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导学案2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内容感知 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写入文章,必然要经过作者的 筛选和提炼。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最后作者写入文 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选择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心,才能更加 有力地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要达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 要认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其次,要提高我们 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导致写作差异的重要原因 而我们的认识又是不停地变化或者说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写作的水平,认识水 平的提高就成了关键。 要点阐释 什么是素材? 提示: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 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 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 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 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提示:从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 们的认识水平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 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 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而最终定名为“父亲”。到这时他才感觉到, 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达。《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 我。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 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 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它和认识水平 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 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当然,坚持对“中心”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 认识水平 例文赏析
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导学案 2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内容感知 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写入文章,必然要经过作者的 筛选和提炼。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最后作者写入文 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选择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心,才能更加 有力地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要达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 要认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其次,要提高我们 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导致写作差异的重要原因, 而我们的认识又是不停地变化或者说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写作的水平,认识水 平的提高就成了关键。 要点阐释 1.什么是素材? 提示: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 材 料。 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 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 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 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提示:从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 们的认识水平不同。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 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 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而最终定名为“父亲”。到这时他才感觉到, 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达。《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 我。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 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 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它和认识水平 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 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当然,坚持对“中心 ”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 认识水平。 例文赏析
【例文一】 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短短的文字内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的 各个部分。正如“知识导引”所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自己的感受”。而作 者对情感的抒写更多的就是由这诸多的问句来引发的。文章开篇便是两组设问, 这两组问题引导着作者自己开始了对这个素材的意义的探寻,也引导着我们这些 读者走入画中人物的内心。实际上这种探寻的开始也就是分析素材的开始,在接 下来的行文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作者同样是用问的形式 来作出的,“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是要诉说丰 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文章结束的一问更是对这幅画(这个素 材)的意义的进一步探求,“究竟要给我们多少启迪呢?”使得文章言已尽而意 未穷 【例文二】 在对同一素材的处理上,这两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不错的借鉴,使我们进一步理 解了人的认识水平与素材处理的关系。对于素材的处理,两位作者都在画作的内 容上下足了工夫,观察非常细腻,并且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只是这一篇文章又借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第四段,作者用了一组排比的句式,带我们走入一个想象 的天地,人物像是真的活了一样,既虚幻又真实。作者面对这份素材时所感受的 情感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很不同于前文的一处。另外,对比手法的使用 也使得这一篇文章在思想深度上不同于前文。第四段、第五段两处把眼前这幅画 中的人物和30多年前的旧社会中受苦的人进行比照,结合了个人的或者是一代 人的生活经验,进而发掘出了素材与众不同的社会意义,这样就使作品在对社会 的关注上更胜一筹,充斥着一种让人感动的“历史责任感”。 由于这是一篇“评介”性的文章,带有向别人介绍的意图,所以文中使用了第二 人称的写作手法和“朋友,……”等一系列带有呼告语气的排比。排比句步步深 入,从开始的“你看过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吗”到“看看这幅画吧”到“仔 细地端详这幅画吧”再到“再仔细地看看这幅画吧”,最后是“朋友,你呢”的 反问。这些都让文章有了亲切感,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感染了他人,走进了读 者的内心。 【例文三】 这篇文章写在屠格涅夫生命的晚期,收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散文诗》里。这 时期,他旅居国外,理想受挫,身患重病,情绪悲观。所以《散文诗》里的大部 分作品都流露出前途渺茫、浮生若梦的消极的情调。可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的更 多的是批判的深刻和对社会丑陋面目的鄙视。屠氏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 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 象,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使 读者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它说的是一个所谓“傻瓜”,因为 别人对他不重视,他就想了一招,到处寻找有成就的名人、为大家欢迎的作品和 人物,加以彻底的否定,猛烈地攻击和丑化,借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
【例文一】 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短短的文字内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的 各个部分。正如“知识导引”所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自己的感受”。而作 者对情感的抒写更多的就是由这诸多的问句来引发的。文章开篇便是两组设问, 这两组问题引导着作者自己开始了对这个素材的意义的探寻,也引导着我们这些 读者走入画中人物的内心。实际上这种探寻的开始也就是分析素材的开始,在接 下来的行文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作者同样是用问的形式 来作出的,“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是要诉说丰 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文章结束的一问更是对这幅画(这个素 材)的意义的进一步探求,“究竟要给我们多少启迪呢?”使得文章言已尽而意 未穷。 【例文二】 在对同一素材的处理上,这两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不错的借鉴,使我们进一步理 解了人的认识水平与素材处理的关系。对于素材的处理,两位作者都在画作的内 容上下足了工夫,观察非常细腻,并且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只是这一篇文章又借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第四段,作者用了一组排比的句式,带我们走入一个想象 的天地,人物像是真的活了一样,既虚幻又真实。作者面对这份素材时所感受的 情感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很不同于前文的一处。另外,对比手法的使用 也使得这一篇文章在思想深度上不同于前文。第四段、第五段两处把眼前这幅画 中的人物和 30 多年前的旧社会中受苦的人进行比照,结合了个人的或者是一代 人的生活经验,进而发掘出了素材与众不同的社会意义,这样就使作品在对社会 的关注上更胜一筹,充斥着一种让人感动的“历史责任感”。 由于这是一篇“评介”性的文章,带有向别人介绍的意图,所以文中使用了第二 人称的写作手法和“朋友,……”等一系列带有呼告语气的排比。排比句步步深 入,从开始的“你看过罗中立的《父亲》这幅油画吗”到“看看这幅画吧”到“仔 细地端详这幅画吧”再到“再仔细地看看这幅画吧”,最后是“朋友,你呢”的 反问。这些都让文章有了亲切感,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感染了他人,走进了读 者的内心。 【例文三】 这篇文章写在屠格涅夫生命的晚期,收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散文诗》里。这一 时期,他旅居国外,理想受挫,身患重病,情绪悲观。所以《散文诗》里的大部 分作品都流露出前途渺茫、浮生若梦的消极的情调。可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的更 多的是批判的深刻和对社会丑陋面目的鄙视。屠氏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 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 象,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使 读者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它说的是一个所谓“傻瓜”,因为 别人对他不重视,他就想了一招,到处寻找有成就的名人、为大家欢迎的作品和 人物,加以彻底的否定,猛烈地攻击和丑化,借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
嘲笑别人:“你还在相信权威吗?”他用这个办法把人们唬住了,于是别人开始 把他当作权威了,报纸也来请他主持评论栏目。屠格涅夫接着写道: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来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 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一一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 “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读到这里,人们会感到一百多年前屠氏观察到的、讽喻的这种社会现象,似乎就 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是多么熟悉而又令人悲哀。作者也正是用他的高超的认识水 平在我们熟悉的生活里发现了这个深刻的、不同寻常的素材。 附 门槛 我看见一所大厦。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 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 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 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嘲笑别人:“你还在相信权威吗?”他用这个办法把人们唬住了,于是别人开始 把他当作权威了,报纸也来请他主持评论栏目。屠格涅夫接着写道: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来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 这儿,你试试不再去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 “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读到这里,人们会感到一百多年前屠氏观察到的、讽喻的这种社会现象,似乎就 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是多么熟悉而又令人悲哀。作者也正是用他的高超的认识水 平在我们熟悉的生活里发现了这个深刻的、不同寻常的素材。 附: 门 槛 我看见一所大厦。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 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 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 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 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点评: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 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 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 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 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 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蕴是 极其丰厚的。 写作导引 这个写作材料和“话题探究”非常相似,文章的写作可以以例文一、二为参 照。所谓“观后感”应类似于“读后感”,重点在“感”上,就是通过对画面的 视觉描述,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另外,文字材料作为照片的补充道出了摄 影者的创作意图和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可以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一种深入认识的 可能。追寻着作者的创作足迹和思考方向,我们的文章也能轻易地走进一个具有 深广社会背景的天地,来思考、分析造成这种苦难的种种因素,并综合这些因素, 做出自己的评判 、设置这道题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对素材的理解能力,通过寻找“中心印象” 以便更好地认识素材。这里需要说明的,所谓的“中心印象”是因人而异的,不 同的认识主体会有不同的“中心印象”。比如这则素材,有的人可能把“中心” 放在“一大群人”的身上,结合最后的那句感慨,来谈看客的冷漠或造成这种现 象的外在因素。有的人可能把“中心”放在“孔雀”的身上,来展现一个看似美 丽的东西可能拥有一个大家难以接受的不堪,联系现实说说人类美容美体的问 题。有的人可能把“中心”放在“主人”的身上,来讽刺那些为经济利益不惜违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 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 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点评:一个“门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个“门槛”隔开了两种人生,一个“门 槛”考验着革命者的勇气和真诚,一个“门槛”检验着一个战士对世界的认知和 对生命价值的判定。“门槛”作为一个可视而又寓含深广的象征符号,它所启示 给人们的联想与想象,当是无法穷尽的。象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围绕着“门 槛”,作家还设计出一系列的象征符号,诸如“女郎”“重浊的声音”“犯 罪”“傻瓜”“圣人”等,也都赋予了相应的含义。因此,整篇散文诗的意蕴是 极其丰厚的。 写作导引 一、这个写作材料和“话题探究”非常相似,文章的写作可以以例文一、二为参 照。所谓“观后感”应类似于“读后感”,重点在“感”上,就是通过对画面的 视觉描述,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另外,文字材料作为照片的补充道出了摄 影者的创作意图和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可以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一种深入认识的 可能。追寻着作者的创作足迹和思考方向,我们的文章也能轻易地走进一个具有 深广社会背景的天地,来思考、分析造成这种苦难的种种因素,并综合这些因素, 做出自己的评判。 二、设置这道题的目的在于训练我们对素材的理解能力,通过寻找“中心印象” 以便更好地认识素材。这里需要说明的,所谓的“中心印象”是因人而异的,不 同的认识主体会有不同的“中心印象”。比如这则素材,有的人可能把“中心” 放在“一大群人”的身上,结合最后的那句感慨,来谈看客的冷漠或造成这种现 象的外在因素。有的人可能把“中心”放在“孔雀”的身上,来展现一个看似美 丽的东西可能拥有一个大家难以接受的不堪,联系现实说说人类美容美体的问 题。有的人可能把“中心”放在“主人”的身上,来讽刺那些为经济利益不惜违
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那么这里面有没有一个最好的“中心”呢?作者写一段文 字,一定会有一个他想着意强调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一段文字所传达出的信息 定会有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区别。那么我们来看这段素材,从现象到记者揭 示原因,再到人们的感叹,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生财有道? 明白了这一点,最好的“中心”在那儿自然也就确定了。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 况,就是出题人故意营造多种立意的可能,那么自然就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了。 至于材料的扩展问题会在本章第三节专门论述,这里不再多说。同学们在此不妨 先作尝试,来积累一些扩展的经验,对后面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前面的“要点阐释”中我们已经做了解释,什么是素材。再到这一道题, 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从这种原始材料中提炼意义,与在材料作文中所强 调的审题异曲同工。这实际上就是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所以这一节的题目才是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立意有了,写作的主体内容也似乎就可以确定了。 我们在这里引入了这个材料的原文,可有助于同学们的理解 环球时报 印度天气燥热,银行、商店等许多公共场所都为人们提供饮用水。初到印度时, 我看到大多公共水桶旁只放了一两个水杯或水瓶,不禁心生疑惑:难道所有人要 共用一个喝水杯吗? 观察久了才发现,印度人之所以能用一个瓶子喝水,是因为他们在公共场所喝水 的方式实在高明,恐怕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把瓶子高高举过 头,然后仰起脖子张开嘴巴,让瓶子在距离嘴唇30到50厘米的空中横下,瓶口 微微一倾,水便汩汩流岀,就像水龙头里的自来水一样倾倒进下面大张的嘴巴里 水一个劲地流,在半空中泛着太阳的光,男人的喉结随着水均匀地凹下凸起,女 人则发出咕咕的吞咽声。半瓶水一口气灌进肚,嘴唇竟没被打湿。 我曾试图学习这个高难度动作,挺直脖子,大张嘴巴,但等水灌进的一刹那,整 个身心仿佛被淹没了,水一点没进喉咙,反而从嘴角、鼻孔,甚至眼睛里溢出, 呛得我差点背过气去。 那印度人为什么这样喝水呢?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一种习惯,就像中国人从小就 会用筷子一样无师自通。据说这种习惯最初来自种姓制度,高种姓人认为低种姓 人“不洁”,于是在共用一个瓶子喝水时,就不让瓶与嘴接触,以免沾上“晦 但也有人说这是种文明表现,既卫生又节约。不过,这种高难动作只有在饮用公 共水时才上演,当印度人独自饮水时,嘴唇和水杯便经常亲密接触了。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任彦)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
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那么这里面有没有一个最好的“中心”呢?作者写一段文 字,一定会有一个他想着意强调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一段文字所传达出的信息 一定会有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区别。那么我们来看这段素材,从现象到记者揭 示原因,再到人们的感叹,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生财有道? 明白了这一点,最好的“中心”在那儿自然也就确定了。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 况,就是出题人故意营造多种立意的可能,那么自然就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了。 至于材料的扩展问题会在本章第三节专门论述,这里不再多说。同学们在此不妨 先作尝试,来积累一些扩展的经验,对后面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在前面的“要点阐释”中我们已经做了解释,什么是素材。再到这一道题, 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从这种原始材料中提炼意义,与在材料作文中所强 调的审题异曲同工。这实际上就是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所以这一节的题目才是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立意有了,写作的主体内容也似乎就可以确定了。 我们在这里引入了这个材料的原文 ,可有助于同学们的理解。 环球时报 印度天气燥热,银行、商店等许多公共场所都为人们提供饮用水。初到印度时, 我看到大多公共水桶旁只放了一两个水杯或水瓶,不禁心生疑惑:难道所有人要 共用一个喝水杯吗? 观察久了才发现,印度人之所以能用一个瓶子喝水,是因为他们在公共场所喝水 的方式实在高明,恐怕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把瓶子高高举过 头,然后仰起脖子张开嘴巴,让瓶子在距离嘴唇 30 到 50 厘米的空中横下,瓶口 微微一倾,水便汩汩流出,就像水龙头里的自来水一样倾倒进下面大张的嘴巴里。 水一个劲地流,在半空中泛着太阳的光,男人的喉结随着水均匀地凹下凸起,女 人则发出咕咕的吞咽声。半瓶水一口气灌进肚,嘴唇竟没被打湿。 我曾试图学习这个高难度动作,挺直脖子,大张嘴巴,但等水灌进的一刹那,整 个身心仿佛被淹没了,水一点没进喉咙,反而从嘴角、鼻孔,甚至眼睛里溢出, 呛得我差点背过气去。 那印度人为什么这样喝水呢?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一种习惯,就像中国人从小就 会用筷子一样无师自通。据说这种习惯最初来自种姓制度,高种姓人认为低种姓 人“不洁”,于是在共用一个瓶子喝水时,就不让瓶与嘴接触,以免沾上“晦 气”。 但也有人说这是种文明表现,既卫生又节约。不过,这种高难动作只有在饮用公 共水时才上演,当印度人独自饮水时,嘴唇和水杯便经常亲密接触了。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任彦)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