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 06年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②)“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 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 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 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岀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 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 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 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 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 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扑面而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 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 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 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 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 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 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 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 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 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 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 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 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一一“竹窗斜漏补衣 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 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 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2006-2013 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 06 年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 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 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 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 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 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 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 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 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扑面而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 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 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 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 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 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 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 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 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 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 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 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 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 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 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 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 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 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岀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 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 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 “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 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07年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 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 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本大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皇祐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首诗。这 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肤透骨的感 觉。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 抒发对国事的感怀。 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 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漏”,古代计时的 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 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岀旅舍中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 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 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髙水长。在这里,回 到家乡只是梦境。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 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 果更好。同时用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凄凉和不美好。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上句接“风 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 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诗中写的岁时己晚,自然界是一片凄凉,引 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见诗中的真正的含义不仅仅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 写国事的艰难。 最后,又回过来写秋天大自然的声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说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 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 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 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 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 “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 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07 年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07)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 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 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 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本大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皇祐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首诗。这 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肤透骨的感 觉。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 抒发对国事的感怀。 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 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漏”,古代计时的 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 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 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 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在这里,回 到家乡只是梦境。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 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 果更好。同时用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凄凉和不美好。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上句接“风 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 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诗中写的岁时已晚,自然界是一片凄凉,引 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见诗中的真正的含义不仅仅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 写国事的艰难。 最后,又回过来写秋天大自然的声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说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
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 结合他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来理解,就可体会到他的这些借物寓意的语言,意味 是深长的。 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前半写景,感觉 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08年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08)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 “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 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解析】考査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 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 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 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 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 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08延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夕答孙郎擢。(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 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 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案】 (1)①(5分)“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 生 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 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 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 “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
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 结合他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来理解,就可体会到他的这些借物寓意的语言,意味 是深长的。 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前半写景,感觉 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08 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08)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 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 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 “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 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解析】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 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 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 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 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 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 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08 延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 518):南朝 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 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案】 (1)①(5 分)“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 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 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 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 “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
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 运用两方面。采分点: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 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第一问要回答心 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分)和该情感的情状(如 流水般连绵不断)(1分)。采分点: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09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 陆游 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 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 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 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 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 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 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 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 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 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 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 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 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 「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 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 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 运用两方面。采分点: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 1 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满分。) (2)(3 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 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第一问要回答心 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 分)和该情感的情状(如 流水般连绵不断)(1 分)。采分点: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2 分) 09 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 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 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 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 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 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解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 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 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 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 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 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 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 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 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 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 「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 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 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 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 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 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 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 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 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 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 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 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 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 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 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 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 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 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 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 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 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 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 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10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誣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誣yi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 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 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誣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 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 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 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 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 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 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 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 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 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 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 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 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 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 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 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 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 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 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 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 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 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 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 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 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 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 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10 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 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 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 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 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 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 妙,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 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 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 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 分)