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 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 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 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 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査题,考査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 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 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 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 的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査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 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 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 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 独之感 (3)本题考査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 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 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 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 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 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 分) 【答案】 (1)BC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 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 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 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 的幽僻。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 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 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 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 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 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
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 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 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 国家命运的忧虑。 六、【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t 陈与义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亳。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 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 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
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 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 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 国家命运的忧虑。 六、【2019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15 题。(共 12 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 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 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 分) 【答案】
13.C 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 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 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3.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 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 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 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14.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 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 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 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 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 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 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 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第 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 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 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B 15.本题考査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 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 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 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 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七、【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13.C 14.A 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 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 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 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 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 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 C 错误。故选 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 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讽刺了现实生 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 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 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 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 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 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 第 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 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 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 D 错误。故选 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 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 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 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 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七、【2019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 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9.造访朱门 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 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 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 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9.本题考査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 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 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 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0.本题考査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 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 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淸幽宁谧 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 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 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 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 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 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 即可。 【2018年高考】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 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案】 19.造访 朱门 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 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 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 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 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 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 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 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 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 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 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 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 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 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 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 即可。 【2018 年高考】 一、【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淸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 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4.【精准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 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 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 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 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15.【精准分析】本题考査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 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 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 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 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 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 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4.【精准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 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 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 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15.【精准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 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 句表达 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 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 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 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