌症多年后,于 2006 年 9 月 14 日夜间在佛罗伦萨结束了她 77 年的 传奇人生。她的去世在意大利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里塔 诺致信其家属,对意大利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家”表 示哀悼,前总统钱皮称颂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战斗和榜样的一生”。 (摘编自《中国青年杂志》和“百度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把文学与新闻分离,始终坚持反映矛盾交织的社会现 实,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体味。一些人认为她是一个“直面历史的伟大记者” 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批判者指斥她“蛮横无理和傲慢”,称其 文风“夸张”“浮华”,有强烈的“自我表现主义”。 ②“9·11”事件后不久,法拉奇在意大利的《晚邮报》上发表了文章,措辞强 烈地攻击伊斯兰教。这篇文章后来扩展成书,题为“愤怒与骄傲”,称伊斯兰文 明是“一种野蛮落后的文化”。她的一些说法令西方媒体也感到失之偏颇。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二战”亲历者的法拉奇,在父亲的耳光和“女孩不要哭”的呵斥下, 逐渐变得坚韧顽强,充满斗士精神。 B.作为年轻少女的法拉奇,在母亲“不要像我这样”哭诉的激励下,热爱学习, 充满理想抱负,大胆放眼世界。 C.作为人生选择者的法拉奇,在大伯“不要让你的读者感到厌烦”的忠诚下, 弃医执笔,担当责任,犀利审视世界。 D.作为无畏战士的法拉奇,而对强权和铁腕,毫不畏惧,绝不服从;面对战乱 和冲突,她奋勇向前,报道真相。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影响法拉奇一生最深的人是她的大伯,而她把写作当成终酷爱之事的引路人 确是深深挚爱的伴侣阿莱科斯·帕纳古利斯。 B.很多人说法拉奇卑鄙、凶狠,这的确损害了她的“清白”,因为她是一个追 求真理的记者,已经展现了采访对象“最好的一面”。 C.法拉奇对强权有着天然的憎恶和反叛,她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服从。她经历 不凡,曾亲历二战,1950 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 年开始任《欧洲人》 周刊战地记者。 D.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对失去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卓著的作 家”表示哀悼,他对法拉奇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E.法拉奇一生充满传奇,她勇敢,敢于战斗,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但 对伊斯兰文化的攻击则有失偏颇。 6.关于法拉奇在文学创作中几乎从未将文学与新闻分离的问题,评论界众说纷 纭,请结合材料与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6.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命题,而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与新闻 没有分离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法拉奇活着时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直面历史的 伟大记者”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最好注解, 其去世后被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里塔诺称颂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 卓著的作家”,更是最有力的最权威的证明。文学与新闻本来就是相融相生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脱离新闻的生活性和真实性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脍炙人口的西方古典文学《荷马史诗》,又如家喻户晓的司马迁《史记》,更 不用说世界文学经典《红楼梦》脱胎于“明珠的家事”。事实上,新闻与文学之 间的关系就像花园里的交叉小径,有的地方窄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镶嵌着鹅卵 石,有的地方夯实着泥土,有的地方双边花团锦簇,有的地方上面枝丫横生。总 之,路与路错综复杂,相互粘连,密不可分。只是要强调一点:文学离不开新闻 的真实,新闻不能脱胎于文学的虚构。 【解析】 4.原文第1段中“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这 句话,表明法拉奇的父亲说 6.首先就新闻与文学的关系表明观点,可赞成,可反对;再结合材料、联系生 活给予佐证。表达时,注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父亲俞师傅 俞宁 父亲精通旧学,骨子里却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有人称他俞先生,有人叫他俞教 授,近来还有人说他是某个领域里的“大师”“巨匠”。只有我才知道父亲最喜 欢人们怎样称呼他。 大概是1974年,我和父亲从北师大主楼西侧往新华书店旁边的理发馆缓缓而行 迎面飞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骑车的人左脚鞋跟蹭地代替刹闸停了下来。用沧州 带口音问候一声:“俞师傅,干嘛去?”嗓门之大,震得我耳鸣。父亲也用那 种口音回答:“韩师傅,理发去。”说完二人点头一笑就各奔前程了。我问父亲: “这是谁呀?怎么叫您师傅?”父亲说,那是中文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干活 有力气,是把好手 大学教师、有力气、劳动好手……不知道21世纪的国人是否会觉得这事有些难 解 父亲1958年初被错划“右派”后就必须用劳动来“改造思想”。到了“文革” 父亲的工作变为打扫主楼六层走廊加男女厕所的卫生 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那时父亲正在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和“劳动 改造”。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去。未满十一岁的我连问带摸,找到 了太平庄师大的主校园,又摸上了主楼的六层,一眼看见父亲正用拖把很努力地 擦拭着走廊的水磨石地面。我拉了拉他的后衣襟,他转过身,也不问我为何突然 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A 5.DE 6.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命题,而历史上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与新闻 没有分离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法拉奇活着时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直面历史的 伟大记者”和“以行为去实践心中理想”的作家,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最好注解, 其去世后被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纳波里塔诺称颂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记者和成就 卓著的作家”,更是最有力的最权威的证明。文学与新闻本来就是相融相生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脱离新闻的生活性和真实性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脍炙人口的西方古典文学《荷马史诗》,又如家喻户晓的司马迁《史记》,更 不用说世界文学经典《红楼梦》脱胎于“明珠的家事”。事实上,新闻与文学之 间的关系就像花园里的交叉小径,有的地方窄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镶嵌着鹅卵 石,有的地方夯实着泥土,有的地方双边花团锦簇,有的地方上面枝丫横生。总 之,路与路错综复杂,相互粘连,密不可分。只是要强调一点:文学离不开新闻 的真实,新闻不能脱胎于文学的虚构。 【解析】 4.原文第 1 段中“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这 句话,表明法拉奇的父亲说 6.首先就新闻与文学的关系表明观点,可赞成,可反对;再结合材料、联系生 活给予佐证。表达时,注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父亲俞师傅 俞 宁 父亲精通旧学,骨子里却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有人称他俞先生,有人叫他俞教 授,近来还有人说他是某个领域里的“大师”“巨匠”。只有我才知道父亲最喜 欢人们怎样称呼他。 大概是 1974 年,我和父亲从北师大主楼西侧往新华书店旁边的理发馆缓缓而行, 迎面飞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骑车的人左脚鞋跟蹭地代替刹闸停了下来。用沧州 一带口音问候一声:“俞师傅,干嘛去?”嗓门之大,震得我耳鸣。父亲也用那 种口音回答:“韩师傅,理发去。”说完二人点头一笑就各奔前程了。我问父亲: “这是谁呀?怎么叫您师傅?”父亲说,那是中文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干活 有力气,是把好手。” 大学教师、有力气、劳动好手……不知道 21 世纪的国人是否会觉得这事有些难 解。 父亲 1958 年初被错划“右派”后就必须用劳动来“改造思想”。到了“文革”, 父亲的工作变为打扫主楼六层走廊加男女厕所的卫生。 1966 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那时父亲正在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和“劳动 改造”。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去。未满十一岁的我连问带摸,找到 了太平庄师大的主校园,又摸上了主楼的六层,一眼看见父亲正用拖把很努力地 擦拭着走廊的水磨石地面。我拉了拉他的后衣襟,他转过身,也不问我为何突然 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