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 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髙适,他们开启 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 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 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 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 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 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髙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 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 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 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 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 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 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 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 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 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 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 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 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 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 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 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 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 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山东省济宁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 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 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 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 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 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 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 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 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 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 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 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 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 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 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 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 “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 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 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 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 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 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 2018 年 2 月 12 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 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 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 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 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 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 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 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 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 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 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 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 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 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 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 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 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 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 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 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 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 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 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 “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 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 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 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 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 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 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 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 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 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家那样 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围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 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透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 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女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 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 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愉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 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么,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 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 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一 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 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 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嗦。 “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 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 一句。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 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 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 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 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 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给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刷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 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 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 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 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 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以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 示了两个城区间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B.小说通过玛丽写出了个人在群体面前的无力与坚持,凸显了她的善良,展现了 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C.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 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即便未正面出场的富勒顿太太也形象鲜明 D.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 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5.小说的最后写了两次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6.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小说的题目“亮丽家园”有什么丰富的含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 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 一句。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 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 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 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 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 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给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刷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 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 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 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 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 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以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 示了两个城区间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B.小说通过玛丽写出了个人在群体面前的无力与坚持,凸显了她的善良,展现了 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C.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 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即便未正面出场的富勒顿太太也形象鲜明。 D.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 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5.小说的最后写了两次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6.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小说的题目“亮丽家园”有什么丰富的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 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
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 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 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 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 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 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 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 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 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 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 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 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 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 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 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 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 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 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 常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 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 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 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 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5分)
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 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 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 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 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 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 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 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 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 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 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 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 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 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 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 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 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 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 常”。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 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 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 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 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5 分)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5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 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 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 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 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 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作者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的 极端痛苦之状的两句是“ (3)李商隐《锦瑟》中“ 二句与开篇“华年” 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及失落、困惑之感。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早春冮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 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 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 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 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 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 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 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5 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 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 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 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 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 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作者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的 极端痛苦之状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与开篇“华年” 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及失落、困惑之感。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 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 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 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 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 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 450 多篇体育新闻, 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 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