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学习目标】: 1、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活多 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 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 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 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 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 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己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 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文 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 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 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 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1、种树郭橐驼传 【知人论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 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 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 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 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 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 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 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学习目标】: 1、认识古代散文中杂文、小品文一类文章的性质,特别是其不拘固定格式、灵活多 样、新颖生动的特征,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散文在我国,与诗歌同样历史悠久,样式多样,风格众多,写作手法更是屡翻屡新。 就笔法而言,前人就有“对偶” “借影”“写照”“进步”“虚托”“巧避”等说,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属于“旷达”一类,《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带有寓言性质的 “无中生有”一类,树立这一形象明理以托讽,《侍坐章》“一字立骨”,《苦斋记》“就 题字生情”,《游沙湖》“奇异”,《项脊轩志》则为“感慨”不一而足。 从体裁上看,有传、语录、序、志等样式。记人记事、抒情、议论、描写都有,既有 散体,也有骈体。就内容而言,有的重形象美和文辞美;有的侧重于情;有的侧重于理;有 的则情理兼用,互相渗透;有的则是表现一种趣味。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形式新颖生动, 不拘一格,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篇目,值得反复研读品味。 前面已经学习了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 脉中贯”(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两方面把握古代散文的方法。本单元鉴赏角度是“文 无定格、贵在鲜活”,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些特点,同时也利用这 一点来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编写者的意图是想将古代散 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与散文 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1、种树郭橐驼传 【知人论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 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 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 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 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 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 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 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 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
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 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 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 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 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 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 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 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课文赏析】 、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 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 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 何做官呢? 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 以“蕃生”,“安性”。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1、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 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 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 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总结扩展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
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 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 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 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 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 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 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 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课文赏析】 一、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二、研读课文 ① 阅读 1-2 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 阅读第 3 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 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 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 何做官呢? 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 以“蕃生”,“安性”。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1、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 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 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 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总结扩展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
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 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 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 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 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生构表 总说 分珠 木之性《理论说明) 以顺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致3、顺其自然《议论) 4、他植者走反〔反面申述 对比有 5、利树之木、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3)“新”和“养人”有何通之 处2 M解其实之:蓄 已高顺显日之,B=套 爪[ 其实仇之 早民 【总结】 1、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 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 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 “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 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 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 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 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 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 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总结】 1、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 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 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 “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 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淸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 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 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知人论世】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 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 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 《书》《礼》《易》《春秋》。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 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 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 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 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 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 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 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
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 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 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知人论世】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 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 20 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 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 《书》《礼》《易》《春秋》。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 51、39、31、18、60 岁。子路、曾皙、冉 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 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一、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1.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 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 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 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 轻率的一面) 2.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 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 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
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 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 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 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 晳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 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 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思索余地。) 、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 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 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 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 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体会孔子形象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 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 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 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 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 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 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 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 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思索余地。) 二、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 对子 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 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 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 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 叹, 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 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 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三:体会孔子形象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 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 出铺垫。 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